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之际,德国历史学家赖纳·卡尔施和新闻记者海科·彼得曼合著的《希特勒的“原子弹”:纳粹德国核武器密档》一书在中国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闻立欣翻译)。作者对“希特勒统治下第三帝国曾尝试制造原子弹”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提供了新的见解:第三帝国在原子弹研制方面并非战后人们所普遍认为的那般“一事无成”,德国人非但跨进了“核力量”门槛,并且距“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弹”不过一步之遥! 纳粹德国曾造出过原子弹吗?通常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战后几十年间,对上述结论持怀疑论者不乏其人,但是,东西方集团之间激烈的核军备竞赛、冷战对峙环境下的“敏感话题”资讯封闭以及各国严格执行的档案保密制度,使得历史研究者对相关情况几乎为“零认知”,即便有某些零星信息的偶然披露,但能够释疑的证据始终难觅踪影。然而,时光的流逝恰恰会导致某些“历史铁案”无法保持永恒,伴随苏联解体和冷战后各国档案解密进程的加快,许多“二战”时期的历史空白点出现填充的可能性。 2001年,卡尔施与彼得曼开始了对纳粹德国秘密研发原子弹历史事件的联手调查研究工作,他们遍访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各种类型档案机构,查阅陆续解密公开的“二战”档案、特别是涉及核研究的资料,其中包括当年的研究报告、设计图纸、航空照片、战时美国和苏联情报机构间谍报告以及所涉事件当事人的私人文献收藏等。历经数年耕耘,他们在通过对大量解密原始档案的研究、对核试验测试区域实地考察采样和对相关者口述历史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构建了《希特勒的“原子弹”》这部揭秘历史纪实著作的叙事基础。 《希特勒的“原子弹”》作者指出,近几年新发现的档案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战时纳粹德国的核武器研制进展步伐超过了此前人们想象的程度,他们在与同盟国间激烈的原子较量中几乎拔取头筹。1944年晚秋和1945年早春,德国军方科学家小组曾进行过迄今为止并不为外界所知的核反应堆试验和某种接近实战部署级别核装置的测试,包括在北方波罗的海沿岸吕根岛和中东部图林根地区的奥尔德鲁夫,先后进行过三次原子弹秘密试爆,其中“图林根测试”曾导致几百名作为试验品的战俘和集中营囚犯死亡。 除了对已为人们知晓的“二战”期间德国曾开展核反应堆和同位素分离等研究的描述外,《希特勒的“原子弹”》更提供了某些尚且不为人所知的内容。比如,在战时大部分时间里,德国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核反应堆研究群体,除了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海森伯格主导的“铀俱乐部”科学家外,还有一个实验物理学家迪布纳领导的戈托夫军方科研团队,他们的反应堆测试工作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一刻,并且触发了链式反应……为纳粹德国秘密发展核武器历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篇章。 就某些方面而言,《希特勒的“原子弹”》颠覆了传统观点,在关于“德国人是否在战争临近终点时已经掌握原子弹”这一关键问题上,卡尔施和彼得曼向历史定论提出挑战:北方岛屿和图林根地区的三次核测试以及戈托夫试验性反应堆的运行测试说明,德国科学家已经踏上开发战术核武器的道路,跨进了“核力量”门槛! 或许,根据本书所得结论,世界核技术发展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应作相应的修正?(作者:闻立欣, 闻一多之侄,北大教授) 原载:《海南日报》2010-07-09 原载:《海南日报》2010-07-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