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老布 参加讨论
《红楼梦》是书,题名极多!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是“无材补天”的石头。又名《情僧录》,作者是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又名《风月宝鉴》,题名者是东鲁孔梅溪。又名《金陵十二钗》,题名者也是批阅增删者“曹雪芹”。
     石头、空空道人、情僧之作者之虚,成就了批阅增删者之实,曹雪芹成了书的作者。
     “曹雪芹”真是《红楼梦》作者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
     《红楼梦》作者一事,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缘于如下一段脂评: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脂评,批在《红楼梦》第一回如下段落后面。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作者是谁?脂砚斋没有正面回答,一句“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将厘剔使命赋予读者。读者不认“曹雪芹”这个作者没关系,那就请你厘剔剖白“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
     “楔子”之于文学作品,始作蛹者乃明末清初文人金圣叹。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
     删改后《水浒传》七十回本里楔子中,有原书引首和第一回全部及金圣叹撰写的内容。如果谁写了楔子谁就写了书谁就是作者,删改后《水浒传》七十回本作者岂不成了施耐庵和金圣叹两个人?不合情理!所以说,脂砚斋提出“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本意并不是说谁撰写楔子谁就是作者,而是肯定了“曹雪芹”和金圣叹一样,都是原书的再处理者。同时告戒读者,研究“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必须注意:“作者之笔,狡狯之甚”,万不可被烟云模糊处瞒蔽了,方是巨眼。
     研究《红楼梦》楔子,首先需要确定其范围。早期《红楼梦》版本众多,开卷之处略有不同。如甲戌本《石头记》不同于其它版本,其卷首处独存凡例一则。增删后《红楼梦》不同于删改后《水浒传》,其原书不存,无对象可供参照。所以,研究《红楼梦》楔子,不能遗漏已有任何内容,否则无果。
     甲戌本《石头记》凡例内容如下: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以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既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子可考。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则简,不得不谓其不均。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笔墨唐突朝廷之上。又不得不谓其不备。
     (以下内容不仅存在于甲戌本,也存在于庚辰本和戚序本)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一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云何人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己又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次,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街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上内容,加上“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则题曰《金陵十二钗》。”部分,就是脂砚斋所说的《红楼梦》楔子。
     录删改后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楔子。
     “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哀哉乎。此书既成。……亦读其书哀其心可也?
     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得脱于稿。裒然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過去。于是古人书中所得意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節。悉付之于茫然。……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遊山。以遊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中间又以康节希夷二先生。楔出劫云定数。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达杨春。以洪信骄情傲色。楔出髙俅蔡京。以道童猥獕难认。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馬作結尾。此所謂奇楔也。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诗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綺。几处楼台奏管絃。
     天下太平无事日。鶯花无限日髙眠。
     话说这八句诗。乃是故宋……
     ……又说着些什么?看官不要心慌。此只是个楔子。下文便有。”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楔子的结构非常相似。
     《水浒传》楔子里有“楔出”,《红楼梦》楔子中有“点睛”,皆为再处理者添加,其后是合并了的原书引首和第一回。
     《红楼梦》楔子中,“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自己又云……,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一段,增删者“曹雪芹”引用的是作者原文,给了读者一个印象:“他”是增删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人。这是一个混淆视听的说法。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如果读者分析作者无果,根据他这句话,很容易把他当成作者从此误入歧途。再看“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一段,前面有一首诗,位置与《水浒传》楔子里那首诗位置相同,存在于原书第一回首,证明是《石头记》原书的诗,作者所写。作者“诗”中有“十年”二字,说明作者写书写了十年。这个作者的“十年”否定了增删者“批阅十载”的“十载”,同时也否定了“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说法。作为挂名增删者,“曹雪芹”其增删者的名分隐藏的意义重大,需要在后续文章里加以说明。
