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小说文体在作家们的努力探索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逐渐走到了多元化、开放性的小说文体。作家们的探索还在继续。在读过了谭仲池的《曾经沧海》之后,我们的这种看法更加坚定了。 一 谭先生的《曾经沧海》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当作一部有强烈抒情成分的诗歌来读。因为,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但它又确实是一部有故事情节,有典型形象,有细节描写的长篇小说。小说与诗,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而在这里——《曾经沧海》中,却出现了二者联姻的现象。把浓郁的,令人陶醉的诗情和典型人物的性格刻画结合起来,把小说与诗歌巧妙融合起来,可以说这是《曾经沧海》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作为一个诗人出身的作家写小说,自有他自己的特点,就是小说中饱含了浓浓的诗情。这里可以借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与其说他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他用小说的形式写诗。”[1]还可以进一步说谭仲池先生是既在写小说,又在写诗,把诗与小说融为了一体。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的创作方法也就自然而然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展现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胸中充沛的激情。如,作品在写到凌鹏深入响泉镇了解情况时,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一段景物的描写,就充满了诗情画意:“朝晨山野之美,凌鹏仿佛又回到了知青点的山水之间。如果昨夜入响泉镇,望夜色中山镇的朦胧灯火,一切都在月白灯火中似隐似现,若近若远,神秘而凝固,感觉是如梦如幻的话,那此时风清日艳,登高极目,山野翠岭,尽收眼底。明媚中显露灵性,空旷里凸现俊秀,流动中挥洒乡音,沉静里洋溢丰厚。苍山、碧水、梯田、沙田、石岩、断墙、码头、飞槽、旗幡、红楼、瓦屋……一切都变得鲜活而蓬勃,古典而生动,稳健而放纵,清新而富贵。” 二 诗歌,特别是抒情诗,是集中笔墨写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缺乏感情的诗歌是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的。而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是要求要有曲折的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对人物性格发展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这一切,在《曾经沧海》中也都是比较突出的。在这部作品中,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所以说它具有抒情诗的特质。情与事有机融合:事,叙述得清楚;情发于应发之际,止于当止之时。作品在写男女主人公凌鹏和梦泉的爱情时,就很自然的构成了一首感情浓烈的抒情诗。 凌鹏和梦泉是在长期的知青生活中相濡以沫,两心相知,两人的结合却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因凌鹏被大学录取,而梦泉却落榜,在这种情况下,梦泉要主动向凌鹏献出自己纯洁而高尚的处子情。作者抓住了事前两人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矛盾冲突来写。梦泉要向凌鹏献出自己的一切,而凌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却首先想到了:“不,不能乘人之危哦!”在两人经过一番冲突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作者只用了“古老而陈旧的乡间木床在接受一次人间圣爱的洗礼”而概括之。而在写他们的第二次时,作者则用了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赞美这高尚的结合: 凌鹏又一次唤起对女人强烈的爱怜,他不顾了阳光与眼睛的注视和门外世界的一切,他又一次掀起了海的波浪,让一叶轻舟再一次跃上情爱的巅峰。这是情与美的交融,灵与肉的搏击,爱与力的拥抱,一切如痴如醉,如腾云驾雾般的美妙绝伦,在时光的流动中凝固和沸腾…… 这诗一样的语言,把人们引领入了人间的圣境。 作品在写到凌鹏寻梦泉而不得后,经人劝说,与雨菲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作者又进行了诗化的描写: 雨菲披着如蝉翼般轻盈的粉红色睡衣,步履悠悠地拱向那张像一叶轻舟似的新婚殿床。凌鹏已经像大鹏展翅,张开了双臂,那是多么宽广而充满力量和梦幻的手臂。雨菲已悄然褪下睡衣,让自己的胴体无任何尘封地沐浴着室内明亮而多情的光芒。雨菲躺在手的翅膀上,在大海上飞翔了起来。 