500万言的《大秦帝国》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邃的、广泛的。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思考,同样留给我们独树一帜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历史的认知里,有一个“大一统”的理念。所谓“大一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尚国家的大统一,民族的大团结,社会的大安定,经济的大繁荣。而在上古时代的“大一统”理念,则是指诸侯统一于天子,疆域统一于皇帝。这种出现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理念,常被后人认定为儒家的发明。 据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春秋公羊传》中。《公羊传》是专门注释孔子《春秋》的书,在注释“王正月”时讲了一句“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的确,儒家是主张“大一统”的。但是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家的“治权归一”,管子的“执于一”,等等,都包涵着“大一统”的理念。应该说,“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大部分认同的一种理念。而《大秦帝国》提供给我们的历史画卷,正是秦始皇乃至他的父辈们,博取了诸子百家之长,确立了“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目标,展开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大一统”实践。从平定六国统一疆域开始,直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统一。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几千年文明凝聚而成的文化形态。而把分散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遥远边陲的文明凝聚起来,就是从秦王朝开始的。这是炎黄子孙应该永远记在心底的史实。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全面统一,是对秦以前三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为秦以后两千多年文明奠定坚实根基的大统一。我们细细品读《大秦帝国》,至少可以归纳出十五个统一来: 首先是“皇帝”称谓的统一,可谓先正其名也;统一版图,天下为秦一国之疆域;统一权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中央政府和文官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废除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全国设36郡;统一文字,以秦小籇取代钟鼎文、古籀字;统一度量衡,把长度、容量、重量统一为秦制;统一货币,将各种刀形、铲形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铜币;统一道路,即所谓的“车同轨”;统一税赋,即田亩税、盐铁税及徭役的全国统一;统一历法,即全国统一年、月、日、时辰;统一典章制度,即各种祭祀、礼仪的规制;统一律法,延用商秧制定的大秦律例;统一军队,民间不能私藏武器,全国武器收缴,铸成十二个铜人立于咸阳;统一服饰,古人有“服饰易,国体变”之说,历朝都有本朝特定服饰;统一记录历史,左史记言,右史记行,记录帝王起居录。 以上这十五个统一,真可谓是“大一统”了。而且这十五个统一,都是以先进的文明统一全国,真可谓是中华文明的一次大进步。正是这十五个统一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起来,又传承下去,一直传承了两千多年。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割裂历史,就不能忘却秦王朝留给后世的这些开创性的文化遗产。这正是《大秦帝国》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然,也正是由于大秦帝国这种开创性的“大一统”实践,没有前人的经验,没有参照系,秦始皇和他周围的先贤诸子们,不可能没有失误,更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局限性。于是“暴秦说”一直在我们的历史中延续了两千多年,几乎成了无须证明的真理,被一代又一代人接受,直至今天。《大秦帝国》的问世,彻底颠覆了“暴秦说”,是一次有根有据的翻案。作者以其特有凝重笔触,以其无比丰富的史实,再现了大秦帝国在那个中华文明转折点上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上说,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历史认识价值,远远超出了小说文本和文学的价值。 其实,“大一统”的理念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会对那些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人痛恨不已,唾弃为历史罪人,比如南宋杀害岳飞的秦桧之流;而对那些实现了国家大统一,创造了盛世的帝王赞颂褒扬;甚至对那些在国家分裂状态下追求统一的人也会大加赞颂褒扬。从这样的价值理念出发,秦始皇受到后人的肯定与褒扬是当之无愧的。他和他的帝国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是后世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相比的。 《大秦帝国》给我们描绘了秦始皇以及他的父辈先贤和他的文臣武将,为追求国家统一而披肝沥胆、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几近真实地再现了中华大地第一次实践“大一统”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时客观地留给我们秦二世而亡的惨烈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花费十六年心血完成的历史小说巨著,必将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思考再发现而长久地流传下去,为世人越来越喜爱。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04月23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04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