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给予批判,也给予更深层次的建设 ——我看鲁迅的批评文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航满 参加讨论
讨论批评的文风,我觉得离不开鲁迅。毫无疑问的是,自从近代以来,鲁迅是一个无法绕开的批评大师。我读鲁迅已经很晚了,但一读之下,仿佛就立刻沉浸在鲁迅的文字世界里,那颗独特的心灵似乎具有强大的磁场,将我的心紧紧地与他的那颗连接在一起跳动。读他的文字越来越多了之后,我才发现他一生中所写下的那些批评文字,之所以到今天还具有那样强大的魅力,正是因为他首先具有一颗极其真诚的心灵。我在他的文字之中始终感觉到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热力”,这种力量让所有阅读他的文字的读者,不敢有所懈怠,也不敢有所轻视,更不敢随意敷衍。鲁迅的真诚,首先源于他有一颗敢于直面自我的心灵,这种直面是他正视到了人性自身的弱点和黑暗,由此而进行的一场自我的较量与抵抗,因此他所有的书写,甚至是批评文章,都有对于自身进行的十分严肃甚至是刻薄的审视与批判,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随意地书写那些大而无当、甚至是永远不可言说的话题,他由此也相信一切均有局限,批评者、智慧者、知识者甚至是所谓的英雄都并非万能与高高在上的。正因为敢于直面自我的心灵,才使他的批评文字充满反思、自省、谦卑甚至是虚无的因子,也因此,正如王晓明在《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所说的,“从他对阿Q们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当中,我愈益体会到一种身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张,一种发现自己的呐喊其实如一箭射入大海并不能激起浪花的悲哀;从他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轻蔑背后,我也分明感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意识到思想和文字远远抵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从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吕纬甫、魏连殳一类颓唐者的剖析当中,我更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那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从他那强聒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我还看到了深藏的文人习气,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切断的血缘联系”。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才会在他的文章《论睁了眼看》中,疾声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
    鲁迅的心灵,丰富、细腻、敏感、尖锐,他对于自己厌恶或喜爱的事物,从来都毫不掩饰自己心灵的态度,他用一颗饱满的心灵去感悟另外一颗心灵,因此,无论他所批评的对象是怎样地让他愤怒或者热爱,他都从来没有随意地去敷衍,因为他知道他所出击的并非只是自己所面对的这一篇文章、这一个人物、这一件事情,或者这一次让他产生感慨与联想的思想意识,而他的这种真挚、这种热诚、这种恳切,仿佛是“灵魂的一次次冒险”。鲁迅的这种批评的状态,正如学者王乾坤在《鲁迅的生命哲学》中所总结的:“鲁迅以这样的一个动态的生命,同各种思想遗产和思潮处于复杂的纠缠关系中。他也许不是自觉而为,更没有准备去营造一种体系,而不过是以生命扑过去,在生命之行中感应这个世界给予他的一切。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克服逻辑之弊,以一种整全的方式去领会这个世界,从而把握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他与降身其间的这个世界的各种精神遗产,都处于一种解释学的关系中。”我很喜欢王乾坤用“以生命扑过去”来总结鲁迅的精神状态,而他在批评文字中所具备的那种“热力”,在我看来,其因缘或许也正在这里。由此,我才发现这种批评的内在秘密,就是在批评之前,自我的灵魂就已经完全与另外一颗灵魂相遇、碰撞甚至是融合或者共同粉碎,因为批评者的内心世界是否足够丰富与强大,决定了他对另外一颗灵魂理解、融合与碰撞的最终结果。鲁迅的“以生命扑过去”,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颗灼热燃烧的太阳与另外一颗行星的相遇、碰撞甚至是爆炸,这铸就了他的文字毕竟要热烈甚至是激烈、热情甚至是激情、深刻甚至是尖刻、开放甚至是毫无奴役与束缚的沸腾。
    鲁迅的存在,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种孤绝的现象,他身上充满了一种敢于正视自我的勇气,而同时他也具备了一种十分少见的批评风骨,那是一种对于一切世界秩序敢于进行怀疑和批判的勇气。我一直以来都以为鲁迅是一个格格不入的精神流亡者,他与现有的秩序从来没有进行过合作,而是从来都以“冷眼”来面对,抵抗一切可能的消解与犬儒,他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流亡来表达对现有秩序的不满,来获取心灵的自由。这种对于现有秩序的批判,在复杂的格局之中,分外地艰难。学者王晓明总结这种批判的精神为一种“横站”的人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精神界的战士,就必须得做好既要面对来自敌方的攻击,又必须时刻提防来自同一阵营的冷箭,因此王晓明是这样来形容鲁迅的一个人的战争:“可是,你仔细体味一下那横站的含义,想象一下他瞻前顾后的神态,这和绥惠略夫式的绝望的独战,又相差多少呢”?