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膝下承恩纸上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琦 参加讨论

    在我保存的诗人赠书中,有两本书是特别的。那就是诗人刘福君的两本诗集。两本诗集,分别献给父亲和母亲。两个质朴的乡下老人,安坐在儿子著作的封面上。母亲穿着传统洁净的淡蓝色布衫,笑容舒展开心;父亲穿着喜兴的、红底带花的绸缎唐装,略有一些面对镜头的拘谨。照片的背景,分别是黛青色的山峰和瓦蓝的天空。两位老人那种经历了一生的辛苦,安然知足、满面慈祥的样子,会一下子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年迈的亲人。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他学会了写诗,他用世上他所能掌握的最美的语言,为生养自己的亲人,献上了一条语言的哈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美好和动人的。燕山脚下的诗人刘福君,用他的诗歌,唤起了我们关于乡土、关于来路、关于精神和心灵的思考。
    我注意到刘福君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读了他写母亲的一组诗。深情朴素的语言,浓烈如酒的情感,打动了我。在《母亲》问世不久后,我又看到了《父亲》。如果说《母亲》是一个儿子唱给母亲的颂词,是对母爱的深情礼赞,那么《父亲》则是以情感为脉络,用诗歌为父亲写下的一部传记。我们看到了一个相信“天有心情,地有灵性”朴素男子逶迤起伏的一生;看到了一个淳朴厚道人家的生活状态;看到了那些散发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长辈,他的心事和期望。
    两本诗集外,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人,那就是书写者刘福君。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这是他写出这些诗章的前提;他又是一个心灵丰富的诗人,这是他写出这些诗篇的可能。这些诗句,读来,有一阵一阵的暖,也有一丝一丝的疼。天下儿女,前行的脚步往往过于匆忙,以至于忘了人应该经常回望,对精神和思绪,进行清洗和梳理。福君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用自己的笔,叙写父亲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说出树叶对根须的深情。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在这些诗歌中,他让我们看到:“母亲走出老屋/看看远方/远方山脉起伏/她/不推也不敲/而是慢慢地拿开柴门/左手拎着荆条篮/右手一根一根地摘着/篱笆上的豆角/一条青虫爬在豆角的尖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腰把它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母亲的上午》)。他让我们感受: “父亲坐在炕上/懂得锄头的心事/不由自主地/摩挲掌上的厚膙”(《锄头》)。乡土的厚重,父母的恩情,人生的安稳与结实,在福君的表述中呈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这样的诗,不嚣张,不铺排,没有更多的华丽和附缀,却让人在素朴的诗句中生出感动,想起“蜜蜂向北,蝴蝶往南”的山居岁月,“炊烟凭空而上”的日常起居。人生的悠长和苍凉,生活的暖意和惆怅。于是,那些过去的时光,流逝的往事,期待和憧憬,思索和感叹一一浮现,这,就是福君诗歌的意义所在。
    福君是那种内心有力量的人。所以,他不跟风,他不怕别人说他土,他有一种执拗的探索精神,他从心灵出发,上升到哲学的思考——“母亲不仅仅是母亲,她是原生态深藏之下的道德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史”。这是一个诗人独有的人生体验,是有说服力的切实感悟。他用看似普通的方式,触动了一个最为隆重的主题,最原初也最厚实的情感。他懂得:什么是事物的根本,所以,“用内心的力量去捕捉最小化的生活”。他把那些带着地气、露水和月色的诗句奉献给读者,用一种朴素之美,一种深情,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善意和爱。他在对父母恩情的书写中,倾吐了自己的满腹心事,完成了一个诗人的探索和成长。
    父亲,母亲,是我们的乡土和乡愁,是我们最稳当的基座,是我们身后永远的目光。如果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能够用自己的手,写出对他们的眷恋和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思索,那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幸福。
    诗人刘福君,他就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原载:《人民日报》2010-07-12
    
    原载:《人民日报》2010-07-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