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写得颇为生动有趣,促人深思。 香菱,这个聪明美丽的丫头,十分羡慕大观园小姐们吟诗作词雅兴,也“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搬入大观园后,她向林黛玉借了本王摩诘的诗集,就“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不睡”。读完后,又换借杜甫的律待来读。并且要求黛玉出题让她去练习做诗。经过“茶饭无心、坐卧不安”的用心构思,她写出了第一首诗。因为写得不好,她又呕心沥血地重做了一首,谁知第二首又“过于穿?了”。但她仍然“不肯丢开手”,又“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地思索起来。三更以后上床躺下还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地睡着了”。不料在梦中竟做了八句诗.....香菱可真成了“诗迷”了。 应该说,香菱达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可贵的,然而,看来她的成绩却并不见佳。她的第一、二首诗只是许多华丽词藻的堆彻,几乎没有什么生活感受,读来索然无味。第三首似乎好一些,还有一点点感慨和意境。然而严格地说,它不是香菱自己的感受和创作,我们在古典诗词中已看过不少类似的东西。 人们也许会问:象香菱这样聪明伶俐的女子,又如此刻苦认真,为什么竟写不出好诗来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作者曹雪芹没有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虽然他曾通过黛玉等人之口,表达了不少关于写诗的正确意见。但是,总的看来,他“对于写诗的意见似不如他对于写小歌的觅解精到。他好象认为写诗主要是依靠学古人和苦吟。”①显然,他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句话简明地道出了诗的真谛 ,即写诗不可无病呻吟,要有感而发。诗应该是诗人的饱满而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凝结,应孩是从现实生活的沃壤中生长出来的解花。杜甫之成为伟大诗人,当然和诗人“读书破万卷”的学习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造精神有很大关系。然而,如果杜甫自己没有广阔的生活阅历,没有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没有离乱痛苦的生活感受,那他怎么能写出那么多反映一个时代的、渗透着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诗篇呢?怎能如此强烈地振动我们的心弦呢?而苦读杜诗的香菱,却是从小就被局囿在封建家庭的小圈子里的女孩子,见闻阅历都不多,同时,她当时还未真正体味到人生的甘苦,她写诗的目的“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这个顽罢了。”,并没有什么深切的生活感受,也没有什么“如鲠在喉”的话非得一吐为快不可,因而,不管她如何苦读古人诗集,如何挖空心思地“苦吟”,写出来还是没有生命力的诗 现在许多同志都强调写诗要继承古典文学传统,要刻苦构思,锤炼字句,反复推敲……这些的确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诗歌的艺术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但是,有些同志在谈论向古典诗歌学习时,往往偏执于锤炼技巧的一端,而忽略了面向生活这个更为重要的一端。其实,后者才是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重要的优良传统。小说家曹雪芹虽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阐明这个主要之点,但他所创造的“香菱学诗”这段艺术情节,却忠实地反映了诗歌创作的客观规律性。 我们应该向初学写作者的青年同志,着重提出还不能向香菱提出的要求:深入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投身于群众的火热斗争,立下“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杜甫句)的雄心壮志,力争做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歌手。 ① 引何其芳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