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穿行于东西方的性别之旅——评吕红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庄 园 参加讨论

    前 言
    吕红是旅美的美女作家。在读她的长篇小说之前,我一点想像不出这个外表美丽声音沉静的女人曾经有过多么激越的生活历练。
    2005年12月,我在广州增城的一个会上见过她,她的美丽和活泼给我留下惊鸿一瞥的印象。2006年7月,在吉林长春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又见到她。在会议上我们随意地打过几次招呼,我感到她是个行动干练、说话坦率的不一般的女人。她带着她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来到会上发送,该书的中国华侨出版社的项目负责人还特意到会上隆重宣传吕红的作品。这一次,吕红除了以作家的身份亮相,我还得悉她是美洲华人文艺《红杉林》的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之前已经出版有散文集《女人的白宫》。
    过后她投稿给我所在的杂志,并交换她所编辑的杂志过来。我知道她正在写作关于“边缘身份”的博士论文。我们有过几次电子邮件的联系和沟通。一直到近日的一天早上,她从美国打了越洋电话来,我们终于畅谈起来,以编辑刊物的同行、以华文文学的界内人士、也以同性对情感的共鸣和感悟,聊了近一个小时。放下电话,谈话的美好感觉让我会心的微笑一直停留在脸上。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书架前,拿起吕红的小说,开始阅读起来。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手感很好,“美国情人”这个时尚的书名更让人兴起阅读的冲动。在长春开会的间隙,我有好几次拿起来浏览,知道书写的是中国女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因为考虑到与我的专业华文文学和兴趣所在的女性主义有相关性,我觉得需要找到完整的时间安静地阅读。谁知道这一放就是一年。看来阅读也是需要特别的契机的。
    看完这本28万字的小说,说真的,我感到非常的疲倦。疲倦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在较短时间内阅读得太急太赶强度太大,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反应。大概看到高潮部分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地方,我居然浑身无力疲倦极了,然后倒头就睡着了。一个钟头后醒过来,胸口还闷闷不乐的。
    虽然在书的前半部里,吕红已经把中国男人刘卫东和老拧的丑陋展现得很充分了。可是她也另外造了一个梦境,似乎很顺畅没有什么瑕疵的温情脉脉的梦境,像气球一样在阳光下越飞越高,色彩斑斓得让人只有愉悦和惬意。然后突然间就爆破了,读者跟着女主人公一起懵了,目瞪口呆愣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正 文
    这真是一本特别现实主义的书。异域里残酷的生存现实,诱惑和陷阱并置的人生境遇,狭小华人社区各种人的互相倾轧,纠结在男女情感的旧愁新恨中还涉及文化、政治、种族、身份、性别、移民、海内外等等复杂而沉重的话题。我想说,这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虽然她写得很真实,有激情有锐气,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的意义,但是里面充满愤怒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宣泄的载体。
    这是吕红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要承载的东西似乎太多了。也许是吕红曾经经历的一切对她来说太沉重了,也许是她追求表达更多的写作主题,也许她的写作经验还不足以自如驾御长篇题材,或者是文字呼唤起来的情绪让她不堪承载,因而有时笔调变得凌乱无章,有些地方表达得暧昧不确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或陷入意义的阙如状态。应该说,从书中涉及的华人社区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景和对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的刻画可以看出,有媒体工作经验的吕红具备了新闻记者以鲜明的个性和独家视角对进行中的事件进行快速反映的职业特长,但这毕竟是讲究布局谋篇的文学小说,所以也凸现出类似新闻题材普遍的即时匆促、不够深入、浮光掠影的弱点。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愿意为该作品理出一个头绪,论述其中可圈可点的部分,鼓励这个有潜力的作家可以取得进展和突破。
