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评朱文斌《跨国界的追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鲁雪莉 参加讨论

    朱文斌的新著《跨国界的追寻———世界华文文学诠释与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是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分“华文诗歌研究”、“华文文学研究之研究”、“华文作家研究”三辑,共收论文16篇,约18万余字。是作者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纵深处追寻的轨迹,是一部深化与拓展华文文学研究的论著。
    众所周知,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尽管8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逐渐开放的过程,但与已趋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比,力量还显得十分单薄,也并未引起批评界更多的关注与重视。而朱文斌却认准了这个研究目标,自甘寂寞,执着地在这块不被人注目的园地上进行艰苦的探索。在华文文学研究方面,朱文斌无疑是在华文文学活动、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现状关注很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青年学者。《跨国界的追寻》的出版,充分体现了朱文斌研究华文文学的学术成果与专业水平,标志了他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跨上的一个新台阶。
    读完《跨国界的追寻》,首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与西方艺术经验,以世界性的开放眼光,高屋建瓴,对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文化传统、本土性与现代化等富于前瞻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关注世界文学中华文文学的整体格局与特质,从大处着眼,显示了研究眼光的宏阔性。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批评,朱文斌的论述富于激情,并带有很强的论辩性。像《世界性、本土性与中国性》、《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冲突》、《论东南亚华文诗歌与中国性的关系》等,自始至终都流露出作者积极参与世界华文文学对话、弘扬中华文化的强烈愿望与饱满激情。《世界性、本土性与中国性》力图从全球化的总体背景下来考察东南亚华文文学,开始关注全球化视野中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整体命运,以及东南亚华文诗歌在世界性、本土性与中国性等各种不同文化冲突、融合中衍生出来的现实价值形态,这一形态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美学意义,辨析深入精到。《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则从华文作家的文化心态入手,挖掘随着时代和现实而变迁的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之间承传与衍变的关系,条分缕析,发微抉幽,寻出海外华文诗歌深层浓厚的中国诗学传统,显示出作者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浓厚的兴趣与深厚的学养,论述极富激情。对于一些重要的华文作家,如文莱华文作家劭安、一凡,印尼华文作家林义彪、明芳、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庄伟杰,美国华文作家谢家孝、吴玲瑶等,朱文斌都进行了深入细致、颇有见地的评述,论辩性极强。他对作家作品的评述,文笔有力,论证严谨,在细致的文本解读中渗入理论形态的精确透视,同时又并不止于文学作品的表面评析,而注重“知人论世”,把握作家作品的实际,挖掘作家创作主题与风格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增强了评论的纵深度与学术性。
    《跨国界的追寻》第二辑是“华文文学研究之研究”。这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以前还没有过,因而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资料的翔实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前提,作者对几十年来海内外研究亚洲华文文学的论著,资料收集相当齐备完整。从资料的收集亦可看出写作者扎实的“追寻”态度。对华文文学研究的研究,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作出准确精到的评析,当赖于写作者对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宏观把握,才会有分析其研究发展形态与方向的基础。在这一方面,朱文斌也显示了研究格局的大气与宏观观照的能力。这一辑中对新马、泰国、菲律宾、印尼、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等华文文学研究的研究述评,注重对研究文本的精细研读,在阐述这些论著内容的同时,加上自己独特的评析,因言之有物,故多新的创见。如《泰华华文文学研究述评》对泰华文坛研究与评论贫乏的原因探悉,探究文学批评与其时代的文化土壤、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内在联系,论证切中肯綮,见解新颖。对于研究者与研究文本的评析,朱文斌亦能做到辩证全面,反映了作者理论思考的全面、深刻与成熟。在论述各国华文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时,朱文斌注重他们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期对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总体来说,他的这些勾画华文文学批评整体拓进的文章,述中带评,机智锋利,微言大义,不时闪耀着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富于锐气的批评之批评,为内地与世界的华文文学交流吹来一股新风。
    作为一位勤奋踏实的年青学者,朱文斌在研究视角、方法上表现出新的拓展,提倡多元化的批评思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新理解。展示出其对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视角的浓厚兴趣,具有鲜明的“跨世纪”的学术印记。针对“华文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比,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显得陈旧、单一而滞后”的事实,朱文斌显示了对华文文学研究前景的忧虑,“华文文学研究必须进行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迫在眉睫”,“今后华文文学研究从‘文化视角’和‘比较角度’去展开将是大势所趋”。可以说,他的文学批评积极地实践了这一研究主张。在《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一文中,朱文斌从“双重文学传统”这一文化视角入手考察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追求安宁、和谐、稳定的文化品质即民族性特色作为集体无意识,自觉弥补了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苦闷、压抑与荒诞,同时又与现代文明意识融会贯通而形成了新的特质。朱文斌擅长以宏观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来评述观点,阐明立场,从小切口中窥全貌、显深度。阐释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他不仅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发,更可贵的是,他在论文中结合了具体的文本分析来佐证论述的观点。在《论民族主义思潮对早期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影响》、《世界性、本土性与中国性》、《论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等宏观把握华文文学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本土性与现代化,对华文文学作整体观照和全景描述的论文中,他同时将文化批评、历史批评、审美批评进行了有机的融汇和微观的深入。在历史的历时叙述与文化的多元叙述中结合细腻的文本感受与审美批评,运用文本细读、语言学分析、叙事学理论、、比较文学方法、精神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和批评方法进行个体的透视,力求融会贯通,争取在华文文学研究上有新的突破。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遍及世界五大洲,又有着五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片无边无际、难以穷尽的文学海洋。要研究这么一个庞大的对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是一种挑战。朱文斌将书名定为“追寻”,隐含了他对建设华文文学的热切呼唤,表明他在华文文学研究路上迎接挑战, 知难而上的信心和孜孜探索辛勤耕耘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期待着他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原载:《华文文学》2007/02
    
    原载:《华文文学》2007/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