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社科中心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承办的“文艺中的价值观倾向”学术研讨会近日召开。何建明、仲呈祥、刘润为、曾庆瑞、陆贵山、董学文、李正忠、陈飞龙、熊元义、马龙潜、欧阳友权、李志宏、金永兵等专家学者与会。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赵军主持研讨会,北航党委副书记张维维出席并致辞。研讨会就我国当前文艺中的价值观倾向及其表现、实质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在文艺领域坚持和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领作用,实现文艺作品育人、化人的功能展开了较深入的讨论。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扩散 学者们认为,当前文艺中价值观总的倾向是积极健康的,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的。在作家、艺术家的努力下,出现不少反映时代、心系人民、崇尚真善、形式优美的文艺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人们的精神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意义消极的价值观取向,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文艺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是个体人物形象的抽象化和平庸化。文艺作品是要表现个体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表现什么样的个体和如何表现个体。个体是具体的,这个具体主要表现在他与社会、与集体的联系上,表现在个体的历史生成上。而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个体是孤立和抽象的,即割断了人物与社会、与集体的联系,取消了人的历史性。不是以历史、社会的需要来揭示个体的动机,而是以个人单体的需要来揭示。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在网络文学中,平庸崇拜的“渎圣”写作已经成为一种思潮。这些写手认为,崇高、伟大、壮烈、理性等品质是压抑个人的,只有平庸化,才能凸显个人的存在。所以,在他们灌水式作品中,以拒绝深度、淡化意义、贱视神圣、消解崇高为价值取向,封堵了文学通往历史承担、价值理性和终极意义的路径。甚者对历史名人、革命英雄、榜样模范进行平庸化“恶搞”,消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的价值观取向,为个人主义的出场打扫舞台。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中,价值的惟一主体是个人。当今社会,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是被一般地承认了,个人利益诉求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个人与集体等量齐观,更不意味着可以以个人来排斥、拆解集体。当前有的文艺作品表现的倾向,不是在追求社会价值或集体主义价值中来获取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以个人主义价值,甚至以极端个人主义价值来排斥集体主义价值。这在作品中常常体现为一种恶劣的个性化描写。个人在这里带有一种异质性,是与民族国家、与人民、与集体、与传统相分离的。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文艺表现上虽非主流,但其消极影响却在不断扩散。 价值观利润化倾向解构功能凸显 有学者指出,文学表现上的价值观倾向主要导因于作家的价值观倾向。当前,个别作家、评论家的价值观被利润化,追求利润成了他们写作时的自觉遵循。近来,这种利润化价值观倾向对科学的价值观倾向的解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有的文学媒体,不追求文学超越性的精神价值,不追求作品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可读性”,即只注重作品的卖点,只注重作品的经济效益。至于社会效益、精神效益方面则只以不碰触、不突破底线为限,不是向高标准看齐,而是着眼于最低标准,这就使不少文学出版物的思想倾向始终在底线徘徊,它所追求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的层次难免趋于低下。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以前我们对统一的一面强调较多,仿佛经济效益一出来,社会效益自然就有了。所以,出版宣扬印刷数,影视宣扬收视率,网络宣扬点击率,而较少有人讲文学文本的社会效益如何。这表明在文艺价值导向上,一些人有意无意地遵循了市场的选择。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价值观利润化对文本社会效益的解构。庸俗、低俗、媚俗作品的不断出现正是价值观利润化对科学的价值观的解构功能日益凸显的表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艺术和诗文相敌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意味着经济生活并不总是有利于审美或艺术创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生活有可能对审美或艺术创造形成障碍或敌对关系。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同艺术和诗文相敌对的生产方式根源性因素已被降解,但由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已不可忽视,所以我们的经济效益也并不总是有利于艺术生产,有利于实现艺术的社会效益。我们国家的经济领域正在调结构、转方式,文艺领域亦有此要求,在现阶段文艺创作上,GDP思维同样可谓闯进瓷器店的公牛。 文艺理论与批评中价值虚无化倾向滋生 学者们谈到,在当前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个别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去价值”、“去意识形态”、“价值中立”乃至“价值平均主义”的虚无化倾向。有些研究者为了使文学理论“独立”,避免意识形态干扰,避免成为其附庸,强调文学理论应该走向自身,走向“自律”,反对将文学理论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 后现代主义理论“去价值化”的蔓延是导致我国文论与批评中价值虚无化倾向滋生的一个原因。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任何价值标准的确立都意味着一种权威主义话语,一种宏大叙事的渴望。后现代主义坚持绝对平面化,削平所有深度模式,拒绝超越性、创造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真善美、终极关怀等抱有兴趣,不再有是非对错,不再有真理,一切都只是语言能指游戏,从对意义的追寻走向浅层语言狂欢,以文本表达的翻新代替思想内涵的开掘。对英雄、理想、真理、进步等“宏大叙事”的消解极易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消弭善恶美丑的界限和评判。 就文学史、文艺理论学科来说,它们既是科学知识,又充满价值关怀,所以,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坚持认识论和价值论、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的方法,是至为重要的。然而部分研究者却主张“文艺理论学科的目的只是学概念、范畴、方法,掌握思维工具”。这就把文艺理论工具化了,忽视了人的精神存在,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作用,把文论教学与研究降低为一种纯知识传授、纯技术手段。比如,有的教师讲表演,就只讲技巧,不讲理想情怀和精神境界。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不注重演什么,只关注怎么演。教学中的价值观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实质上就被排斥掉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在落实 与会专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落实。怎么落实呢?在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自觉地把这个体系融入文艺创作,融入理论与批评,融入学科研究和教学,这样,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会是具体的、扎实的、触摸得到的。 文艺以其特有的审美特质,在传播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什么样的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在读者那里就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奠基者》《毛岸英》《长征》等剧作,表现的虽是个人,但带给人的却不是个人主义的影响,而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剧作中主要表现的个人是带有人民性的个人,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单体意志,而是集体意志,是人民的意志。它们的播出在观众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在文艺领域落实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艺领域价值观的倾斜,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生活领域价值观倾斜的精神折射和形象反映。文艺中价值观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纸媒文学、广播文学、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包括手机文学),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文学教学(包括文学史编写),要分类研究,总体关注,强化引领。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文艺领域落实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一种高水平的科学化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文艺创作作为一种个体创造形式的复杂性,按照文艺写作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系统性的引领机制,要有促进科学的价值观融入文艺的长远统筹,强化与文艺相关的比如传媒、出版、网络、院线等部门或企业传播科学的价值观的自觉意识,使他们明确责任、承担使命。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