    大多数女人总是穿行在性别之旅中成长起来的。《美国情人》里的女人芯似乎遭遇了更加残酷的性别场景,不仅见识了中国男人刘卫东在婚姻中的自私和算计,还邂逅美国男人皮特在浪漫性爱背后的欺骗;另外还有异域生存压力下一个孤身女人面临的各种性骚扰。在吕红的笔下,某些男人的自私小气、不忠贪心、多疑嫉恨、机关算尽等劣根性,通过刘卫东对芯的粗暴行径全然表露了出来。即使刘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实这就是男权文化中男人对待女人的征服欲、占有欲和工具化,一点不懂得尊重、爱护和珍惜。
    芯和刘卫东从谈恋爱的时候其实就不够和谐,两人经常吵架,常常是因为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见解迥然不同。连父母和亲戚也都觉出他们性格的不般配。可是他们还是结婚了。而结婚典礼上,刘卫东居然就表现出好色偷腥的特点来,对芯那年轻貌美的表妹大献殷勤。婚后真实生活的相处中,刘卫东更加显露出一个男人卑劣自私的一面来。在芯难受的怀孕期间,他不管不顾就上北京去进修了,让芯独自背负人流的痛苦。为了自己职位的晋升,他让芯去给领导送礼,当芯走夜路担惊受怕回到家后,他不仅没有表现出感激和温暖,还用多疑的眼神想要找出她不忠于他的迹象。作为父亲,刘卫东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简单粗暴,当芯看不过眼进行干涉时,他还把火直接发到她头上,拿书攻击她,拿烟头扔她,暴戾的态度跟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没有区别。下海到南方工作,芯带着孩子去探望他时,他公然带着小蜜一起迎接,在吃饭时与小蜜表现暧昧,回住处还勾勾搭搭。在家庭中,作为女人的芯地位低下,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承担家务和孩子的教育,对个人工作的发展和前景的规划不是遭到讽刺就是受到干涉。
    等芯有机会出国后,刘卫东虽然也明白,如果芯能在国外站稳脚跟,方便他自己有机会申请出去,孩子也能有更好的前景。但是在时间不短的夫妻两地分居中,他忙着物色新的情感对象,刺探芯新生活中的隐私,还阴晴不定要芯干脆放弃国外的机会回来,而使用的却是“死在国外没有人给你收尸”这样跟泼妇没有两样的毒舌语言。这样一种令人窒息没有温情的夫妻关系,使芯宁愿在一个看不到前景的异域里继续冒险。她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临时工,周围有觊觎她美貌的各色男人,有嫉妒她才华的同事,有层层施加压力的老板,这些都没有成为芯回国的理由。因为国内那个跟她关系最亲密的人,每次拿起电话来就是争吵不休,总在算计她还有多少剩余价值没有利用。在知道芯铁了心要离婚,他就向她索要钱财,把她留在国内家里的东西洗劫一空。离婚后还希望用曾经的旧情让芯帮他为出国的领导行方便。
    吕红还通过在美国的华人老拧这个配角的形象,进一步揭露了男人的下流粗俗。老拧是刘卫东的朋友,芯在美国的担保人。他利用这个身份与芯近距离接触,不仅没有“朋友妻,不可欺”的传统美德,还总是赤裸裸地提出性要求。他带着芯去看脱衣舞,当着芯的面与脱衣舞女郎交易,因为心疼钱交易未遂,就脾气火暴火燎的。知道芯不想跟他交欢还不间断地纠缠不休,电话轰炸,见机就上,最后发现确实没有希望了就翻脸不认人,甚至要把他给芯介绍的工作也搞砸。
    芯遭遇的中国男人太丑陋,那在美国是否寻找到好的情感归宿呢?吕红在书里涉及了两个美国男人,一个是黑皮肤的,偶尔约会芯去散步,即使是黑皮肤的他,在东方女人芯面前,也是充满美国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个是书中浓墨重彩精心刻画的白种人皮特。
    芯在华文媒体当记者的时候,在工作的场合结识了皮特。他是市长的竞选助理,外表英俊高大,谈吐风趣幽默。对芯,他表现得真诚恳切、风度翩翩。芯对他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而他约会芯的时候,也没有隐瞒他的情感现状。他曾经跟一个东方女人有过三年的婚姻生活,生养了一个孩子。之前在中国出差时有过一个上海女友,而现在,他爱上了芯。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他对东方文化很有兴趣。他们一起看影碟,在性爱上很有默契度。他很会制造浪漫,绅士风度和欢爱中的缱绻柔情让芯陶醉和流连。他在生活中对她关爱有加,体贴周到,忙碌中也不忘给她甜蜜电话,给她送小点心,深夜造访给她惊喜,给她提供与市长合影的机会提高她工作中的竞争能力,在她生日的时候以亲密男友的身份亮相让她赚足了面子……这一切真实而感人的细节,都让芯以为找到了心中的白马王子。
