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是一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小国,华人总数量不足四千人。且华人在捷克的历史较短,人群构成相对简单,从事的行业也比较集中。作为一个不满二十年历史的新族群,还处在建立物质基础、忙于安身立命的阶段。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还处在被掩盖的状态下,没有突出地显现出来。虽然目前捷克华人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少,但是,华人中,热爱、欣赏华文文学的人很多。尽管华文文学的写作和华文普通写作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是随着华人事业的发展、人群结构的分化、新一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华文文学和华文写作的需求和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华文写作的重要性,不在于少数人附庸风雅、闭门造车的“为赋新诗强说愁”;不在于在会议上报告全世界多少国家的范围内有多少海外华文作家;不在于发现、培养华文文学人才,造就华文文学大家,在海外的文学园地获得了什么声誉;甚至不在于让华文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被世界尊重认可,取得国际上的文学地位(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华文写作,是中华文明精神传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海外华人生活的历史经验证明:对于一种文化来说,只是语言的听说,很难深入理解文化本身的精髓。只有熟练地读、写,才能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了解、认识文化本身的特别意义。尤其是书写形状本身就有具有表意作用的中国文字,对人掐你幽默画的内在影响更加深刻。人们在把这些“图画”组合起来表达思想的过程中,会被这些有着几千年根基、具有强大信息能量的文字所熏染,并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东方文化、东方价值观,就会在文字的不经意流淌中渗入海外华人年轻一代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热爱祖国的内在基础。因此海外华文写作又有着在海外华人中传承中华文化、聚集民族向心力的重大使命。因此研究和积极发展海外华文写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认为捷克与相似的东欧邻国、非洲以及其他地域的华人新区有一定的共性,故以华人新区华文写作论之。 一、作为华人新区的捷克华文文学 捷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无论工业生产还是文学艺术都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相传,那时有一批中国人在捷克经商或做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敏感的商人们大都从捷克离开了。到目前还没有看到那时旅捷华侨的有关记载和他们的文学作品。还没有资料证实那时华文文学在捷克的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陆陆续续有少量华人因着一些特殊原因来到捷克。到1990年,全捷克华侨不足十人。这一时期,目前同样没有见到华文文学作品问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底才开始有第三次华人移民。这次移民高潮是在1992年~1999年之间,当代意义上的华文文学写作正是发端于此间。因此,捷克的华文文学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华文文学写作的新区。尽管这一地区应用华文写作的时间短,但是同样体现出文学发展的某些共同特征: 1.文学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反映社会,影响社会 捷克的华文文学除了受到捷克经济、社会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加坡等众多华文区域的影响。相比之下,后者的影响比前者为甚。其原因可能与华人自幼受华语教育,居捷的时间短,思想感情、文化习惯与华语地区更容易沟通有关。因此,捷克的华文文学写作标的,更多的关注华人生活和与华人有关的思考。但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与许多海外地域的华文文学一样,又呈现与捷克当地人文相交融,与亚洲华语地区不同的特点。 2.文学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造成文学的滞后。人们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造成文学表达相对社会生活现实的滞后。最初来到捷克的华人,由于语言的障碍、法律的生疏、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思想完全呈现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人们对于新环境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零星片段,不可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要表达的事物,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又由于绝大多数华人由大陆来,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到捷克的第一要务就是挣钱养活自己,没法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写作。当人们有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基本适应了环境的时候,文学思考和文学激情才有可能通过汉字涌现出来。1993年,捷克有了最早的华文报纸以后逐渐有一些文学作品出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动文学市场的发展,而文学市场的发展不断充实文学的商品特性,使写作从单纯的精神产品向精神商品转化。初来捷克的华人适逢特殊的商业机遇,能够轻易地成为利润可观的批发或零售商人。无论作家、医生、气功师、工程师,在初始阶段,都混合成地摊商人。虽然1993年捷克华文报纸出版后,华人的华文文学写作在捷克出现了,但目前捷克还没有华文文学市场。虽然唯一的华文报纸经常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刊出,但由于经费拮据,稿件都是文学爱好者免费赠与的。由于捷克华文文学市场的缺失,导致本来势弱的华文文学写作缺乏发展动力。到目前为止,捷克还没有专业华文文学作家或职业自由撰稿人。 3.文学需求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获得精神享受和幸福感的一种途径 华人无论走到哪里,文学(相对于戏剧、绘画、体育等)始终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最简便、最快捷、适应范围最广的形式之一。尽管捷克的华文文学生产落后,但是不同层次的文学欣赏者却相当普遍,文学欣赏的热情在一种被迫(语言所限)的情况下异常高涨。