     通过比较又可知,诗前“作者自云:……。自己又云……,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一段,是《石头记》原书引首,确切地说是原书引首的一部分。除甲戌本《石头记》外,其它版本它被置于第一回首。作为原书引首段落为什么被移来移去?因为它是整部《红楼梦》唯一一段实写作者其人的文字,内含作者身世经历等重要信息,是昭示作者其人的重要文字,不能没有!也不应该有!因为掩藏作者是增删者及评批者共识,在必须有与必须没有之间难以抉择,致使原书引首一段文字着落处,飘忽不定。
     《红楼梦》楔子后面有一首诗。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诗之前原书引首后的部分是原书第一回。
     原书引首和原书第一回写的都是“此书立意本旨”,一个是作者实写“此书立意本旨” (其中缺“立意”),一个是石头虚刻“此书立意本旨”(立意是“无材补天”)。根据是原书引首结尾处“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一句,其中的“亦”,当“也”字讲。“此书立意本旨”并存的写法,脂砚斋称它为“两山对峙”。
     空空道人看了石上所刻“此书立意本旨”之后将它抄录下来,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道人做的事,读者也可以做。同为“此书立意本旨”,读者看了原书引首作者“自己又云”一段之后虚拟刻石过程,从此读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别号空空道人,改《自己又云》为《石上文字》。读者的“空空道人”别号是捡拾而来,是情僧原来的名字,被他弃之不用丢在一旁为读者所拾为己所用。既然别号“空空道人”为读者所用,则其解释权归读者,怎么解释都可以。读者完全可以把“空空道人”解释为:空空是事,道人是以事说人。
     两个“此书立意本旨”是“两山对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偈语一出,“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脂语),“明修栈道”(脂语),在两山之间架设起空中“桥梁”,彼虚刻者等同了此实作者,对彼概括而成的四句偈语等同了对此概括而成的四句偈语。同时又“暗渡陈仓”(脂语),抛弃了一个因为没有了寄主其自身原有意义丧失了的名字“空空道人”,读者因此而获得了可以对其任意解释的权力。不仅如次,读者除了 “空空道人”的解释权外,还获得了“背面敷粉”(脂语)的权力。“空空道人易名情僧”的写法甚为荒唐,荒唐之处在于名字易得身份易不得。 “空空”和“情”是名字可以易来易去,“道人”和“僧”是表明身份的概念怎么可以随便易来易去呢?正是因为作者有意的“荒唐”提醒了读者眼目,读者可以在此处大做文章,这就叫做“读者获得了‘背面敷粉’的权力”。读者行使自己的权力:空空道人易名情僧,名字易名字名,身份易身份,空空易情,道人易僧;比照真事隐音转甄士隐,假语村音转贾雨村;空空易情音转空空一情,道人易僧音转道人一生;空空一情,道人一生;空空情,道人生。
     “两山对峙”,四句偈语是“桥梁”,“空谷传声,一击两鸣”,作者“自己又云”被四句偈语概括,进行比较,析出结果。
     (因空见色)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由色生情)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传情入色)当次,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自色悟空)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街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进行比较:对应概括的四句偈语,被概括对象其“因空”意思不足,其“悟空”意思略显不足。得出分析结果:“因空悟空”。
     通过对“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中两个“此书立意本旨”的仔细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实写“此书立意本旨”中的立意是虚写立意里的“无材补天”。“此书立意本旨”是空空道人,是空空情道人生,是因空悟空。无材补天是空空。
     指证作者仅有分析结果还不够,读者还需要知道作者姓什么。只有知道作者姓什么,读者才能回到诞生《红楼梦》的那个年代根据作者的姓氏查阅历史资料按图索骥对照搜寻,找出作者。关于作者的姓氏,考虑周全的当事人已经向读者指明:增删者“曹雪芹”本人是曹姓。
     有了分析结果,知道了作者姓氏,指证作者并不难。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曹頫因亏空织造款项获罪,家产抄没,枷号入槛。
     《西江月》:“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空空是无材补天,无材补天是无财补填,无财补填是亏空,亏空后是潦倒,潦倒后无所有,无所有还是空,因空而空因空悟空是空空。
     对于不清楚曹頫其人的读者,愿意深究的话,可以去看有关清代江宁织造曹氏家族史料书籍进行研究。不想知道那么多可也不愿意没个大概印象的读者,可以看如下所引两篇历史文档,窥斑见豹了解曹頫其人。
     曹頫,字昂友,“好古嗜学”,作者盛名,其实可负!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頫有贺凯折。
     四月初四日折云:“江宁织造奴才曹頫跪奏:为边疆凯旋,普天同庆,恭贺圣功事。窃奴才接阅邸报,伏知大将军年羹荛钦遵万岁圣训指授方略,乘机进剿,半月之间,遂将罗卜藏丹金逆众羽党,歼灭殆尽,生擒其母女子弟及从逆之贝勒、台吉人等,招降男妇人口,收获牛马辎重,不可胜计。凯奏肤功,献俘阙下,从古武功未有如此之神速丕盛者也。钦惟万岁仁孝性成,智勇兼备,自御极以来,布德施恩,上合天心,知人任使,下符舆论,所以制胜万全,即时底定,善继圣祖未竟之志,广播荒服来王之威,圣烈鸿庥,普天胥庆。江南绅衿士民闻知,无不欢欣鼓舞。奴才奉职在外,未获随在廷诸臣,舞蹈丹陛,仅率领物林达、笔帖式等,望北叩头,恭贺奏闻。奴才曷胜欣忭踊跃之至!”
     (雍正)朱批:“此篇奏表文拟甚有趣,简而备,诚而切,是个大通家作的。”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595页)
     曹頫虽说是文章通家,却不是为官材料。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葛尔泰密折。
     葛折中云:
     “访得曹頫年少无才,遇事畏缩,织造事务交与管家丁汉臣料理。臣在京见过数次,人亦平常。”
     雍正批云:“原不成器。”“岂止平常而已!”
     (同年十二月,曹頫入监。)
     (《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下册第61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