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运基坐在你面前,你可以敞开心扉,无所不谈;不用提防,也不必拘谨。他总是专心致志地,带着理解和宽容的微笑注视着你,倾听你侃侃而谈,甚至满腹牢骚。他为人真诚朴实、不事浮华,而且对过多的繁文褥节颇为讨厌。他不太擅长言词,但做的总比说的多;对朋友,他经常是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关怀。 人生、事业、家庭,对于一个花甲之年的人来说,一切似乎都已经画上句号成为定局。他在这个艰辛的人世间奋斗了几十年,总算事业有成,而且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该知足了,用中国传统的习惯来说,他也可以安心地颐养天年了。但是他却像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一样,对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始终充满不倦的追求。对他来说,好像一切总是处于起跑线上…… 这要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去寻求答案。 苦难的童年 读过黄运基的长篇小说《奔流》,人们都对作品里余念祖的童年遭遇充满同情。其实在这个人物身上就有着黄运基自己童年的影子。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华侨之家,祖上是飘洋过海、靠出卖苦力谋生的穷人。命运并没有给黄运基安排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生于广东斗门县,5岁丧母,那时父亲还远在旧金山当苦力。他带着3岁的妹妹,轮流寄住在穷亲戚家里。他放牛、拾猪粪、挑砖头,几乎所有农村穷家孩子干过的苦活,他都干过。所以他说“我没有童年”。因为童年没有给他留下一点欢乐的往事,只有贫穷、饥饿和悲惨的记忆。 《奔流》里有一段文字,描写小念祖的童年小伙伴翠翠,因为饥饿偷吃了地主家的一块番薯,被地主爪牙活埋的情节,让人看了触目惊心。但这并非作家在编造故事赢取读者的眼泪。它是黄运基童年生活的一段真实的经历。他的一个童年小伙伴就是因为偷吃番薯而惨遭活埋。这在童年的黄运基心中,埋下了永生难忘的仇恨。半年世纪过去了,他至今提起这件事来,仍然眼中闪着泪光。1974年他第一次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返乡时还特地到当年活埋童年小伙伴的地方凭吊。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那里已经是一片翠绿的稻田。童年小伙伴的母亲还健在,他们在田边上大哭了一场。他哭的不仅是童年的小伙伴,也是他自己的血泪童年的记忆。 童年在他心中播下贫穷和仇恨的种子,所以他说:我的童年是一颗苦涩而倔强的种子! 艰辛的人生 1948年黄运基16岁时,终于随父亲踏上美国这块土地,开始了他新的人生的长途跋涉。 美国并不欢迎他。他刚踏上美国的土地,就在旧金山的移民局里被非法审查拘禁。这仅仅是美国给他的见面礼。 当时他父亲在一个白人医生家里当仆役,他初到美国时给父亲当帮手,成为白人东家的小仆役。老一辈的美国华侨由于受尽生活的磨难,许多人惯于逆来顺受,他父亲也不例外。有一次白人东家打了他父亲一巴掌。生性儒弱的父亲只是回到厨房里偷偷地掉眼泪,但血气方刚的黄运基却不能忍受这种屈辱。这一巴掌没有改变他父亲的生活,却“打醒”了黄运基,在他心灵深处引起极大的震动。尽管何去何从,生计渺茫,但他决意要走自己的路,去闯荡世界,寻找自己的生活。 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排字工人。这对于当时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黄运基来说,起步相当艰难,但也有好处,它迫使年青的黄运基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生存的需要。整整5年时间,除了工作谋生,他不分昼夜地涉足知识的海洋,广泛地阅读文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书籍,特别是与他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的英语。这段生活经历对黄运基一生的发展与成功是个重要的奠基。排字工人的职业视野和耳濡目染,文化知识的博览广纳,对他此后执着于文化事业有很大关系。 为了谋生,他还当过清洁工、侍者、花农、仓库工人……尝遍了美国社会的甜酸苦辣。 这期间,他向各家华文报纸投稿,开始了他最初的文学创作活动。 朝鲜战争时期,已经入了美国籍的黄运基被征召入伍。他在军队里继续他的“反叛”言行,认为美国无视世界人口1/4的中国的存在是个很大的错误。50年代已是麦卡锡主义统治美国的时期,怎能容忍他这种公开“反叛”的言行。他被送上军事法庭,但又无法依其言论定罪,就给了他一个“不光荣退伍”的结局。带着这个结论的证件,在美国很难找到工作。这还不够,既然政治上定不了罪,移民局又翻出陈年旧帐,以他当年非法入境,判他监禁三个月。他终于尝到了美国的铁窗生涯。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他艰辛人生的全部。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