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突然陌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秦晋 参加讨论

    其实,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有的完全是个人私事,看上去与社会大众没有太大关系,但却很耐人寻思。
    我的一位学友J,老两口共同生活了差不多40年,前一段时间,忽然把门一锁,各自找了一个养老院,分别过自己的日子去了。两个与世无争、平淡度日的再老实不过的老实人,突发此举,让老同学闻之错愕。人和人之间,怎么会出现一种“突然陌生”的现象呢?
    不久前,我在一个会上遇到了老朋友A,几年不见,他苍老了许多。我们彼此非常熟悉。我问A,过得怎么样,G近来好吗?我问的是他多年在一起的女友。A说,还好吧,现在我们有时偶然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就像朋友那样。为什么会成这样?我瞪着两眼看着他。不知道呀,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障碍,也不知怎么就这样了。他略带伤感地说。我们顿时都沉默了。停了一会儿,我说,这是一个内心情感的复杂现象,是涉及人性深处的问题。我想把这个话题扯得远一点,所以不等他接话就说,你知道我们现在的小说为什么不能打动人,不能在世界文学中占一席之地吗?就是因为没有触及到人生中“突然陌生”这类深层次的问题。A显然同意我的说法,有一点激动地说,这需要勇气,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把人的内心展露出来。我说,没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曹雪芹等文学巨匠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人观察得更细致、认识得更深刻、揭示得更彻底;A说,这很不容易,所以大师永远是少数。
    文学问题并不能解除我们对生活的疑问,生活显然比文学复杂得多。
    说到“突然陌生”,我想起女作家K曾经发表过一篇散文,写丈夫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忽然离家而去,没有原因,没有去向,没有片言只字。K所面对的是又一种突如其来的无法释言的困坷。她能够把这种遭际写出来,说明她感觉到了其中的人生况味。记得在某次作代会上见到K闲叙时,还提到过这篇文章,她当时只淡然一笑。注意到这类情感现象的还有一位德国女作家尤迪特·海尔曼,她前些年的获奖作品《夏屋,以后……》,写的也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既简单又复杂的情感纠葛。小说里男女两人的分手是这样描写的:“不知什么时候我腻了,我把他的三个塑料袋收拾好说,是时候了,他该去找个新的住处了。他道谢后走了。”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分离,实际埋藏着非常复杂的问题。分别之后,男主人公在乡间买了一栋旧屋,一直希望女主人公能去,但时过境迁,很难再找回当初的感觉。在小说里,人物的语言和内心始终是分离甚至是背离的。当男人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里只是一种选择,许多选择中的一种。你可以接受它,也可以不理会它。我能接受它,也能够终止或离开。我们也可以一起接受,或者相反,就像我们彼此根本不认识一样。这并不重要,我只是想展示给你看,就这么简单。”女人不仅无法理解(这不是她想要的说法),反而为之愤怒:“你花了8万马克,就是想向我展示一种选择,许多选择中的一种?我没有理解错吧,斯坦因?为什么要这样?”他一直没有说出她希望他说的话,她也始终没有去做他渴望她做的事。在这个时候,沟通成为一桩难事,“夏屋”虽有,但为什么去和怎么去,却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结。后来,那栋18世纪留下来的重新装修过的老屋,突然被火烧得只剩下墙壁,房主失踪,“警方不排除有人纵火的可能”。读到这则消息,女主人公“足足有十分钟呆呆地站在灶前”。小说的结尾是“我想‘以后……’”。“以后”如何呢,她也许会去寻找那个失踪的男人,但在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么浪漫,很可能就成为一种记忆,像一只瓷瓶突然滑落下去,如果在那一刻谁都没有伸手去接,落地了再想复原就困难了,留下来的只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心灵印迹。
    从海尔曼的小说看,人物关系的陌生化可能有更深的原因,至少作者隐约提到了他们在文化素养及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但在表象上问题大都是出在语言里。比如,男人从不写信而是寄明信片,他总是写“如果你来的话”,而女人等待的却是一句“我要你来”的话。一个微乎其微的差别,可能就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这就是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生活里的无穷个体以及他们无限深邃的内心,语言总是捉襟见肘,人生中不能说明白讲清楚的太多了。
    有位比利时作家,把这种状况说得很透彻,他的意思是,言词从来无法表达两个人之间真实而特殊的关系。比如说,“爱情”,你就是竭尽全力,说到海枯石烂,也无法准确说出。换句话说,就是你用你的言词永远也说不明白那两个字在你心里的真意。它是“无声的真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在这种情况下,感觉比语言要准确得多和深刻得多。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以研究语言著称的,他有一句名言:“凡是能够说的东西,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够说的东西,就应该保持沉默。”大概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很可能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文学和艺术,不是去说明而是去表现,用形象和细节,唤起人生活中的情感记忆,触及人生命里那些保持沉默的东西,用一种可以感觉的方式,表达人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只要有“不能够说的东西”存在,文学艺术就不可能消失。
    哲学家所说的“沉默”,不是无可奈何和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人感知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方式。A的黯然感伤,K的淡然一笑,和女主人公的愕然,都在一时无语之中,显现出心灵的重量;在突然陌生之后,体验着生命的内涵。这也是文学艺术探寻人性、认识人生的一种路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面对的难题,在一定的深度上看,都不是私人问题,借一位西方人文主义学者的话说,它是“我们时代的课题”。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