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加华作协第八届“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南昌大学教授陈公仲、天津作家肖克凡,来自美国的学者黄秀玲、评论家陈瑞琳、小说家江岚,来自温哥华的洛夫、痖弦,多伦多的徐学清,蒙特利尔的陈泽桓,渥太华的笑言以及居住在温哥华的加华作协会长林婷婷及会员陈浩泉、卢因、梁丽芳、杨裕平、刘慧琴、林楠、曹小莉、申慧辉、汪文勤、韩牧、廖中坚等近百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大会的主题为“离而不散——跨世纪的加华文学”。首先应邀发言的嘉宾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他在重点介绍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时,宣布正在筹建“港澳台暨海外华文作家文库”,期望在即将扩大的文学史展览中,更充分地体现海外华文作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陈公仲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离散与文学”,表述的是“离散”状态中加华作家的当代创作。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黄秀玲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文化国族主义’与‘文化的长距离国族主义’——浅谈北美华文文学的命名与视野”,论述的是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何去何从以及“美华文学”与“华美文学”的根本区别。加拿大梁丽芳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花果山与伊甸园:《金山华工沧桑录》与《寻找伊甸园》的旅程母题及其它。多伦多约克大学徐学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冲突中的调和:现实和想像中的家园”,诠释的是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学里“家”的意义。来自美国休斯顿的陈瑞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离散后的超越——论北美加拿大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态”,旨在说明“疏离”“原乡”与“异乡”的文化体验恰好获得了一种“超越”的空间。刘惠琴女士的发言“加华文学中的散文——多重经验的跨界书写”,强调的则是海外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优势。 这次大会的主讲为蜚声加拿大英语文坛的年轻剧作家陈泽桓先生(Marty Chan)。他父母来自中国广东,是第二代的华裔移民,近年来他以精湛活泼的英文写下了20多出英语戏剧,表现了当今加拿大华人的生存状态和多元文化杂糅,其成名剧《妈、爸,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风靡加拿大全国,曾荣获1997年查尔斯顿世界影视节最佳电视片奖和1999年哈佛大学亚当斯华人戏剧协会奖。看到这位既有东方式温文尔雅、又具有西方式率真幽默的年轻人,不禁让人感叹海外华裔的第二代已经拿起笔来,写下他们自己成长的故事,并向主流文坛进军。这显然是海外移民作家精神传递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会的其它发言亦精彩纷呈,早年在台湾的著名作家痖弦先生指出:“在世界上,犹太人团结靠的是宗教,中国人在海外的凝聚靠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他朗诵了台湾原住民的一首小诗:“希望你走的时候是下雨天,这样就会留下很多脚印,可以循着这些脚印再回来!”并指出,海外的华文文学,其实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脚印,让后来人循着脚印回来。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洛夫先生在发言中解释自己的长诗《漂木》的主题就是“永远的精神寻找”。他说:“移民,只是换了一个书房。医治乡愁的只能是书本,虽然寻找的漂木永远靠不了岸,而心底的乡愁也永远无法医治”。 将要告别温哥华的前夜,当地的多元文化电视台特别邀请陈建功先生、林婷婷女士和我一起接受现场直播采访,晚间节目的热线叩应不断,感觉暖流滚滚:在温哥华这块和煦的土壤下,暗流激荡的有早期华工的血泪,有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移民的苦乐悲欢,这多层面生活源流的丰盛必将孕育出一个多元化的斑斓文坛,在“离”的个性追求中,温哥华将确立自己在北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整体形象。 原载:《文艺报》2007年9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07年9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