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美与丑的对立统一 ――解读《红楼梦》中的辩证法思想之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兴德 参加讨论

    在《红楼梦》的研究者和读者中,不但对其主题思想的理解存在分歧,对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分歧。在诸多人物中 ,薛宝钗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了。从清代《红楼梦》流行开始,就形成了“拥林”“拥薛”两派,。清人邹弢的《三借庐笔谈》曾记载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他的朋友许伯谦茂才( 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以为林黛玉尖酸,宝钗端重,他对此不以为然。认为:
    

    “此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固也;而天真烂漫,……;宝玉岂有第二知己哉?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为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柔其性。林以钢,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 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装乔,若幽寂无人,如观金锁一段,则真情毕露矣。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一言不和,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话 《红楼梦》 。 ”(1)
    类似他们这样的“官司”,一直打了二百余年。直到今天,对宝钗的看法分歧仍然很大。大致有两派,一派认为薛宝钗是个典型的封建淑女,是封建道德的虔诚信徒,同时也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作者写她的悲剧下场,正是对封建道德的无情的批判;另一派则认为,宝钗根本不是什么封建淑女,而是一个典型的女市侩,女“曹操”。“是封建淑女其表,市侩其里。”(2)
    不单是对薛宝钗的整体形象的认识存在巨大分歧,就是对描写薛宝钗的同一情节,或同一件事也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第三十七回,写薛宝钗帮助史湘云作东道,办诗社一事,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
    张锦池先生认为:
    以螃蟹代东,这是“市侩化了的淑女”“染上了封建皇商的恶习”,“滋生了营业欲念”“不损财与无谓”的表现,她的结果博得了贾母的赞赏:“我说这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宝钗的目的达到了。(3)
    李希凡先生认为:
    薛宝钗的待人接物,在曹雪芹的笔下,不仅不见其冷,反而时时见其温柔体贴,事事周到。第37回,写自己做不得主,家计又很艰难的史湘云,作了海棠诗,一时诗兴大发,自认“明日先罚我作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可使得?”史湘云的这个承诺,虽赢得了全体“诗翁”们的拍手称妙,她自己也兴致勃勃地“设东拟题”,却没有考虑拿什么来“设东”呢?结果还是薛宝钗点破了她,并替她周密设计,把这次开设作东,搞得很热闹。既为史湘云省了钱,又博得了上上下下的荣府娘儿们的皆大欢喜。怎能不使湘云“心中自是感服,极赞她想的周到”,而连声地叫她“好姐姐”,“亲姐姐”呢。(4)
    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文艺评论现象。它存在的原因、其客观意义究竟应如何看,有待专门家去研究探讨。笔者窃以为,从文艺欣赏角度讲,这大概是因为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受其政治理念、文化背景、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对作品中的人物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于是对同一作品的同一典型形象,甚至对作品所写的同一情节,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从作品本身艺术描写角度讲,是作品没有把人物写得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的公式化和类型化。而是忠于生活,高于生活,把人物形象写得极为丰满。就薛宝钗这个典型形象作点具体分析,她的最大特点就是集美与丑于一身。至使“拥薛”和“反薛”者均可以从作者的描写中,找到足够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
    作者首先着力写薛宝钗是个才貌双全的“完”人。
    她长得“艳冠群芳”。“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作者把她比作杨贵妃。就连成天在女孩子堆里面混的贾宝玉也是羡慕得发呆。开始作者这样介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64页)“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第69页)第八回宝钗有病,宝玉去探视,又通过宝玉的观察介绍宝钗: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密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第 123页 )
    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和宝钗在贾母处相见,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容易退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般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第401—402页 )
