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从香格里拉打来,说整理了几年间一些随心文字想出本书,想来想去想先请您看看。我听了说好啊,只要你不急。他说不急。那是十月底,电话里似能听到香格里拉大地已风雪初降,而想象中齐扎拉说话间白花花的热气如在眼前,让我顿有一种别样的温馨:人生倥偬,百年间无论须眉红颜,一信友一知己怎么都有些难得;偶遇之,便该庆幸那不定是多少年的因缘际会,加上文字之交,还真是人生之快了。 十多年前在香格里拉结识的齐扎拉,是一个凡人,也是一部传奇;是那片土地上最后一个土司的后裔,也是个藏族地方领导干部的儿子;“文革”中其父含冤去世,他一夜间沦为“狗仔子”;命运风云突变,亲人离散,家徒四壁,六七岁便去到牧场,做了一个流浪儿般的牧童。在风雪牧场,他睡在难挡风雪的帐篷口,吃着没有酥油茶的青稞面,喝着冰凉刺骨的山泉水,却顶着狂怒风雪寻找集体的牦牛,就着燃点杜鹃花根的“灯光”读书,听着老牧人的《格萨尔》歌声入梦;就那样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了一个真正的牧人。“文革”后,他从众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通过考试成了一名乡村干部,等我与他相遇时,他已是如今的香格里拉县县委书记;但我心里仍固执地只当他是个牧人之子,听他讲过好些故事,关于那片养育了他的土地,关于他的家和他自己。或在饭后茶余,或在行车途中,他拿那些往昔当故事讲得酸酸甜甜,我拿那些回想当生命悟得浅浅深深。当我将写成的文字交他过目时,他竟泪眼婆娑泣不成声。记得那天我一时真还有些不知所措,只能任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凭吊之中。我知道,并非也绝非那些文字本身如何了得,无非那勾起了他对牧场、牧人和青春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时情难自禁。一旦他自己提笔将他传奇性的人生诉诸文字,那该怎样地荡人心魄?!他不可能专事写作,也没经过严格的文字训练,可说到底,文字的力量怎么都不在章句的诡异辞藻的华丽,倒在写作者自身的生命气质与人生体悟,在他所要叙说的一切是否真有广博丰厚的人生根基,也在他是否除了诉说与怀想,并无别的虚荣与功利;这一切齐扎拉都已具备,作为一个经过严酷生活考验的牧人,我一直期待着他以文字谱写的现代牧歌。多年后当我终于读到他的书,从探讨经济问题的《中国藏区县域经济发展初探》,到考察宗教、文化与建筑的《康藏名寺松赞林寺》,再到现在这本随笔集《亲吻雪山》,都一一印证了我的预想。 一个人的生命,怎么都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那是他一生最惨烈也最深刻的记忆。真读过底层生活那本百科全书,此后无论做什么,那记忆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支撑和智慧的源泉。那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或许还不够纯熟,让我惊异的是那些文字泥土般质朴的丰沃,就像香格里拉广袤醇厚且朴实无华的草甸;是他文句篇章里山石般骨架的坚实,一如嶙峋陡峭却晶莹剔透的雪山;是飘逸在字里行间韵味的高洁,仿佛迎风而立粗壮笔直的雪杉散发出的潇洒俊逸……浸透在那种质朴、坚实和高洁中的率直热情、深沉爱恋和敏锐才思,在在显露出一个牧人之子灵魂真正的高贵。在某种意义上那正像穿着,需要的不是以装扮技巧营造出的奢华,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从来都不必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我读过某些空洞无物、高头讲章式的官员范文,也领教过那些自称“最最热爱”、独此一家、极尽奢华浓情、不容许他人稍作探索或批评的所谓“地域文化”读本……那样的书读来读去,读到的无非是权力的俯视、职务的炫耀和文辞的堆砌,唯独没有那个写作者自己,怎么都看不到他的灵魂,最终才明白那些豪华包装的所谓“著作”,其实都无不打上了仕途铺路石、敲门砖的印记。可耻,也可笑。 说到底,齐扎拉既是一个党政干部,也乃性情中人。