    芯向皮特倾诉对老公的不满时,他鼓励她加紧离婚摆脱往事忘却那些不愉快,还介绍了一个同行律师给芯。可就在芯快办妥离婚手续想要跟他商量孩子的问题时,他突然就冷淡下来了。芯要辞去工作跟他进一步确定关系,他却玩起消失游戏;芯越是着急找他,他越是处处躲避着不见她,还让朋友转告芯,他其实并没有离婚。简直给了芯当头一棒。当芯还沉浸在困惑和失恋的伤感痛苦中,他却已经带着性感的新女友出双入对了。
    吕红的笔下,芯的美国情人皮特浪漫潇洒的背后,却是绝情、欺骗和不负责任。芯的女友帮她分析皮特突然翻脸的理由,一个是芯要辞去工作,让他觉得芯会增加他的负担和压力;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因素,他们其实太不平等,无论是身份、社会地位还是种族:
    尽管你觉得爱情高于一切,尽管你美丽贤淑温柔,符合他的东方审美意识,但毕竟你是个一无所有的异乡人。何况,你把你面临的诸多问题一下子毫无保留地端出,太傻。作为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美国男人,他再怎么了不起,怎么爱你他也是现实的。浪漫女人都以为爱情的力量能够跨越所有的屏障,真的就像童话里的“水晶鞋和玫瑰花”,其实那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只能是美丽的梦。在热恋时,别看他说了那么多“海枯石烂心不变”———你是他的唯一的话,可他,抽身而去连个招呼也不打,连解释、连安抚都没有,这不正是骨子里的优越感吗?
    除了芯和刘卫东,芯和皮特,《美国情人》里面还有另外一段值得一提的情爱故事———蔷薇和林浩。在我看来,芯和蔷薇应该是同一类女人,或者说同一个女人在海外的两段情感历练。林浩这类身份暧昧的投资移民在之前的海外华文小说不曾详细涉及,《美国情人》里虽然挖掘得不是很全面也不够深刻,但是也开了一个比较大的窗口让我们窥见华人社会当前很复杂的一种人。
    林浩一出场是一个超市的老板,蔷薇是作为一个华语学校的老师结识他的。他让她到他店里帮忙记帐料理日常,两个身在异乡的人彼此有了好感就陪伴着互相取暖。蔷薇慢慢了解到他复杂的身世背景,他曾经在部队呆过,讲义气,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人,性格冲动火暴。他做生意没有长久计划,总是投机取巧、翻云覆雨想要空手套白狼。当她无意中发现他夹在书中有几张好几百万的国内支票时,他才跟她透露他曾经在国内某金融机构任职,挪用公款出事后,头目为了保他,让他带着孩子移民海外。到了海外他有投资做生意的意向,认识他的人就用豪华车拉着他到拉斯维加斯赌场观光消费,然后借机骗走他的钱财。在低层的华人社区里,他之前的人生经验没能帮助他建立一种有秩序的理性生活,就只能挣扎在混乱跌宕和互相瞒骗的经济漩涡中,最后因为借高利贷债台高筑,赔光了资产就消失无踪了。而蔷薇与林浩的一段感情,之前就因为社会历练和见解的迥异矛盾纷争不停,最后当然也是以分手的悲剧收场。
    隐藏在女性愤激的悲情背后,其实是因为有太重的依赖心理和不切实际的梦幻追求。著名女性主义作家乔治·艾略特和伍尔芙都认为,邂逅浪漫情事是可疑的,让自己沉湎于这种虚幻的人是有意放弃清醒的自我,而面对被爱者的真正价值视而不见。在女性主义作家那里,拒绝爱的诱惑或在诱惑后觉醒往往被表现为自我完善。吕红虽然是个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但是还没有成长起坚强的理性能力,所以她小说文本的字里行间渗透了隐藏不住的悲愤和怨恨。
    我们都知道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而且不能否认的是作家真挚感人的艺术追求,但用愤怒的情感来构筑小说却明显破坏了艺术世界的完整性。伍尔夫在《女性与小说》中说:抵制愤怒的诱惑需要十分澄明或十分坚强的心智。从事艺术写作的女性总是遭受嘲弄或责备,总被人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证明为逊色一筹,这些自然会引起恼恨和不平。我们在夏洛蒂·勃兰特的愤怒和乔治·艾略特的隐忍中都能认出这种反应。在一些二流的女作家那里更是可以时时见到这种情绪,表现在她们所选择的题材,以及她们的不自然的逞强好胜或不自然的温良驯顺。她们屈从于权威,其想像力变得或是太男性化,或是太女性化,从而失去了自身的完美整体性,也失去了艺术最根本的品质。(《伍尔夫随笔集》P181,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孔小炯、黄梅译,海天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很少有女性写作能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不说教。她本来应该全心全意写小说的时候,但是她常常离开了小说而去写她私人的悲苦;她的想像力因为愤慨而溢出常轨;除了愤怒以外还有别的力量在限制她的想像力,拖它离开它的正路。譬如愚昧就是一种力量,还有胆怯的影响,就如平常在压力下的人们容易感到一种辛酸的无奈,同样的,一种隐藏的痛苦、一种怨恨哀愁潜伏在情感之下,这让虽然很杰出的作品也因为痛苦的痉挛而变得扭曲狭隘。
