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叶辛长篇新作《客过亭》:为知青文学画了一个“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武翩翩 参加讨论

    从《蹉跎岁月》到《孽债》,作家叶辛的笔墨始终跟随着知青一代人的生活脚步。日前,他的最新知青题材作品《客过亭》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甫一亮相,即受到业内和市场的关注和好评。3月21日,张抗抗、仲呈祥、吴秉杰、阎晶明、白烨、张水舟、张亚丽,本书作者叶辛,以及部分知青读者共聚一堂,就这部作品展开深入的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主持。
    何建明谈到,叶辛是中国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知青题材作品一贯“打得很响”,所以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并将其列入今年的重点书目之中。他表示,近年来图书市场新作不断,但是文学精品并不算多,作家社要寻求持续的良性发展,很需要像《客过亭》这样市场与社会效益“双响”的作品。
    张抗抗早期创作的知青作品直面那一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理性思辨的意味。而她却用一段十分感性的开场白谈起了叶辛:“我和叶辛是太老太老的朋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一起在出版社改长篇小说,可以说相识在知青时代的尾声。那时我就知道他字写得漂亮,读了很多书,自此也一直关注他的创作。”谈到《客过亭》这部新作,张抗抗对作品的名字印象深刻:“‘亭’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过’则是流动的。‘客过亭’三个字营造出匆匆过客的意象。”她说,《客过亭》可读性强,秉承了叶辛一贯的创作风格,体现出他架构情节、设置人物的能力。知青文学发展到今天,大家都在探索其深入发展的途径和可能性,思考那个时代留给了我们什么。叶辛在这部作品中综合了《蹉跎岁月》和《孽债》的长处,并从向时代的发问转到对知青自身的发问,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叶辛的创作如同一台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知青各个历史阶段,填补了知青文学转折期的空白,可以说画了一个近于完美的‘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才有可能达到文化上的自觉、自信、自强。”仲呈祥将《客过亭》这部作品认同为“反思之作”与“体悟之作”。他说,一个作家在一口深井中不断挖掘,这需要恒心和定力。叶辛的坚持正是因为他的反思。如今市面上的作品流行对读者的阅读神经进行生理上的刺激,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阅读审美与反思能力衰减的表现。在知青群体普遍迈入老年的当下,《客过亭》追问了这个群体对历史的反思与责任,就审美思维而言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吴秉杰谈到,他从叶辛的《客过亭》中读出了“心结”与“心债”。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这部作品从众人的经历中提炼出一种亲切的、痛苦的而又“无解”的情感,对这段真实的历史做了一段心灵层面的总结,也写到了我们民族的一些根本上的东西,这对“80后”、“90后”的读者也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白烨认为,除了贯穿性,叶辛的作品在知青文学中还具有介入早,起点高,比他人觉悟快、反思彻底的特点,立足知青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知青文学。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人都有一段悬疑性的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客过亭》告诉读者,不是一切创伤都能愈合,不是一切错误都能弥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都有一个“如何善待”的问题。
    与新中国同龄的叶辛如今已年过六旬。他表示,当年的知青和走过60年历程的新中国一样,他们的人生命运、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凝聚绽放出的是生命的本色。这是他关于知青题材的第十本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而是一本人生之书。谈到今后的创作计划,他笑称今后要更多强调他的“老人色彩”而不是“作家色彩”,他希望可以“三年写一本书”,从从容容地创作。
    《客过亭》刻画了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一代知青群体雕像。渐入老年的他们结伴返回当年插队落户的山寨,希望通过这次“第二故乡之旅”了却一些心事,不想这次旅行却成为一次沉重的心灵之旅。这部作品让不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青读者“心有戚戚”。在会上,几位知青读者也参与到讨论中来,与文学界人士一起分享对《客过亭》和书中那个年代的感触与心声。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5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