他以博大胸襟写他的雪山,写他在感冒连续三天输液后,如何以坚韧毅力登上哈巴雪山,一时思接千载情满八方(《亲吻雪山》);他以那种远远超出亲情的深沉怀想,写他父亲如何从一个土司后裔成长为一名党政干部,而后又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致死的揪心往事,字里行间,既是对父亲的深情告慰,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告父亲书》);他以兄弟般的情谊怀念那个来自远方、在梅里雪山脚下当乡村教师的志愿者马骅,个人的深沉悼念与民族的激情感恩交织交融,声声句句催人泪下(《梅里长歌悼马骅》);他写一个牧童的梦想,写他小时候如何期盼着那个给他和牦牛一起拍照,并答应把照片寄给他的摄影者爽约至今,而如今他终于能以手中的相机,亲手拍下香格里拉美丽如画的山川,以及“吟诵着白度姆传说”的吉祥之鸟黑颈鹤的翩翩舞姿(《影缘》)——顺便说一句,本书的所有照片,都出自齐扎拉之手;他关注藏族文化,透过一个专业棋手的文字,我们得知他对神秘藏棋的一往情深,也体悟到了藏棋的黑白之阵中包藏着的深厚文化…… 那让我再次想起了齐扎拉的身世,想起了深深融进他青春岁月的牧人气质:坚韧、粗犷、豪爽,却不乏机敏、智慧与沉思。我总能从他的文字中,嗅到风雪牧场的味道,看到他曾在夜里仰望过的浩瀚星空,以及留在牧场里的汗水、泪珠和脚印。真的,我相信,尽管时光已然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他所有的思索、情感,都是从那时开始酝酿的,要不,即便他在各地考察中留下的文字,那些谈论、思考那片土地未来规划的急就式篇章,也会隐隐约约飘散出缕缕醉人的幽香,引发人们对香格里拉未来的憧憬?多年前我就断定,“牧人的心灵豪放而又细敏,它博大如海,能包容世间万物,又敏锐如灯,能感受从每一个方向吹来的风。对上天赐给他的一切,他都持着开放的心,不管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花开花落,草生草长。他的努力,不是让自己从放牧生活中分离出来,而是在新的情势上,从他的牧人生涯、牧人经验中不断地吸取养分,让自己的心智更充盈,灵魂更强大,思考更缜密。生命与那片土地血肉相连。大地从不会慢待她的赤子。一个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放牧生涯中忘掉了自己的牧人,终将受到大自然最大的恩惠。当都市人的灵魂迷失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之间,当他们因与土地的隔绝而任凭心灵荒芜时,牧人则在生命的关口,坦然地受惠于土地,那曾在他眼前、他心头驻足过的一切,阳光,风雪,每株小草的萌动,每丝云彩的变幻,都将在他心头鲜活地重演,带着冷峻的温馨,苦涩的甜蜜,给他启迪和力量,成为他思索世界、思考人生,作出选择、制定决策的依据。” 如今写书、出书的人多了去。打工者可以写,儿童可以写,官员当然也可以写。问题是怎么写。不同人的文字因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出发点,差别岂止天壤!《亲吻雪山》出自一个牧人手笔,它的真实、质朴和它在真诚、质朴中透露出的高贵,让它成了一部属于香格里拉的现代牧歌。哈哈,看来多年前我说的那些话至今有效:“当我在远离中甸的都市向那片高原凝望时,古老的牧歌正在飘进历史。可牧人并没有走远。云彩在他头顶飘动。粗犷的藏歌在他心里起伏。当一个又一个现代放牧者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已难于辨认——或许他们手里没有牧鞭,身边也没有牛羊,但胸中依然有一颗牧人的心,火热,博大,滚烫,凝结着他们的先祖与人民的全部智慧与力量,金子般熠熠闪光。那是一些血性汉子。他们把那颗心捧在手里,敬奉给长空大地,日月星辰,也敬奉给他的民族。那就是牧人,他们正在向未来走去,一路风尘……” (注:《亲吻雪山》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6月出版) 原载:《云南日报》2010-06-25 原载:《云南日报》2010-06-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