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心灵的秩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凤阳 参加讨论

    甫跃辉《鹰王》,《青年文学》2010年第9期
    和许多“80后”作家执著于个人情绪的表达有所不同,甫跃辉小说创作的视野和资源都有着与前辈作家天然的联通。他对童年经验和乡村记忆的着力开掘,显示出了一种可贵的文本自觉。《鹰王》借助一只从异域飞来、意外落入人间的“异物”——老鹰,展开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同寻常关系的探寻。从这一组组关系中,甫跃辉所描绘的心灵秩序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谱,渐次向读者展开。
    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余顺来医治好了不知多少人的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父亲、母亲、老婆、儿子……直到他“成了半村惟一的孤家寡人”。“生”的意愿、“生”的目标、“生”的尊严因此也离他而去。“像是被一束光忽然照亮了”他的,惟剩下死的迫切。就在他上山寻找致命毒草的时候,一只受伤落入树丛中、此时此地只有他能够救助的老鹰改变了他的命运,自此,余顺来的心灵和肉体都发生了变化:他的“皮肉、筋络、骨头”都重新开始“运转起来了”,他的眼神也不再呆滞无光;而且,他竟然在人们的讪笑中认了老鹰做自己的“儿子”:“儿子!儿子!鹰也真听懂了似的,温软地盯着他,似乎还点了一下头。”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种彼此信任、彼此依存的亲密关系。然而,这对奇异的“父子”并非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空间里:在乡民的眼里,老鹰是一个可以饕餮一顿的大餐抑或“能卖上千块”的商品;在偷猎者老三等人的眼里,老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物;在村长眼里,鹰是一个可能给村人带来灾祸的不祥之物;只有在少年普泽和三皮的眼里,鹰就是鹰,是一只可以翱翔在蓝天上的、令他们崇拜和遐想的大鸟。甫跃辉耐心而细致地梳理、描绘了这一组组关系,以令人信服、引人入胜的细节展现了不同的人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余顺来和老鹰一道,经历了重重难关:他们先后抵抗着前来买鹰、偷鹰的人处心积虑的阴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劝诫;积蓄和食物的日渐短缺;周围“人居”环境的无声的压迫。到后来,余顺来干脆在妻儿的坟地里建起了一个小屋子,远离人群,和老鹰一起与亡灵相伴。他和老鹰,第一次互为存在,终于进入了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这时候,先前怎么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他的“不是由脑子生出的,而是由胃部生长起来”的欲念里,老鹰散发着“肉的气息”,令他的咬肌“生动地运转着,好比两架上足马力的小机器”,那“大量鲜红的饱满的汁液”可以满足他的所有想象。而在他好不容易压制住自己的欲念、从这种想象中猛然醒转,却发现在鹰的眼里,他自己同样是“饥饿的肉食者”的一块肉。这是小说中极其耐人寻味而又意味深长的一笔:施援和被援者的关系其实也一样脆弱,这是人性深处的脆弱——当被余顺来赶走的老鹰流落荒野、被一群野狗追逐时,他再一次充当了救助者的角色,他和鹰之间的关系才重新得以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关系经由苦难而来,必伴随着苦难而生。
    经历了这些洗礼,余顺来终于得到“天启”,在冬天的阳光下,麦田的绿浪如此温暖、温柔,他身心的困倦此时也变得自足而美好。就连对老鹰的呵护和牵挂也不再成为他的眷念,因为,他已经明白,人也好,鹰也好,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和使命,等到来年的农历三月,田野里麦子顶着黄金的头颅熟透之后,他的命运和使命都将有一个圆满的了结——他还没来得及服下亲手熬制的药汤,便因了一个小小意外摔倒,之后平静地、了无牵挂地去了。到此,苍茫大地也不过就是一个“单纯的梦”。
    在小说的结尾,甫跃辉安排了少年普泽和三皮继承了余顺来的“遗志”,他们瞒着大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为鹰王寻找食物和赖以生存的空间。在最后的时刻,他们终于见证了鹰王腾飞的壮观景象:它的“翅膀展开来,好似浮在空中的一座小岛”,它“草黄色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光亮……呼呼的风声直拍到人脸上”,它抖落的一根翎毛“足有小臂长”。鹰王回归天空,生活回归原地,几年之后,普泽珍藏的那根翎毛也变得像一根狗尾巴草,被他“随意地扔在了废墟里”……
    阅读《鹰王》,不由得让人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想到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等等以人和动物的关系着笔的经典小说。甫跃辉在以这部扎实之作向大师致敬的同时,也为这个特殊的文学画廊提供了一幅新鲜的心灵图景。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2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