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对电视荧屏的相亲交友类节目以及综艺类节目进行了规范和引导。这一做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深入表达了自己
观点。
眼球不代表水平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低俗之风? 仲呈祥:以相亲节目为例,社会有大男剩女,人类总要婚恋交友,荧屏相亲类节目的出现当是应运而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弃审美追求,就是文化盲目、艺术盲目。此类节目低级庸俗风之盛行,不过是目前文艺活动中排斥、放弃审美精神,一味媚俗化、功利化现象的缩影。目前,文艺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媚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令人堪忧。 记者:您为何有此担忧?不怕有人说您“杞人忧天”吗? 仲呈祥:毋庸置疑,当下文艺百花争艳,态势喜人。但成就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改不了。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譬如,评价影视艺术作品,有人的标准似乎不再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历来坚持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而是堂而皇之地换成了“票房标准”和“收视率标准”。一部主题含混肤浅、艺术杂乱无章的电影,且明白宣称“只为娱乐,不要思想”、“不过小菜一碟”,居然仅凭“票房可观”而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电视剧能否在黄金时段播出,不少电视台的主要预测其“收视率”如何。据说,广告商是据此决策广告投入的,而不少电视台又是据广告投入即功利收入来决策是否播出的。于是乎,引领电视剧创作的恐怕已未必是先进文化,而是“收视率”了。 记者:也就是说,同样道理,电影、戏剧等舞台演出的票房,网络上的关注等,这些眼球都不能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水平的唯一标准,因为眼球不代表水平。 仲呈祥:是这样的。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记者: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众所期待。您以为在这条繁荣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注意什么? 仲呈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座宝塔。盛世包容,塔底塔基理应丰富多样,只要是健康向上、给人带来愉悦而又不逾越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底线的,都在其间拥有一席位置。但必须注意,荣登塔尖起引领作用的,只能是那些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民族文化。这是不容含混的。 举个例子。老北京曾以故宫为中心,由吉祥、长安、广和等若干个著名剧院,以及梅兰芳等名家的宅第形成了京城京剧的艺术磁场,故有“西皮二黄声起,油然而生中华情怀”的“国剧”之说。可惜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传统文化氛围日渐式微。我们不能不反思,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对文化的选择和对艺术的倚重上,如何防止弃典雅取世俗、轻思想重娱乐的倾向蔓延,也就是如何防止低俗化、媚俗化、功利化的倾向蔓延?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也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文艺要自觉注入审美精神 记者:世博会开幕后您曾为本报撰文,认为“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学术思维与人文精神结缘生辉的新世纪”,因而更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仲呈祥:文化环境育人,艺术氛围养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心营造的一种令每一位国民置身其间就能感受到的滋润心田、激活思维的文化艺术氛围,是弥足珍贵的软实力。 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偶像是鲁迅、巴金、茅盾等文化大家,而今不少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偶像,已深受“一夜成星”、“一夜致富”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忧。这难道就是如今文化艺术起到的作用?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是浸润着在人类肌体里的软实力。正因为“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学术思维与人文精神结缘生辉的新世纪”,才更需要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正确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记者:有人说,面对市场经济,文艺的媚俗化、功利化都是必然,不必大惊小怪。您怎么看? 仲呈祥:艺术是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审美在本质上是超功利的。更何况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理应坚持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只有自觉地以文化“化”高人的素质,以艺术“养”高人的心境,才能保证以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相反,倘盲目地急功近利地以文化“化”钱,以艺术止于“养”眼甚至“花眼乱心”,那就难免降低人的素质、败坏人的审美情操,将来低素质、低境界的人就会把即便搞上去的经济也吃光、花光、消费光的! 因而面对市场经济,或说处于大众审美经济时代,包括文艺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更应该自觉注入审美精神。惟其如此,坚持引领、反对迎合,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倾向,培育全民族健康向上、兼容和谐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实在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一环。 原载:《光明日报》2010-06-20 原载:《光明日报》2010-06-2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