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从“鲁迅大撤退”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姜弘 参加讨论

    听说教育界又在清退鲁迅——从中学课本里撤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我听了立即想起了我非常熟悉的两段话,都是有关鲁迅的: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看了这两段话,一定会以为我是个铁杆挺鲁派,坚决反对从课文中撤出鲁迅作品。其实不然!我早就认为,鲁迅的某些文章不宜作为教材,应该抽下来。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该不该选鲁迅的作品做教材;二是该选哪些作品。
    前所引的两段话,都是郁达夫在鲁迅逝世后不久说的。那个时候,全中国还没有一个有权势的人肯定过鲁迅,蒋介石不喜欢鲁迅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还没有公开说什么,且多数国人尚未听说过毛泽东这个名字。而鲁迅早已名扬国内外,是公认的伟人。他的葬仪那样隆重,万人空巷,挽幛如云。送挽幛的不仅有左翼人士,也有上海的工商界士绅以及国民党和其他政界学界要人,如蔡元培、孔祥熙、冯玉祥、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等。鲁迅生前已经是一个伟大人物,既不是毛泽东捧起来的,更与“文革”无关。
    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作品可以进入教材的充足理由。人物伟大与他的文采如何没有必然关系,更与可不可以进入教材无关。在我的记忆中,从孙中山、蒋介石到汪精卫,都未能进入当时的教材。当时的知识界、教育界没有巴结他们——权势地位与道德文章毕竟是两回事,中外皆然。20世纪前期的中国知识界、教育界没有在这方面留下笑柄,却能够拥护、爱戴、崇仰鲁迅这样一个普通教师,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专爱暴露黑暗的作家,这种境界值得怀念。没有这样的环境境界,是不会有鲁迅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嘛。
    郁达夫说得很清楚,鲁迅的伟大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文学成就又正是他思想人格的表现。在郁达夫心目中,鲁迅就是一个文学家,伟大的文学家。我小学六年级就读他的《秋夜》,进入中学后,课内外都有鲁迅的作品。那时的教学很自由,不但学校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师也可以自选教材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和市场经济一个道理,竞争导致高质量,淘汰扯滥污,所以鲁迅作品得以保留和增多。教我们国文的先生给我们讲的是鲁迅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是感情交流、心的撞击、灵魂沟通。至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就在诵读、默读、欣赏、领悟和写作练习中自然解决了。国文不苦,乐在其中;鲁迅(作品)不难,心心相通。
    鲁迅作品是绝好的语文教材,为什么有学生不喜欢?更有人把鲁迅及其作品与“文革”扯在一起而产生反感。鲁迅的作品并不是字字珠玑,句句是真理,确有不宜做教材的,也确有本身就不好的。如后期一些论战文字,涉及政治斗争和人事纠纷,是非难辨,文字也失去了幽默蕴藉,无味而又难解。这些文章在上世纪前期是不会入选的。鲁迅杂文后期不如前期,这是人们的共识也是常识,因为符合事实。后来专门选这些文章,显然又是“突出政治”害人。还有,一些本不是鲁迅本人的作品或别人代笔的文字,也当做鲁迅作品收入课本,实在是荒唐。正是这些不能代表鲁迅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的“革命”“斗争”文字,既难为了教师又苦了学生,也败坏了鲁迅的声誉。
    为今之计,首先应该恢复鲁迅的本来面目,还他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的恰切称号。一些人因为高帽子而误解鲁迅,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而另一些人却因高帽子的破损和那些文章的消失,而大为不满。可见,需要再次普及鲁迅,让人们认识真正的鲁迅。
    不是“鲁迅大撤退”,而应该是鲁迅大普及!——若问方法和途径,如郁达夫所说:读《鲁迅全集》。若需要参考书,请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最可靠;或者八十年代以后的,那是清醒以后的。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14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