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明的远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安波舜 参加讨论

    2010年,我读到了熊召政的散文《文明的远歌》,想到了另一位作家余秋雨。面对同一个历史遗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这让我忽然明了,原来对待历史、对待未知,至少有两种视角和维度。一种是余秋雨式的,站在当代的立场和主观视角,用今天世俗世界的情感和体温,去遥想和触摸过去,用想象去填充历史的细节和空白,去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和诗性温暖。无疑,这种关怀和温暖能够迅速打动当代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客观上也拓展了作家和图书的知名度。但问题是,这种诗意的甚至是恣意的想象和历史的填充,很符合美学的虚构,却往往激怒那些在书斋里苦苦求索、默默无闻地追求“真实再现”历史的学者专家。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熊召政式的。熊氏散文试图或努力实现的,是让读者回到历史的从前,回到李白、回到杜甫、回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那个曾经逝去的历史瞬间。在那个瞬间,作者让我们领略先哲和诗人们曾经沐浴的阳光和风景,领略他们情感的源泉和胸怀,汲取的不是现代情感而是古代情怀,吸收的不是世俗的雨露而是天国的阳光。因此,在熊氏散文里,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庙堂、是佛像、是古桥、是阁巷、是忧国忧民的磅礴气势、是体悟生命的辽阔和高远。通篇的诗性都发端于一条路,一座桥,一朵云,一缕风,实景实拍,实体感受。无论是第一辑“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万千景象,还是第二辑“菩提本无树”的楼台庙堂,所有情节和细节,所有数字和年代,都有根有据,推断严谨。
    也许可以这么说,余秋雨唤醒的是年轻人的情感世界,熊召政承继的是经典文化的血脉。在两者之中,我认为熊氏散文更适用于涵养人们的艺术素质。这是因为熊氏散文是用脚走出来的,是虚实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和实践的产物,有利于年轻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和艺术的涵养。熊召政每年都爬冰卧雪几万公里,浑身上下都是越野的疤痕,《文明的远歌》里的一树一景,都是他亲历亲为的体验。
    有人开玩笑说,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谈恋爱,读熊召政的散文可以考大学。但也有人说,熊氏散文之所以受教育界的青睐,让孩子们朗读和背诵,主要是因为符合当前教育界的三个评价标准与一个宏观印象:知识性、典范性和价值健康,总体上“文字”美。听了这样的评价,便想到了熊召政的样子:敦实、厚重,长国字脸,一部书基本上写十年,比如《张居正》,比如正在创作中的《大金王朝》……
    《文明的远歌》:熊召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原载: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29日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03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