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追溯军旅生涯中的青春记忆——评林蓝的《青春表演》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子扬 参加讨论

    林蓝的小说《青春表演》付梓前,我就读完了这本书的手稿。作为第一个被信任的读者,很荣幸提前领略了这部书的风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恢复了自己军旅生涯中青春记忆的细胞。林蓝所描述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也发生在我熟悉的那段青春的世界之中。
    我和林蓝“宏观”地说是战友,“微观”地说是校友。所谓战友,是我们在同一个时代前后当兵,虽不在一个军区,兵种、专业不同,但都是部队政治部的直属单位。他是文艺兵,我是俱乐部的电影放映员。他所描述的生活我非常熟悉,因为我宿舍的隔壁就是我们兰州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宿舍楼。读着林蓝的小说,我仿佛又置身到当年所在的部队,他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好像也是我曾经熟悉的那些战友。
    在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中,部队文工团是一个有传统和历史的特殊“兵种”。早在红军时期,军队就有自己的少年演出团,进而又组建了“工农剧社”和“八一剧团”,他们用歌、舞、小话剧来娱乐和鼓舞红军的精神与士气。新中国成立后,各军种、兵种及总部都有自己的专业文工团,特别是以“国防四战四前一胜利”命名的十大军区文工团,都拥有一批德高望重、资力深厚的军中艺术大家,也都拥有他们自己的经典代表作品。
    林蓝的《青春表演》中所讲述的故事,恰恰是在这些部队文艺团体受制于精神和文化专制的年代到思想解放之初的一个时段,这就是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之间。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我的青春也是在那个时代度过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其电影作品内容单调,电视还没有普及,然而担任演出任务的部队文艺团体所到之处却都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而靓男俊女的文工团员们在绿色的军营中就像一抹耀眼的亮色。这段生活被林蓝用文字恢复了一个局部,通过这个局部我们能够窥见当时部队文工团的全貌。
    看这部小说,让我想起勒萨日的《瘸腿魔鬼》。小说中的魔鬼带着男主人公在夜空中飞翔,他施展魔法把一座座屋顶掀开,让主人公看到了人世间的另一种景象。林蓝的这部小说似乎也有这样的功能,他让我们随着平安里的目光看到了那个精神禁锢时代下的人生百态。我喜欢作品中的平安里,他代表了一种理性、一种良知、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有一句话说得好,有些事情是可以原谅的,但有些人是不能忘记的。林蓝笔下的很多人物也是让我们无法忘怀的。那个时代的军队文艺团体在普通官兵的眼里,不仅仅特殊,甚至也很神秘。所以,部队文工团可以说像一个特殊团体里的文化图腾。今天,林蓝用他的笔解构了这个图腾,让我们看到了一群鲜活的生命。
    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的改革加快了速度、加大了力度。大裁军计划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部队的文艺团体,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尾声。尽管几经周折,全军的文化系统还保留了文工团的建制,但是规模很小,而且重点都转移在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内容制作上。回溯上世纪70年代部队文艺团体最兴盛的时候,总体人数应在7万人上下。如此庞大的特殊团队的生活被收进了一本小说,其内容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但如果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喜欢了解这段生活的人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在心灵的世界里,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重忆青春的激荡。
    前不久,我出差去西北,专门重游了40年前我曾生活过的部队所在地,军营已改为校园,新楼代替了旧楼。当年电影队的宿舍楼和文工团的宿舍楼都已废弃,操场上杂草丛生,我在废墟间徘徊,耳边似乎听到了当年文工团员们早晨练功的琴声、弦声、笛声和“咿咿呀呀”的唱歌声。此时,自然就想起了林蓝的这篇小说……
    (《青春表演》,林蓝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