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照进历史的镜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梁木桐 参加讨论

    我并不喜欢读小说,担心自己有头无尾或是囫囵吞枣,辜负了作者的笔耕之劳或是知音之盼。但《新闻人》却是个例外,一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不仅自己一口气精读两遍,还推荐给了几个要好的媒体朋友一起分享。
    在收到《新闻人》的书稿之前,没有想到丑丁竟然会写一本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书。她的文字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女人味十足,即使偶尔见微知著地写上一段与时事沾点边的文字,也是“琵琶遮面”,包涵了再包涵,不曾想她竟然半路出家,关心起国家的改革大事来。
    但也许恰恰是长期关注女性,用文字解剖情感炼就的细腻的笔触,让丑丁这个体制内的人,写出了《新闻人》这样一本超越体制的书。
    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心力交瘁的乔华邦还是谨慎小心的魏晓东,无论是睿智果敢的冷妍还是沉稳持重的周冠军,无论是头脑灵活的关放还是伶俐聪明的周围围,无论是心怀险恶的宋博还是浅藏城府的王伦,抑或是工于心计的樊进仁……个个传神,常常有一种斯人就在身边的错觉。
    《新闻人》讲述的是一群传媒人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征程中探索,在探索中挣扎,在挣扎中突破,在突破中前行的故事。
    小说以主流大报《新华大时报》下属的《假日》周刊在市场化改革中的生存和发展为主线,让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陆续出场。尽管小说以我国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为背景,写的是一群“铁肩担道义”的文化人,但作者却并不避讳他们在改革面前的杯弓蛇影,也不避讳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在人物内心和外在的把握上,超越了大多主流题材只知歌功颂德这个桎梏,使小说立足体制,却又超越体制,言他人之不敢言,读来叫人酣畅淋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悠久的五千年文化的传承。然而文化这个东西,仅有传承还不够,如果没有发扬,无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肥沃的文化土壤,也难免“不毛”的厄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体制内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已然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大背景、大题材,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小说以一份《假日》周刊的兴衰成败为支点,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气势,真实再现了处于改革洪流中的人们在改革来临时的心态和行动。
    他们有的如乔华邦,高擎改革的大气,为改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有的如冷妍,敢当改革的先锋官,为改革冲锋陷阵,在所不惜。他们有的如宋博,宁做改革的绊脚石,为一己私利,四处煽风点火。他们有的如樊进仁,自觉地充当游走在狮子屁股后边的鬣狗,从不自己捕食,专事偷人猎物之能事。当然,还有很多如周冠军、周围围一样的人,他们因改革而生,为改革添砖加瓦。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媒体人的事业,便是铸造历史的这面镜子。媒体人总在用笔记录别人,记录时代的脉搏,记录历史的脚步,却并不常常被人记录,尽管他们的故事一样精彩,尽管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紧挨着人们的灵魂。而当文化体制改革浪潮席卷到每一个媒体人的时候,他们自己已在镜中。
    《新闻人》就是这面照进历史的镜子,也许从这面镜子中,每一个媒体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像。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0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