这些描写,把凌鹏一生中所碰到的两个爱人的幸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是纯洁的,这种情是高尚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对刻画凌鹏的典型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也是人,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 因此说注意激情抒发,是《曾经沧海》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 当然,在作品中,并不是一味地写爱情,而是将主人公的婚姻爱情置于了社会变动的大环境之下。谭先生也同样是用饱含深情地笔墨在书写时代风云的变幻,塑造典型人物的。如为了塑造凌鹏这个满腔热血,充满理想的典型人物,作者给他安排处在大海边的江海大学,然后被秘密押送到处在大漠深处的西夏王陵之地,以及后来的宏大的政治舞台展示他的性格。因为凌鹏的性格需要这样的大背景,气势恢弘的大环境,才能抒发他的豪情壮志。作品在写到凌鹏被大学录取,但他反感张铁生之流对教育的践踏,毅然决然地上书国家教育部。当他下这个决心时,小说作了这样的描写: 已经是夜深人静,街市也只剩下稀疏的汽车悄然滑过的声息了。海上飞驰的帆影也消失在一片墨绿色的波浪里。凌鹏穿着梦泉给他编织的红色毛线衣还伫立在海边凝望浓重的月色和倾听大海的涛声。远方朦胧的航标灯,闪推着神秘的亮光。海真是神奇、伟大、壮阔,充满坚毅和力量。人如果能像海,还有什么困难和邪恶风险不可能战胜和征服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他下决心上书,痛斥张铁生之流对国家根基的伤害。他的那封书信,可以说是对张铁生之流的宣战书,也是声讨“四人帮”的檄文。当然,在那样的年代,凌鹏这样的举动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也为此被秘密押送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西部,来到了“风萧萧,沙茫茫,尘土飞扬不见光”的塞外大漠之中。在这里,凌鹏并没有低头,反而利用这个机会接触牧民,了解大漠的历史,进行了更冷静地思考。面对着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的西夏国的王陵,他发出了“天问”式的《望陵感叹》。 天地悠悠兮!岁月悠悠兮!黄河奔流兮!兰山苍凉兮!宇宙无限兮!人心耿直兮!……我要叹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载不走赤县的一片阴霾;我要叹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依旧,海案花开却灿烂不过女人的皇帝梦;我要叹杜鹃夜丰啼血,悲不尽江山万里起狂沙;我要叹长河落日是黑夜,良知者为何要成阶下囚;…… 抒发了他对世事的喟叹,对“四人帮”横行大地的痛斥,对爱侣梦泉的思念,对两人爱情结晶的预感,充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斗士的豪情。在这里,作者对凌鹏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凡是与人民站在一起,他的人生命运就顺利,他的工作就有动力,有成效。他与人民的关系,正如安泰与大地的关系一样。 作品在塑造梦泉这个人物时,更多的是选择了适合表现女人阴柔韧性特点的环境背景。1973年,她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却凭自己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愿地考上了芒岛音乐专业学校。这时的她,已因身怀她与凌鹏的爱情结晶而感到心神不安。但她那种与生俱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使得她下了决心,“无论是什么惩罚都不能连累凌鹏”。从此,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如山般沉重的担子,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顽强地走下去。在芒岛,这个三面环海的绿岛,这里有关心爱护她的如兄长般的老师江河,有慈祥如父的老校长。所以,尽管她是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身怀有孕,凌鹏失踪而来的。她却很快的投入到繁忙的学习中。“多少个傍晚,梦泉独自在芒岛的海边凝望远去的帆,天空的鹰,她在问海,问风,问波浪——‘我的凌鹏在哪里?”,正当她沉浸在无尽的思念和烦恼之中时,是江河向她伸出友谊之手。他勇敢地承担了世俗之人难以承担的担子,先是全力去寻找凌鹏,后又谎称梦泉的身孕是他造成的。他那侠士般的义举,却给梦泉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提供了力量。因为她身上背负了两个她值得信赖的男人的希望。梦泉生下女儿之后,来到了雪江市玫瑰沟,进了玫瑰园艺校当老师。生活,又一次把她放在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之中。这里,曾经是她父亲梦西溪写出名曲《思念的云》的灵感触发地。因此,她的一曲钢琴独奏《思念的云》,融会了她父亲的心血,自己的感情,给人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苍翠的起伏如波浪的山岭,染着太阳金子的光芒,重重叠叠地伸向远方与天色相吻的尽头。