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才华出众的李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国涛 参加讨论

    近几年我在《文汇报·笔会》上常读到李娟的散文,非常喜欢。大约三两年前我给《笔会》主编刘绪源写过一封信,谈及李娟。我说李娟算是“天生丽质”的散文家,下笔就是好文章。写西北风景和风情的作家里,她最引人;正如写东北风景和风情的作家里,最引人的数迟子建,不过迟子建另有更大的成就在小说。总之,一个西北风情,一个东北风情,都在两位女性作家笔下。我本是随便说说,不料编辑先生就摘出这几句,在《笔会》上发了出来。发出的准确时间我已记不清。但是后来一想,这就是我的阅读印象,说是评价也行。但是我对李娟作品读的并不多,仅在《笔会》上的一些。
    前些时,在网上看到,两本,一为《我的阿勒泰》(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7)一为《阿勒泰的角落》(万卷出版公司,2010·6)。我立刻买来,不顾老眼昏花,买来就读。噢,阿勒泰!(去年冬天报上老是报道这里的大雪暴雪、暴雪大雪,我才注意到它)在李娟的文章里,这个地名屡屡出现,因为她写的就是这里,只是这里。这个地方在新疆的北端。李娟的家在富蕴县,却是与蒙古国相连的地方。对于没有机会走遍新疆的读者来说,印象里的此处,只是风,风外就是沙,沙漠。但是一读之下我才知道,就是富蕴县与蒙古国相连的这片地方,那里还有那么茂密的森林,真正称得起森林的地方。那森林不是我们内地人以为的,是长了许多大树的地方。看李娟所写,才知道什么叫做森林。那里没有阳光射入,地面总是湿、软、滑,处处有倒下不知多少年的树木称“倒木”,上有木耳,有蛇突然爬出。李娟在《木耳》一篇里写道:“四处是深厚浓黏的苔藓,苔藓下是一层又一层的、铺积了千百万年的落叶。……每一步踩下去,脚心都清晰地感触着细腻而深邃的弹性。大地忽闪忽闪,动荡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森林。
    李娟的生活是奇异多彩的,正像她笔下的无穷变幻的景色和场面。大体说来,她跟着母亲生活,还有外婆和妹妹,叔叔也偶然来住一阵。她从来没提到她的父亲。一家人就在那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县里,开小店,兼做衣裳,夏秋季随牧人的游牧而在深山里、在草原上,在河边,支起帐篷,做自己的生意。苦是苦极了。夜间大雨浇进帐篷,或大风吹跑了帐篷顶,是常有的事。当然,李娟个人曾到阿勒泰市和乌鲁木齐几年,去打工。也许生活并不如意,她又回到富蕴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她爱上写作。笔端倾泻而下的,都是内地少有人见过的事情。她开头写的文章是什么样,我很想知道。正巧,《我的阿勒泰》这本书分三辑,其中就有一辑题为《九篇雪》,收入她的14篇初作,她最早出的散文集,书名就叫《九篇雪》。这是原著里的一部分。但是也就可以看出她一开手写得就很神气,很不一般,或者可以说,很见才气。当然也看得出,她在1999年至2001年的初作,较简短,但充满生活的情趣,能捕捉到生活中的艺术内涵。小事,很小的事,(一个小丫头哪能接触和理解什么大事件大道理呢?)到她的笔下、意中,便都成为情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的事。这岂不神哉?
    这是李娟初作的风貌。她个人在序里说其中有“自以为是,轻率矫情”,但也还是说“其中也不乏天真可亲的片断,令现在的我羡慕不已”。我以为读者亦可作如是观,而且要承认,她的散文是沿这个路子走下来的,只是更加开阔、大气,也更加深刻。许多篇如《乡村舞会》、《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等已成名篇。李娟笔下流露出的善良,对人的毫无戒备、赤诚和天真,是她作品的特有品格。如果说,有“文如其人”的事,我以为李娟作品当可如此观。比如写到那里的各族人们,那种诚恳和忠厚。那里,那里的邮局、饭店、商店、医院、银行,是什么样子,怎么营业的呵。她家商店里的账本上写着某人欠账,那人就一定会回来还的,不管过多久。李娟家欠银行的贷款,银行行长走了,她们也搬家几次,在那个人烟稀少、流动又大的地方,这钱就可以不还,无人找,也找不到。《喀吾图奇怪的银行》最后一句写:“2006年夏天,那笔钱到底还是还掉了。因为那个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到夏牧场走亲戚,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不小心撞进了我们家……”她们家如果不想还钱,在那种情况下,那位工作人员还能想到索取这笔欠款吗?李娟笔下满是这类趣事。
    原载:太原晚报 2011年03月02日
    
    原载:太原晚报2011年03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