    《美国情人》也隐含了女性写作本身的性别局限,它讲述了穿行在东西方性别之旅中的女人身心疲倦的漂泊、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在文章的结尾处,作家似乎试图用一颗悲悯之心与生活达成和解,从而有一个和谐的结局,但是可能是她的叙述太实太满,缺乏必要的空白和从容的节奏感,也可能残酷的往昔留给她太多痛苦的印痕,她显然还没有能力那么快地消化它、提炼它、超越它。
    旅美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指出:比较张翎和严歌苓,吕红目前存在两大不足:
    第一,她的作品不能超越自己。张和严已经完全超越自己了。吕红的作品停留在一个自我宣泄的阶段,这是她目前创作阶段的囹圄。任何一个作家,刚开始有创作冲动的时候都是从自己开始的,有些人在感情沉淀之后,会跨过这个阶段,然后关注更广阔的生活层面。
    第二,她在女性的探讨方面受到一个限制,她把“身份”放到一个很重要的焦点上,女性灵魂的塑造也好,海外的文化追求也好,就是说,身份包括婚姻。婚姻本身我觉得有很多丑恶的东西。我曾经有一个判断就是说,我们从上个世纪,甚至说从《红楼梦》以来,追求的是希望摆脱媒妁之言,所谓自由恋爱之类的,这个阶段是最初的阶段。人们想走进婚姻,想走进他自己所选择的婚姻。但是到今天呢,人们所探讨的是婚姻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婚姻这种东西还值不值得人们流血流泪去追求呢?我现在要讲,我们要走到精神的前列,就是说我们要探讨的是女人难道说一辈子要探讨的就是一个婚姻吗?婚姻对一个女人就那么重要吗?而且婚姻它到底带给我们人类什么问题,海外作家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身份问题。你没有身份,那么你没有办法落地生根。小说中弥漫了对身份的追求和对婚姻的渴望。这没有错,但是这不够。对于一个好作品来说,要追求比这更高的东西。
    (性别立场与多元视角及边缘的文化碰撞———长篇小说《美国情人》研讨会纪要红衫林美洲华人文艺,3/2006 P71-74)
    我认同陈瑞琳所讲的第一点。我也很欣赏陈在第二点上关于婚姻对一个女人的意义的探讨。但是我不认同她在第二点上对吕红的评价。我觉得吕红在男女情感上的理想主义追求是人类本真的一种表现。刘卫东这个角色暴露了某些中国男人的劣根性,芯对前夫的失望和怨恨包含了她对中国男权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而芯在与皮特的关系中,并不仅仅是一个婚姻的期望,而是性与爱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向往身份和婚姻,其实是对精神和生存境界一种更高的追求。这个也是她千山万水走遍孜孜以求的梦想吧。陈瑞琳也说:“吕红作品的寻梦色彩很浓,她是一个顽强的寻梦主义者,也是一个非常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她表达更多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但是让我感动的是她一直没有被挫折打垮,一直在顽强地往前走,这点是她作品感人的地方。让人从作品中看到苍凉的背后还有一个很崇高的东西。”
    后 记
    吕红目前还不能全部投入文学创作,她的精力比较分散,“一方面要编刊物,另一方面要读书和写论文,还有报刊专栏的影评、随笔,见缝插针才来创作。我知道这样时间精力是不够的,没办法。只能咬牙往下走,走多远算多远。”(《大地专访:作家吕红》红衫林美洲华人文艺,1/2007 P60—61)
    我想,吕红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力来思考她曾经的生活,她曾经走过的漫长的路程吧。正如我对多数女作家希冀的那样,我也希望吕红在今后的写作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潜沉自我,写得慢一点想得透一点,摆脱自我宣泄的阶段,写出更有力量的作品。
    原载:《华文文学》2007/03
    
    原载:《华文文学》2007/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