各种励志、养生、小说、诗歌等书籍,各类时尚杂志,通过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或临近的欧洲国家来到捷克,成为华人中被阅读率最高的文字产品。虽然华语卫星电视的普及和华文盘片、磁带租赁的兴盛,网络的普及,捷克华人的文化生活空前地丰富起来,但华文文学作品仍然以不可动摇的地位被广大华人所爱戴。 4.文学发展需要文学人才 文学环境的形成,不止需要几个人,而是一群人,包括文学生产者、经营者和文学消费者。在捷克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成长为华文文学的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有欣赏文学的时间和心情。 有厚实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文学思考、旺盛的写作激情。在新环境、新事物的刺激和磨砺下,常常产生难以克制的创作和表达的欲望。 有良好的华文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作者应该受过文字写作教育和训练或者有长期阅读和写作练习,能够熟练地运用华文文字表达思想,并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指导写作,使作品具备文学性。 他们的作品有发表的园地,作品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表达思想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5.文学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人身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写作、发表的自由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条件。 生活的砥砺、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是激发文学思考的源泉。 各种文学形式的繁荣和竞争、各类作者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文学生产的动力。 二、捷克华文文学写作的特征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至少与中国内地或其他华文文学比较繁荣的地区之华文文学创作界相比,捷克的华文文学呈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较少的商业影响 作者多为业余写作,有商人、退休人员、职员、来捷克担任教学工作的教授、华语学校的学生、中国派驻捷克的新闻工作者等。大多数出于爱好,和内心的需要,另一些是为华语报纸义务撰稿。由于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也就没有为企业有偿写作那些把文学创作过程商业化的状况。虽然由于笔力所限,整体上文学创作水平比较低,但是文字基本上是清新实在的,感情是真切淳朴的。少有故弄玄虚的世故和炫耀,也没有无病呻吟的病态与消沉。大多数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2.较少的思想束缚 由于作者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没有过多思想负担,也没有任何检查和监督,作者都能够畅所欲言、书其所愿。同时,在捷克很少有因为过分的思想压抑而产生偏激情绪的作者,也很少对现实充满失望、甘心沉沦的悲观宿命的思想。总的来看,心态较为平静,能够客观地面对现实。 3.更宽的视野 来捷克的华人,有的来自亚洲,有的来自西欧、美洲。无论在人文、地理方面还是在国体、政体方面,都有深切的体验和思考。华人虽然数量少,但所接触的人很复杂,因此他们的思考和写作就有多重比较的特点。其行文、议论的视野自然就显得宽阔一些。 4.更注重人性 捷克的作者没有更多的思想束缚,表现在写作上,就是作品比较体现人本精神,较少空泛的意识形态的宣示,没有主义之间无谓的论战,没有作者之间互相伤害的攻讦,较少拼凑情节的矫情,更多的体现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并从中寻找和挖掘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共性。 5.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较少 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业余作者从事创作,形式上看是自由了,但是缺乏“生存写作”的压力,只为表述自己对生、死、爱、恶的感受,而深度思考、审美积淀不足,作品余味不够。除了思想性的缺憾外,不少作品写得随笔、评论、散文、小说都不像,文体杂混,章法不清楚。 三、捷克华文文学写作的走向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1.作者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与写作的关系 经济收入条件的不同,导致作者的心态和写作条件不同。初到捷克,华人多数没有经济基础,吃和住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不能靠撰稿的收入供养自己和家庭的时候,必须靠其他职业维持生活。此时的华文文学写作,只能维持在业余的水平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第二代华人在捷克的成长,华文写作的群体将会加入许多新的成分。那时,华文写作的外在经济条件也会逐步得到改善,华文文学的作品就会多起来。当然,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植,包括加强青少年华文文学写作兴趣的培养、组织和扩大华文文学写作协会、协助作者发表作品等各种有效方法。 对于华文文化的社会基础——作者外部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作者写作手法、写作题材、写作对象选择的变化。繁杂的体力劳动和沉重的思想负担使其写作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都受到限制。此时作者对于比较深刻的相对较大的材料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写作对象多是一些比较好把握、不需要寻找和核对材料的题材。因此,当捷克的作者们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其题材和写作对象的选择就会有很多的不同。另外,随着华人的生活和经营进一步融入捷克社会,华人作家所接触的社会层面会越来越丰富,所接触的人会越来越多样化。那时,华文文学作者所选择的题材就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 2.作者思想环境的改变与写作的关系 思想观念、文化的冲突带来的认同和冲突。在捷克,华文文学作者大多来自亚洲地区,传统居住地的思想情感、文化传统的烙印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在新的环境中,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与秩序的观念、平等与自由的观念、个人意志和权利重要性的观念、性自主观念等都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充实了他们重视自我、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内心需求。