这种绝望的战斗,鲁迅一直持续到他人生的终点,他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坚持了下来,而写作也是他惟一的战斗方式,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就有这样的叹息:“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因此,他在自己的战斗中才强调“韧”的战斗,才善于短刀见血,才多于嬉笑怒骂,才敢于一意孤行,也才能够向死而生,而在他留下的所有文字当中,不难发现他曾经对于满清政府的愤怒,对于北洋军阀的抵抗,对于国民党统治的讨伐,乃至到晚年他甚至对于自己所倾向的政治立场也产生了怀疑。他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安危与命运而有所顾忌,在他写下文字的那一刻,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以一种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来寻找希望,这种来自生命底色中的力量让我们震撼。
    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鲁迅是一个孤独的语者,他以自己心灵的自我融化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批评生涯,而同时在我以为,鲁迅同样还是一个充满问题意识的学者、一个严谨和严肃的批评大师。尽管鲁迅的一生,留下的学术著作很少,仅仅有《中国小说史略》这样不多的学术经典,他所留下的更多都是或长或短的杂文作品,因此似乎留给后世的印象,便有了如下的特点:鲁迅是一个易怒与率性的批评家,也是一个尖刻与仇恨的破坏者。然而,恰恰相反,鲁迅的确易怒,但并不那么率性;作为批评家,他始终以一种严谨和诚恳的态度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他虽然很少如胡适或者傅斯年那样将文章当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文章来写作,而是将自己的研究融化成为文学性的语言,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那些批评性质的杂文作品或者文艺评论作品的背后,是他多少年苦心积累和沉淀而成的思想成果,因此,他从来不随意进行发言。在他文章之中,更多的是自己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诸如他曾经被邀请去给黄埔军校的军人进行演讲,但他并没有随意地进行自己非专长领域的发言,而是给在座的听众留下了被人们称赞的学术文章《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散文与杂文作品。鲁迅的意义在于他从来不率性,满足自己内心的一时快感,因此他留下的所有文字,似乎都掩藏着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可以让我们随意找到一个原点,然后不断地向下进行挖掘,因为那下面从来都不是虚空与无物的废话。鲁迅的严谨源于他的勤奋与广博,他的一生除去写作,大多时间都用来买书、读书和翻译外国文学,直到晚年他还时刻关注着自己所批评对象的领域,而对于鲁迅在创作中的才气,作为五四时期风云人物的胡适曾这样评价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鉴赏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鉴赏力虽佳,创作较少。”因此,在我看来,鲁迅的文字是严肃的,又是活泼的;是严谨的,又是艺术的;是厚实的,又是洒脱的。
    认为鲁迅是破坏者,是对鲁迅更大的误解。批评并非是破坏,而是更深层次的建设,否则批评既无意义也显得虚无;鲁迅也充满了深刻的绝望感,但他的绝望却是建立在内心的希望之上的,因此他所有的批评文字之所以还让人感到不那么绝望与痛苦,是因为他让读者清醒和自由之后,自我去寻找新的出路,而并非是没有路可走的无望。也因此,他总会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他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强调“立人”的思想,正是开启了五四以来对于国民进行启蒙的序幕,而这难道不是一种让人赞叹的建设性的思维吗?鲁迅的确有过尖刻,但并非是仇恨的哲学家,因为他内心遭遇到太多时代的苦难,使他愤怒甚至是出离愤怒地尖刻,但他尖刻的背后却是试图挽救与启蒙的爱意,他以猛药下给病重的对象,而仇恨永远不属于他自己,因为爱是他写作的起点。大爱让他舍弃了曾经拥有的理想与生活,才选择了这样一条看不到希望的坎坷道路,因此,他的立场是建设者的批评,而不是简单的仇恨哲学,或尖刻地满足自己私欲的快感,更不是获取世俗声名与利益的交换。因此,读过鲁迅,我才感觉到,优良的批评文风不是简单地破坏,也不是简单地建设,而是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必须要回到生命与事物根本的起点,寻找一切可能的出发点,给予批判,也给予建设,这才是批评本身所需要的风范。我以为鲁迅的文字是充满希望与悲悯情怀的,因为那其中充满了真正人间大爱的胸怀与气魄,也充满了真正富有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的力量。
    ■经典话语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卷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
    议论是有的,但大抵是唱高调,其实唱高调就是官僚主义。
    《鲁迅书信集》
    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我是已经说过了;礼拜五,六派有新八股性,其余的人也会有新八股性。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断”,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求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这也是一种八股。即使明明是你理直,也会弄得读者疑心你空虚,疑心你已经不能答辩,只剩得“国骂”了。
    《伪自由书·透底〈回信〉》,《鲁迅全集》第5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