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仁山长篇小说《麦河》雕塑改革中的新农民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究竟发生了哪些沧桑变迁?中国农民到底走过了怎样一条艰难道路?这是关注农村发展、思考文学态势的人们十分关切并不断追问的时代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态势下,关仁山推出了长篇小说《麦河》(《中国作家》2010年第7、8期连载)。
    《麦河》是以现实主义为根基的,但又吸纳了许多现代的思想和手法,构成了一部有史诗意味的、丰厚而抒情的大作品。乡村小说历来有绵延不绝的史诗传统,譬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业史》《山乡巨变》,八九十年代的《苍生》《白鹿原》等,它们呈现了中国农村不同历史时期较为完整的画面和独有的时代风貌,成为文学史上丰碑式的作品。但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宏大叙事被解构、扬弃,史诗创作走向式微。不能说《麦河》就是一部成熟的农村史诗,但它对农村几十年来历史的把握,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农民情感、精神和性格的揭示,确实具有了某些史诗的特质和面貌。
    《麦河》写的是冀东平原一个村子,在实行分田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之后,面对国内国际的市场经济潮流,传统的乡村经济体制在走向现代大农业的历史转型中,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痛苦、迷惘、探索、自强的嬗变轨迹。《麦河》的整体构思是阔大的,它集中写了这个村子里的曹双羊等一些农民先驱,开办煤窑进行原始积累,创建方便面食品企业闯荡市场,流转土地实现农业工业化等一系列改革创举,其故事情节的主线是集中、明朗的。作品又由这些重要事件横向延伸,描述了从村到镇到县的政治风波、经济发展、文化态势、道德风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城乡生活图画。作品切入的是农村的现实变革,但又巧妙、艺术地从纵向角度回溯了近一百年来,村子里围绕土地展开的一连串矛盾斗争,譬如土改、互助组、人民公社运动等等。同时又把目光投向未来,瞻望了三十年后这个村子的理想图景。历史、现实、未来,构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之河。农民在土改斗争中夺得土地是一种“分”,在集体化时代入社是一种“合”,在新时期又得到土地是一种“分”,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流转土地又是一种“合”,完成的是一次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跨越。
    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关仁山用月相的变化来统摄全篇,从逆月、新月、圆月、残月,又到朔月,既是一种自然天象变化的周期,又是一种社会人生的运行规律,把农村改革置于自然演化之中,蕴涵了作家对“天人合一”的哲理感悟。在小说的叙事角度和人称上,他用一个半人半仙的瞎子来讲述故事,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和描写上,他借用民间风俗和传说,大胆发挥想象,创造了诸多朦胧优美的艺术氛围、意象和细节。譬如关于村子起源的善庆姑娘变鹦鹉的传说,譬如百岁老鹰的蜕变故事,譬如土地爷、土地奶奶的神话,譬如人与鬼魂的深夜对话情景,等等。这些描写,无不使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平添了一种瑰丽、浪漫的神秘色彩。
    对于一部题材重大复杂的长篇小说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叙事角度和人称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关仁山的《麦河》,匠心独运地找到了一个会讲鼓书的瞎子艺人的叙事者,可谓别开生面。鹦鹉村的瞎子白立国和他的苍鹰“虎子”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叙事者。这鹰不是一只普通的用来打猎捉鱼、玩耍防身的老鹰,而是一只历经百年、有过两次蜕变、通晓人情世故的神鹰。它活了一百岁,目睹了这个平原村庄的漫长历史;它换了三位主人,谙熟众多的家庭和人物。它知晓历史和现实,还会预测未来。它矫健凶猛,眼光锐利,聪明过人,有情有义,忠诚故乡和主人,可以同他的主人瞎子白立国交流对话。这是一只人格化了的鹰,作者在它身上寄寓了深切的思想和感情。白立国也不是一个以艺糊口的说书艺人、专一的小说叙事者。他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当事人,是鹦鹉村变革历史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如果小说真由一个闭目塞听的盲人来讲述,那是不能设想的。他有诸多的优势:他在失明之前亲历了生活世界和身边的人们,他有与死魂灵交谈的特异功能可以走进时间隧道,他还通晓周易擅长算卦能预知世事人生。更惊奇的是,他的苍鹰虎子,不光是他的“眼睛”,更是他的朋友和助手,能够为他打探情报、出谋划策、预知将来。人与鹰的奇妙组合,使他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民间智者,成为小说的最佳叙事人。白立国出身贫寒、孤苦伶仃,但他以自己的聪慧、学识、才艺和思想,成为村人尊敬的“仙人”。他善良宽厚、正直清高,不仅与曹双羊、桃儿结成患难至交,并赢得了桃儿纯真的爱情。他挚爱家乡、拥护改革、有谋有略,直接推动和促成了鹦鹉村的历史变革。他“摸一摸我的天,亲一亲我的地”的土地大鼓书,沉郁、悲怆、激越,唤醒了人们的土地之情,坚定了人们的前行信念,成为冀东平原上的时代主旋律,也成为整个小说的叙事主调。
