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古典是另一种先锋——评李少君诗集《草根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波 参加讨论

    “草根”一语,代表着平民化的风度,没有凌人的贵族气,也无涉道德优势,它是一种态度。持有这一态度,实践并身体力行者不少,李少君即属此列。在诗歌观念上,他提倡草根写作,强调真诚直率,并忠于个人感受。他的诗歌初看并不起眼,既无刻意的愤怒,也无矫情的怨叹,但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股温情的格调,一种恬淡的气质。在诗歌中,他讲求自然的意境、生命的格调,优雅、开阔,拒绝喧嚣社会的招摇,沉于自然和内心的宁静,这或许是诗歌带给他的全部。
    李少君诗歌中抒情的笔调,是其创作的核心价值。“吟”、“咏”这些词,会经常出现在他近年诗歌的标题中,此为诗人向中国古典诗词致敬的见证。当他一边将诗歌笔触伸向大地和山水等自然之物,一边又从古典和传统中寻求资源时,其草根书写的背后,多少还是平添了一份古典的意味,似有归隐乡野、纵情山水的洒脱与自由。因此,在他用现代修辞书写的诗作中,我们时常能读到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意,以及那种寻根的乡愁。而在这个喧嚣之气过重的时代里,对于诗人来说,即便有归隐之想,也无实现之途,陶渊明时代的那种淡然,似乎已成遥远的绝响,只可供我们回味或演绎,而追随其路,则显得艰难。李少君渴望返回到那样一个古意的传统中去,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这是诗人在内心中存留的一份眷念和理想。
    在李少君的诗歌里,那种绵绵的古意,既非酸腐的文人气,也无暧昧的书卷气,而是对意境之美的一种洞察,对沉静世界的一份向往。在诗中,他要么倾听《海上小调》,要么静观《落叶之美》,要么怀念《恩河之夜》,自然、大地、山水,在诗人笔下,已与其生命宗教融为一体。李少君之所以要这么写,最重要的,当然与其个人性情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的诗歌旨趣。2006年,长期搁笔之后,诗歌重新进入了李少君的视野,他写出了《河流与村庄》,这首诗早已为其后来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雅致的通道。在诗歌的大时代,他将内心的诗情搁置、酝酿、舒展,尔后才有那绵密的释放。而在大众对诗歌曲解乃至嘲笑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诗歌,并恪守“在边缘”的诗意。他进入了一种安静、有如禅意的体验,冲淡,平易。“临近黄昏的静寂时刻/街边,落叶在轻风中打着卷/秋风温柔地抚摸着每一张面孔/油污的摩托车修理铺前/树下,一位青年工人坐在小凳上发短信/一条狗静静地趴在他脚边//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了”(《安静》)。这画面里有着诗人超然的心性,但视野清晰,思考深邃,富有灵动感。这是一种古典修养的体现,短章中携带的诗意,乃诗人以一种朴素飘逸的形式,描绘那穿行于红尘俗世的情趣。
    诗人崇尚自然的写作,的确代表了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明晰的方向。李少君的诗歌,被很多人认为不先锋,不前卫。但要知道,先锋并不一定就是打破一切、向前冲的另类和怪异,它同样可以是一种援引古典、通于现代的品格,李少君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固守信念的另一类先锋呢?他的作品里,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律令,也没有虚无的炫技知识。诗人曾言:“我写诗,至今仍遵循最古老的法则: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诗歌之道。”他要将生命融于自然,所以,对大地山水,他直接用感官去捕捉瞬间的诗意,以知觉去记录流动的景观。更多的时候,诗人还是钟情于“抒怀”之真,即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感受与感动”。《抒怀》一诗里,那种大理想与小志气之间的对比,正是诗人能抓住他者与自我内心想法的真实见证。而像《山中小雨迷谁人》,乃诗人于抒怀中的以柔克刚之作,诗歌以轻盈的叙事替代激愤的抒情,不乏苦涩的意味,倒给人一片闲情的迷惑、一种孤独的念想。
    即便是那首引起极大争议的抒怀诗《流水》,现在看来,之所以引起争议,还是因为人性伦理入诗的尴尬。虽对此诗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首诗真实体现的是禁忌与悲剧相互交织的矛盾体:性、爱、活着,与女人的小娇媚,这些现实,不管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一切终究敌不过死亡的来临。这或许是诗人在山与海的自然洗礼后,所获得的一份人世的领悟,这种领悟,在我看来,正是其草根写作观念的体现。一些人认为不可入诗的赤裸情怀,在李少君笔下,却有了一种日常的庄严,因为我们的心灵空间有多大,诗歌的创新空间就有多广,它关乎情感的高度,关乎神性的降临。
    贯穿李少君诗歌观的,是“诗歌乃个人日常宗教”,即便后来的有感而发、吟咏抒怀,皆出自于此。在海南岛上,诗人悠游椰树林,坐看风起时,天之无际,海之无涯,总让人有胸怀宽广之意,这可能正是自然与人心对接的体验。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念和体验,在诗歌写作中,李少君所警惕的,正是当下人追求的加速度;而他所对抗的,正是网络时代过重的戾气。诗人那些抒怀之作,从容而不失优雅,生动而不乏情怀。以《抒怀》为代表,像《自白》《二十四桥明月夜》《春》《可能性》《南山吟》等诗,不像那些语言冗长的诗歌,它们显得更为简洁、凝练,看似平淡,但细读下去,会发现内藏功力。
    李少君算不上高产,一本薄薄的《草根集》,是近5年的诗歌结集,这种平稳的写作,却成就了他的儒雅、通达与深邃。当速度成为当下成就的衡量标准时,李少君不动声色地慢了下来,他的诗歌在抒情表达上,也是趋于“慢”的表现。
    原载:《文艺报》2010年09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9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