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天,胡也频故居终于以崭新的姿态定位在福州市中心乌山脚下,门楣上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题写的“胡也频故居”五个潇洒大字,墨迹的新鲜吸引人驻足观望。乌山属于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所在地,市委市政府大院就在胡也频故居旁边不到50米的地方,这座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撰文留念的微小之山,富藏人文历史景观,眼下又成了省城中心花树遍山的风景区,每天游人不少——胡也频故居不会寂寞了。当我在桃花、紫木兰花纷纷盛开中散步下山,看见醒目的作家故居,顷刻内心闪出一句话:游子终于回来了,英雄作家复活。 胡也频是福州人。刚刚步入青年时期,他离家到上海读书。也是在上海,他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英雄句号,牺牲时年仅28岁。关于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他怎样被杀害,早已记入史册。福州不缺乏豪勇与英雄,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林觉民黄花岗罹难,这个城市给我的灵魂震动太多了。表面温静的南国福州人,在历史的炮声中从来不是懦夫或者逃跑者,年轻的鲜血给大海之滨的福州蓝色中增添了一笔笔深红,使得这个小小的沿海省城庄严而圣洁——她近代首先睁眼看西方世界,产生严复、沈葆桢、萨镇冰等先觉之士,迄今,她仍然葆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城市文化呈现许多包容与开放势态,给外乡人诸多成长的呵护。 这个城市的儿女爱家园,留下俗话“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因为这个水乡之城实在适合人居;但让人瞩目的是,一旦离开故土远赴外邦,他们不少人表现不俗,也是不争的事实。文人中,谁不知冰心、郑振铎、林徽因、庐隐、邓拓在异乡的文化贡献?当然,还有年轻的胡也频。 书生气十足的胡也频更体现出作家难能可贵的良知承担。在白色恐怖压制密不透风时,这个文弱青年,敢于举起一面斗争的旗帜,写出《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这种警笛似的作品,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加入被围剿的中国共产党,和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一同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鲁迅为此沉痛地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28岁的生命给我们留下血与火的背影,告诉我们一个作家要在民族危难时铁肩担道义。事实上,他的死唤起了不少青年人前仆后继,比如他年轻的妻子丁玲,在他逝后接过斗争的文化旗帜,继续创办具有号角作用的《北斗》。在胡也频被捕受难的日子里,丁玲奔走营救的壮举,在女性中罕见,这也是胡也频幸福的一面。若不是为民族苦难流血一搏,胡也频应说是幸运的男子,该有幸福的生活。可就是那样的年月,个人的享乐让位给了民族的曙光。 我来福州10年了,但知道胡也频故居却是在去年。过去的尘封岁月,胡也频故居几乎被世人遗忘。这件珍贵的历史遗址能被发掘出来、重视起来,得到今天的重建一新,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老作家章武先生。他是原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退休赋闲在家已多年,但仍关注地方文化建设,比如前些年他寻访胡也频故居,写出《不该忘却的纪念》一文刊登在《福建日报》上,引起了各方关注,才使得英雄作家再一次被世人凝视。我不妨引述章武先生一段原文,来看看曾经的胡也频故居,“孤零零露出一幢仅存的旧式宅院,座北朝南,土木结构,远远望去,就像一位‘贫居闹市无人问’的老者,正蓬头垢面地蜷缩在山脚下晒太阳呢!当我踩着遍地瓦砾,从胡乱停靠的车缝中步步走近它时,这才看清其大门开在东侧屋,门牌为‘卖鸡巷4号’,残破不堪的木门扇上钉有一块搪瓷牌匾,上书‘胡也频故居’五字……”接着,章武用郁达夫追悼鲁迅的话,警醒众人对英雄作家的关注:“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好在福州市对此十分重视,今天,胡也频故居终于屹立在乌山之麓,并作为城市文化亮点为世人观瞻。 英雄归位,英灵再生。左联五烈士不该被遗忘,胡也频作为福州的儿子,故乡更应该给予永远的纪念。 现在,若是你来福州,在乌山脚下可以瞻望这位牺牲的作家。登上乌山,在山巅的福州历史博物馆里,也会看到有英雄一角,记述他闪光的足迹。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5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