这使他们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有了进行比较、鉴别的可能和需要。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比较和鉴别的情况。但是,不同民族固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也发生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比如西方的个人主义高于一切,信义、友情的淡漠,金钱的至高无上,家庭关系的松懈等,都是他们在思想上根本难以接受的。因此,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思想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这种种状况不免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随着华文文学作者对环境的适应和熟悉,随着他们的文学思考更加积极地向文化层面、思想层面、人性层面探索,这种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会通过他们的作品更深刻地、更全面地表现出来。 思乡与受到种族歧视而引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的情绪和盼望中华民族学习别过长处、克服弊端、快速进步的愿望并存。在捷克,特别是90年代初期,这个一直相对封闭的内陆小国,由于历史上多次受到外来侵略,加上社会动荡、法制不全,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对于来自境外的外国人,怀有一种排斥和抵触。很多人对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不够友好,特别是警察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常常因为亚洲人的语言、身材、形象与欧洲人差别较大而显露出程度不同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与作者迁居海外后的思乡情结混合在一起,激发了作者浓厚而强烈的怀念故土、热爱中华文化的归属情绪。这种爱还表现在对于故乡、民族痼疾的深恶痛绝上。因此,有一些人在不同社会的比较中,发现了亚洲华文区域普遍存在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不足和缺失。恨不得一个早上就把所有的华语区域都带进自由民主的社会。这种思想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忽略现实、愤世嫉俗、盛气凌人的偏激情绪。另外,一些人在比较的过程中,看到了广大华语地区与西方的差距,把华语地区所遗留的封建影响和当前法制不健全、社会管理机构腐败等落后现象看得过于沉重。面对这种现实,有的作者不能保持平常心态,丧失信心、情绪悲观。由此,使得他们思乡又排斥回乡,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心结。爱在求之不得的情形下以怨恨的形式表现出来。 3.必须重视和培养华文文学写作的后备力量 在捷克,华文文学写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非常稚嫩和年轻,从事写作的人还比较少。如同世界上的其他华人老区一样,捷克第二代华人大多从当地学校成长。一般来说,他们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读和写的能力普遍较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外华文文学写作式微的趋势,将随着第一代华人的比例的减少,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和培养华文文学写作的环境、气氛和后继人才。如果忽视这一点,那将是我们一代人的错误。 完善华语教育。完善华语教育必须在现有华语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以往抓中小学口语教育的同时,从小学起就抓紧华文写作的教育与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华语中等和高等教育。利用互联网、华语卫视等现代化工具,建立一个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各种不同水平需要的中文教育网络,针对不同群体实施有效的华语教育,避免第二、第三代华人蜕变成不能读和写中文的新时代汉语“文盲”。 建立组织经常交流。引导、帮助各国华人普遍建立各种层次的华语文学组织,开展各种与华文读、写有关的活动。比如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华文写作讲座、笔会、研讨会、各种级别的华文写作评奖活动等。通过频繁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带动各地华文文学气氛的提升和读写积极性的提高。维持和增加各地应用华语的人口基数,保障华语在各地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建立多种发表园地,用成功激励作者的写作兴趣。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各地的华文报刊等媒介,分层次大量发表各种文学作品,使初涉文坛者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写作的信心。 虽然上述设想可以起到鼓励、促进华文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资金。完成这样的工作,必须寻找更多、更有力的经济支持。笔者以为应该依靠各国政府的支持为主(已知捷克政府就有专门帮助少数民族维持、发展语言教育的经费),同时寻求商界、慈善机构的帮助以及国内推广汉语机构的支持。只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海外华文文学的兴盛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赵淑侠.从欧洲华文文学到海外华文文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 汤淑敏.海外华文女作家与中华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1(4). [3] 刘登翰,黄育聪.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母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刘小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C].新视野新开拓——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作者简介:李永华(1955-),男,山东聊城人,捷克共和国华侨,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欧洲分会副会长。 原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月第28卷第2期 原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第28卷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