    《麦河》最突出的文学实绩,是塑造了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农民形象。九十年代以来的乡村小说,在塑造人物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但在拥拥挤挤的人物画廊中,传统的、旧式的农民形象较多,而现代的、新型的农民形象却很难看到。关仁山密切关注农村变革,潜心探索农民精神性格的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些新的农民形象;但他的新农民形象,绝不是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堆砌出来的“高大全”式人物,而是遵循生活的规律塑造出来的蜕化、成长中的形象。《麦河》中的主人公曹双羊,无疑是一位独具思想艺术个性的新农民形象,他来源于农村改革中的真实人物,他又高于生活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曹双羊的创业道路是艰辛而壮烈的。他穷则思变,投靠官员子弟合开煤矿,又扳倒老板独占企业,实现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他创立“麦河道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挤垮多家同行,南征北战占领了大片方便面市场。他趁农村实行流转土地的契机,兼并全村农民的土地,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他推进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贫困的农民走向小康,成为一方土地的农民领袖。曹双羊的性格和胆魄是不同凡响的。他胆大、心硬、执拗,在创办企业、开拓市场,整顿管理、联盟官商等方面,常有惊人之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老虎的屁股,球儿!”是他的口头禅。他守信、仁义、重情,在处理亲人、朋友、乡民以及家庭、商界、官场等复杂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真诚的品格。
    曹双羊的两次蜕变是发人深思的。第一次是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理想破灭、财富丧失的时候,好朋友白立国向他讲述了苍鹰虎子40岁的再生。已到中年的雄鹰,困居山洞,只喝泉水,自己拔掉羽毛和指甲换上一身新装,再次飞上蓝天。曹双羊受到启发和震动,重新站起,走出困境,实现了企业的振兴。第二次是在企业壮大,有了上亿家产,深陷灯红酒绿之中,找不到人生目标的时候,又是好朋友白立国向他讲述了虎子80岁时的新生。已是老年的苍鹰,蛰伏土窝,只吃泥土,三个月中伐毛洗髓,又一次搏击蓝天。曹双羊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回到家乡,谋划发展,开始了他流转土地、兴村富民的壮举。曹双羊终于从为了财富打拼天下的传统农民,蜕变为一个为了乡民、创造大业的现代农民。关仁山熟悉曹双羊这样的新型农民,用他充满激情的现实主义笔触,深入人物丰富幽深的精神和性格世界,雕塑出一位强烈而厚重的时代典型。
    在《麦河》的人物群像中,桃儿是一个独具异彩的年轻女性形象。她美丽、多情、勇敢、要强。为了改变家境和养活母亲、弟弟,她投身城市创办保洁公司。为了帮助朋友曹双羊,她闯荡市场;为挽救误入风尘的众姐妹,她苦苦支撑着小公司。她不幸滑入卖身歧途,被救助后痛改前非,洗心革面,终于回到了农村的改革事业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她深爱曹双羊和白立国,经历生活磨难,最后选择了瞎子白立国。白立国的聪明、正直、淡泊,更可以安顿她的身心,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为爱人治疗眼病的职责。这是一个从乡村走进城市、又皈依土地的农村女性,是一个由放纵欲望、到自尊自强、追求精神的新农民形象。
    小说中的老一代农民郭富九,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小农业生产者。他勤劳、俭朴、能干,满足于“分田到户”的传统生活。但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走向集中化、机械化的时候,他充满了抗拒和敌对情绪。面对土地流转大势,他忧心、愤怒,百般要挟曹双羊,成为农村变革的“钉子户”。最终他让出土地进入了集团,但却是在曹双羊对他的帮助的感召下和整个形势的逼迫下转变的。这是一个自私、狭隘、固执,把土地当作命根、没有长远眼光的传统农民形象。从他身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梁三老汉、糊涂涂的影子。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2月14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2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