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饶芃子 参加讨论
尊敬的河南理工大学张国臣副书记、孔留安副校长,尊敬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邓友梅先生,尊敬的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敏之先生,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我国中原地区有近百年校史的河南理工大学召开。这是继2005年12月在广州增城召开的又一次这一领域的高层学术会议。也是海内外华文文学界的一次多边对话会。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向来自海内外各个国家、地区的作家、学者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与学会联合主办并具体承办本届论坛的河南理工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本届会议召开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河南理工大学的领导和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正如大家所知,从1982年至今,在中国境内,我们已召开过十四届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当中有三届(十二、十三、十四届)的国际研讨会,是在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以后,先后在上海浦东、山东威海、吉林长春举行的。每届会议,都有来自东方和西方各个国家的华文文学作家、学者参加,讨论的问题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世界范围内新的移民潮正在升温,移民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新的“热”点,并且形成了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进程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汉语热”、“华文热”,海外华人文学、华文文学作为全球化语境下移民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极具文化和理论的前沿性,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回应。正是出于这一思考,我们于2005年举办了“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那次会议上,组织了四场圆桌讨论,议题分别为“文化属性与文化身份”、“离散与认同”、“后殖民语境下的本土性问题与融合问题(原根性与本土性)”、“关于现代性问题:经典与文学史”。与会者对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积极踊跃,会场气氛热烈。
    在首届论坛上,关于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问题,朋友们谈到: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其实是多类型的,认为研究者应该注意海外华文文学的多样性问题,与此相联系,还要关注华文作家多重身份的认同问题,以及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双向认同”问题等等。在探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路径时,有学者提出,要从四个维度着手:一是从历史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史;二是从社会结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的多元构成;三是从文化维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传播;四是从审美角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实际上是提出了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应对华人移民历史、族性、文化、心理层面和文学审美层面的共同关注。在讨论海外华文文学的“离散”特征时,有学者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中所体现的华文文化“是以一种‘散存’的结构存在”,是处于异地、异族文化环境中,与当地的本土文化认同、融化、吸收的过程,是经过“本土化”的华人族群文化,因此要关注它们的这种多样化特色。所有这些,都很有益于我们今天的研究。
    正是为了继续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接着上届论坛提出的问题说下去,扩大问题的关注面。本届的“论坛”的主题定为“中原文化与华文文学”,并根据这一中心,设立了四个分议题:1、中原文化的价值和流播;2、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3、不同地区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艺术变异;4、世界华文文学的前沿问题。这些,都是现实存在我们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我相信,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河南理工大学共同构搭的这个“对话”平台,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学术信息,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最后,我要再一次谢谢河南理工大学领导、师生对本届论坛的全力支持。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2007年4月21日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03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