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似与不似之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为山 参加讨论

    一般人认为做肖像雕塑,总要请被塑者的亲人看看,似乎这样才踏实。而且,人们在品评一尊塑像是否像时,往往也以“他的儿子已看过”或“他的妻子已看过”作为认可的准则。我以为普通人的肖像用这样的标准尚可,而塑一尊历史人物的像就不那么简单了。
    一个历史人物与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通常可从其所存留的实迹、著作、字画、诗歌中去感受那个时代,同时,我们在感受中也勾画出这些人物的模样。谁见过屈原、李白、司马迁?可大家心中自有一尊尊撼人的形象。鲁迅的照片大家都见过,但塑鲁迅如不抓住“硬骨头”的神韵,纵然你刻画得再细微,也只能是貌似神离。我少时特别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将一些警句抄录于座右。去年,我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苏联雕塑家库巴索夫所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像,竟拍案惊呼: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被一股神气所吸引。其实,我根本不可能见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是这形象与萦回在我心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应起来了。可见真正好的雕塑主要是给“不认识”的人看了更加认识,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
    齐白石有句名言:太似则媚,不似则欺世,辩证阐述了似与不似之理。他的画大多学八大山人,草虫学恽南田,但决不受拘束,自有独特怪味。他的图章脱胎于汉印,自成面貌,其遒劲远在汉印之上。我作齐白石塑像,最初的萌动就是产生于他的一幅画:一块巨石,水墨挥写,笔笔淋漓,上面蹲只小鸟。这石头很像白石穿着长袍,鸟与石头形成的关系,好像老人微倾的头。再想起白石画中大片芭蕉与草虫的配合,如此大与小、粗犷与细致的对比正体现了白石老人家艺术中的美学精神。在这种感觉中,我塑了《白石老人之一》。此后不久,又创作了《白石老人之二》,手法更写意。倘要对照老人的照片,没有一处“准确”,可总体看,好像白石就应该是这样的长相。有人评:“仙化了”。更多的中国画家看了作品后,都说“这就是齐白石!”其实,他们当中大多数没有见过白石老人。
    也许,这就是神可以主宰形。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