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心峰 参加讨论

    中国无疑是传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资源和迄今熠熠生辉、异常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资源上,我国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是,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当代的文化生产、文化创造也具有优势。美国就其传统文化资源来说,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文化生产、文化创造的能力却在世界上占据领先的地位。一个国家在当代文化上的地位、实力和影响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其在当代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和创新力。
    固然,任何文化创造与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都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与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为当代的文化生产与文化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矿藏和无限的可能。但是,如何将这种资源的优势、潜在的能量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还需要当代文化人的再创造与不断的探索、创新,而绝不能躺在传统资源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在这里,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的关系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在处理这种传统与当代、资源与创新这样一个既老且新的问题上,首先,应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敬畏之心、尊崇之情,真正热爱她,真切理解她,真心学习她,把握其精髓神韵,纯熟掌握其表达语言和表现形式,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其次,能够“出乎其外”,充分发挥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以富有时代感的全新的体验、情感和主题,创造出崭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使自己所运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华丽转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和提高。再次,坚决拒绝快餐文化风潮的影响,彻底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一种“精品意识”、“经典意识”,对作品精益求精,反复打磨,使其经得起受众及时间的双重检验。第四,深入研究当代文化艺术的接受者、欣赏者的受众心理和接受需求,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让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直抵人心深处,与广大受众实现无隔膜无障碍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第五,在我们所处的“地球村”时代,文化艺术创造者还应有一种国际的、全人类的视野和情怀,尽可能地运用为全人类的受众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文化艺术符号与语言来表现和表达,使自己创造的作品不只属于中国,而且能够走向世界,为其他国度、其他民族的人民所激赏和热爱。
    实际上,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在当代中国并不是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上世纪50年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并获得非凡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此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传统戏曲的形式改编民间广为流传的“梁祝传说”,在艺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极大成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则要运用小提琴这种西方的乐器和协奏曲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对梁祝传说及越剧音乐素材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再一次的转化与再创造。这无疑是一次更为困难的再创造。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者们,包括作曲者何占豪、陈刚和演奏者俞丽拿等人,以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熟悉和对艺术创造的真诚与热情,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为中国,也为全世界,奉献了一部久演不衰的小提琴精品杰作,成就了一部与那些西方交响乐名曲相比毫不逊色的真正的经典。该作品的成功及其宝贵经验,值得今日文化艺术创造者深思。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