一条银色的河流,绕着山岸蜿蜒而去,带着梦幻般闪烁的波光,沿着纵横的沟渠去染绿辽阔的田野。天空很澄澈,澄澈得像一面无边的镜子照耀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人间的城廓村落。可以用眼光,甚至用手去触摸的房屋门窗和花草树木,乃至桌上的书本和孩童们的笑脸,此刻都幻化成笑语和歌声,一齐被那一朵从校园草地上飘起的风筝托着,像云一样地穿梭在晴空的阳光里。 这样优美的画面既是钢琴曲构成的画面,也是雪江市真实环境的再现。梦泉带着女儿玫玫生活在这里,犹如生活在伊甸园。显然,她在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梦泉越来越坚强。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前程,她再一次作出了大的牺牲,独自一人承担了女儿的培养重任。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吃苦承重精神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天性。 三 诗歌讲求精练和含蓄,在具有诗的特点的小说中,也应该注意这一点。《曾经沧海》就具有精练和含蓄的特点。作品的容量是相当大的,它通过主要人物凌鹏、梦泉、江河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作者吸收了诗歌的精练的特点和跳跃的方式,采取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形式,用从一个生活横断面到另一个生活横断面的手法,压缩了大量的,与人物性格发展和感情表达不太紧要的情节,因此,在18万字的篇幅中展示了中国从“文革”到新世纪的发展情况。作者有时可以说是惜墨如金,对梦泉几十年来带着孩子一个人奋斗的情况,用的笔墨就不多。只用梦泉的一句话:“一言难尽,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尽”概括了。但有时,谭先生又不惜笔墨作大段的铺陈,如我们前面列举的对凌鹏的两次爱情的描述和抒情,在表现江河与钱凤芝的恋爱和结婚时,作品也是不惜笔墨加以铺陈。但他的含蓄也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品有性爱情爱描写,但展示出来的却是一种给人美的享受。 此外,在处理凌鹏从政后的工作情况,作品也恰到好处,紧紧抓住他的对人民的感情这一条线索发展下去,不再过多的旁生枝蔓。而对于现在有的小说比较追求的所谓官场的争斗,以及凌鹏对腐败势力的挑战的应对,则又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叙述。这与谭先生的写作动因以及他冲淡平和的心态有关。他在自序中说:“我读过不少作者的小说,涉及官场之类的题材,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多了一些什么。在有的作品中,仿佛这些人就只是语言的动物,是没有思想的草。其实,从政者也是人,只不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环境和机遇,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但命运的选择,却又与他对手中的权力的魔杖作怎样的心灵感应有着直接联系。”[2]他不愿在作品中表现过多的龌龊的东西,破坏了全书的诗的气质。 四 小说文体的创新,应该是《曾经沧海》的又一个重要艺术特点。中国传统的话本小说有人话这种形式,在每篇小说前有一首诗或词,对故事的内容或情节作大致的介绍,但这类作品多是中短篇。在传统的长篇中,《水浒传》也只是基本上每回都有诗或词,概括该回的基本内容。而在五四以后的长篇小说中,这种情况却不多见。谭先生在他的前两部长篇小说创作中曾有过尝试,但没有《曾经沧海》中这样系统,这样有意为之。也可以说是谭先生的匠心独具。他在《曾经沧海》的每一章前,都安排了一首诗歌,把这一章的基本感情用诗句做了高度凝练的陈述。如第一章《禁果》前的诗: 迷人的月亮 朦胧的梦幻/让你和他没有走出幽深的相思树林/不是谁胆大 忘记了上帝的忠告/就让人生接受惩罚吧/两领心在情愿的泉流里跳动/大海在翻腾 啸叫/时间在凝固 颤抖 高度凝练而又感情充沛的诗句,把这一章的情感线索作了概括。 但更令人叹服的是,当你翻开本书的目录,由每一章的章前诗又组成了一首感情线索非常清晰,抒情色彩很浓的抒情长诗。因此,读谭先生的《曾经沧海》,可以说是既诵了诗,又读了小说。诗与小说相互融合,把读者引到了一个美的,崇高的艺术境界。 当然,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相信,凭着谭先生的天分和灵感,以及他的探索精神,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经典面世。 注释: [1]《小城无故事·序》,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2]《曾经沦海·自序》,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邓立平,怀化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2期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