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南洋作家废名先生与一场文学论争 ——此废名非彼废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眉睫 参加讨论

     1934年3月1日,《南洋商报》"狮声"副刊上发表一篇题为《地方作家谈》的短论,该文指出:"应该肯定地说马来亚有文艺,就是居留或侨生于马来亚的作家们所生产的文艺,……凡是在某一个地方,努力于文艺者,曾有文艺作品贡献于某个地方者,无疑地我们应该承认他是某一个地方的地方作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重视以上海为文坛中心的中国文艺作家,我们应该推崇马来亚的地方作家。"文章作者还推荐十四个作者认为是马来亚地方文艺作家。3月16日、17日作家林志生在"狮声"副刊发表《显微镜下废名先生的理论的细察》予以回驳。从此掀起一场关于"地方作家问题"的著名论争,这场文学论争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有十多个南洋作家参加笔战。
    著名马华文学史家方修先生在他主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共十卷)中,特立一卷"理论批评一集"(1972年5月出版),其中便收入《地方作家谈》和《总算是我抛了一块〈地方作家谈〉的砖》等文,并在该卷的《导言》中评价道:"虽然他推举的地方作家并不准确,但对马华新文学却尽了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在他那篇引起论争的《地方作家谈》中,第一次提出了'马来亚地方文艺'这个名称,也等于当地文艺界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马来亚'这个地理概念。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原来这场著名的文学论争竟然在马华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林志生先生的文章标题中可以看出《地方作家谈》的作者是废名,也就是这场著名论争的挑起者!熟悉现代文学的都知道当时活跃在新文学文坛上的的确有个作家叫废名,真名是冯文炳(1901-1967)。冯文炳是《地方作家谈》的作者吗?这似乎不大可能。那么这个"废名"是谁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他与冯文炳有关系吗?
    通过研究马华文学史,才知道这个"废名"真名是丘士珍。丘士珍(1905-1993),原名丘天,又名家珍,曾用笔名废名,福建龙岩人。少时与同乡马宁(1909-2001)、丘絮絮(1909-1967)(后均为南洋著名作家)师从龙岩名士苏庆云、游雪,受其新文化思想影响。后考取厦门集美高级师范,开始接触丁玲、冰心、郭沫若、鲁迅等作家作品,思想逐渐激进,并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曾主编《飞泉》周刊、《鹭潮》周刊以及《鹭江》报等。关于废名先生早年在厦门的这段革命文学活动,仅邵天降在《福建文坛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一文有所提及,学者钦鸿稍作引录写道:"当1928到1929年全国文坛迅速地开展中,福建静寂的文艺界也被惊醒了,其中厦门是当时文艺运动的中心,而文学团体中最有影响的是由集美高师的丘士珍、丘絮絮、张渺津、幻铃等所组织的厦门文艺界主力军的蓬薇社。该社编了三份刊物:附于厦门《民国日报》的《蓬薇周刊》、《天河周刊》以及附于《全闽报》的《荒岛周刊》"(钦鸿:《记马华文学归侨作家丘士珍》)。1930年被厦门市国民党当局通缉,随即逃亡到海外新加坡、马来亚一带,不久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没落》,是马华新文学在上海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后长期致力富于南洋色彩的"马来亚地方文艺",成为著名南洋作家,1949年4月间被英帝驱逐出境回到大陆(丘士珍:《关于我和文学的结缘》)。
    在马华文学史上,南洋作家废名先生占有极高的地位。他不仅第一个提出"马来亚地方文艺",还以创作实践落实了理论上的主张。 "马来亚地方文艺"的提倡对马华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在海外发展的重要一支,马华新文学一直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辐射与影响,而这种辐射与影响在整个二十年代也形成一种长期的制约,即是马华新文学得不到独立的发展。1929年,从大陆南下的"论语派"作家陈炼青先生最早提到这一点,但未受到多大关注。所以废名先生针对这种文学现状,适时地提倡"马来亚地方文艺",关系到马华新文学地方色彩的个性发展,这对于马华新文学的全面建设和繁荣发展无疑指明了一个重要出路。废名先生于1932年出版的《峇峇与娘惹》(意为土生土长的华人先生和太太),即是马华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带本乡本土色彩的中篇小说,也是马华文学处于"低潮时期"(1932-1936)的重要代表作。抗战胜利后,废名先生于1948年出版中篇小说《复仇》,这部小说非常生动地反映了1941年底日本军队烧杀掳掠无辜平民的悲惨景象以及新、马陷落后前仆后继的抗日斗争,这部小说是战后初期马华文学的重要收获,同时也是"马来亚地方文艺"在抗日战争中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方修先生及其他文学史家在论述马华新文学发展历程时,都曾多次提到废名先生《地方作家谈》一文引起的这场著名文学论争以及他对马华文坛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个废名先生在大陆文坛不甚知名,二十年代在厦门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时,尚未使用这个笔名;但在南洋,丘士珍即是废名,废名即是丘士珍,丘士珍也因"废名"而声名大振。南洋作家废名先生1949年回到大陆,长期居住在福建龙岩,据说并未完全脱离文学界,但不知还用"废名"这个笔名否?而冯文炳先生在发表长篇连载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及一些散文后(1949年)基本不再使用"废名"这个他一贯使用的笔名,冯文炳先生最后一次使用"废名"这个笔名是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小说选》序言当中,不知已经定居在福建的"南洋小说家废名先生"是否见到这本小说选集?至今大陆马华文学研究者在提及那次"地方作家问题"的著名论争时,往往直呼丘士珍为废名,似乎感到有与内地著名京派作家废名同名之趣。
    顺带提一下,使用"废名"这个笔名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之父"的著名翻译家姜椿芳先生(1912-1987),现代文学馆藏有"废名译稿"《诺亚,诺亚》(1946年译),不知道是哪个废名?另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7年曾出版一小册《我的丈夫和中国》(洛伊斯·惠勒·斯诺著),译者也是署名"废名",恐怕是姜椿芳先生吧!
     (选自《民国文学史料探微》,眉睫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原载:《藏书报》2006年9月4日
    
    原载:《藏书报》2006年9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