    宝钗的“貌”是如此,她的“才”也令人佩服。她博学广识。对文学、艺术、诗词、绘画、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等等,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也远非能及。在第十八回,元妃归省时,宝玉奉命题咏,宝玉在诗中无意用了元妃不喜欢的“绿玉”的典故,宝钗发现后建议改成“绿蜡”并随口说出“绿蜡”典故的出处,以致于宝玉称她为“一字师”。还有一次,史湘云看《历朝文选》不知道“棔”树何指,正打算查一查,她说:“不用查,就是如今叫做‘朝开夜合’的”。后来一查,果然不错。她艺术造诣很深,她论画谈诗,均有自己见的。在论画时认为,画家在画画前,必须全局在胸才能恰当的对素材进行剪裁和处理。在这方面,她明显强于黛玉。她在谈诗时,有时也能说出许多好的见解。强调诗歌创作贵在“命题新奇”“别开生面”“不与人同”等等。她的诗歌也写得不错。是可以同黛玉比美,她写的海棠诗,螃蟹咏,柳絮词,博得众口称赞。
    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才”“貌”双全的人物同时,还特意写了她有一个好性格。她的性格要比林黛玉好得多,她温柔憨厚,安分随时,善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与他们处好关系。作者曾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身份,对她有一段介绍:
    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 第69页)。
    书中对她这种“温柔憨厚,安分随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有多处生动的描述。如果就性格论性格,谁也不能不说她的性格不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善于搞好各方面关系和团结,在古在今,都不能不说是个优点。这也许就是许多读者和研究者喜欢宝钗这个人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然而,作者在塑造这样一个少女美的一面同时,又成功地塑造了她的丑的一面,——思想灵魂上的丑。才貌的美,同思想品质上的丑同时存在于这样一个少女身上。美与丑统一于一身,美于丑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作者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时坚持的一条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在塑造宝钗这个人物时亦是如此。
    薛宝钗思想上的“丑”或称“德”中的“恶”,集中表现在她对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意识形态的完全肯定和拥护,以及她的伪善和伪善掩护下的利己主义。她热中于功名富贵,以“仕途经济”规劝贾宝玉,要他攻读时文,“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要“在内帷中厮混”。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并为其辩护。在第四十四回,凤姐在她生日这天同贾琏打架,拿平儿出气,平儿哭的哽咽难住,宝钗竟这样说: “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她多吃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是假的了?”(第 609页)他这话,同贾母的话不谋而同,竟是一个调子,贾母叫来琥珀说:“你出去告诉平儿,就说我的话,我知道他受了委屈,明儿我叫凤姐替他赔不是。今儿是她主子的好日子,不许她胡闹。”( 第609页 )而贾宝玉的态度同这迴然不同。宝玉见平儿平白被打,暗想“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旋妥帖,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感伤起来,不觉洒然泪下 。”( 611页 )二者相比之下,一个是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出发看问题,一个是同情弱者,为弱者鸣不平。二者态度何其明显!
    在第三十二回,她到王夫人处,见王夫人垂泪,得知金钏死了,听了王夫人的一套鬼话连篇的解释:“原是前儿她把我的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撵了她下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第 450页)这时宝钗同王夫人有下面一段对话: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第450页)
    如果说王夫人逼死金钏后独自“垂泪”,是真是假总还做出了懊悔的样子,表面上多少有一点自责。而薛宝钗的一席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逻辑严密,看似句句在理,实则颠倒黑白,字字无情。完全是站在残忍的封建统治者的立场,把王夫人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她看来,金钏的死,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完全是咎由自取,值不得同情和懊悔,能多赏几两银子就很不错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奴隶们是何其冷酷无情,甚至甚过王夫人!
    作者对薛宝钗的才貌之美,是赞赏的;对她的思想品德,即“德”是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首先是通过贾宝玉的嘴说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在五十五回,又通过凤姐和平儿讨论什么人可以帮忙管家的时候,通过凤姐这个头脑极为清醒,看事看人入木三分的人,来评价宝钗的自私自利的本质:“一个是(指宝钗)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 ”( 第780页)
    当然,作者在写薛宝钗的“美”和“丑”时,不是分开各写各的。而是在同一情节,同一事件中,既写了她的美,又暴露和批判了她的丑。生动形象地写了她的美,曲折含蓄地批判了她思想上的丑。美与丑,善与恶,不仅集中于一人一身,还集中于一事。足见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进行艺术创作的超凡入圣境地。例如第18回,元妃省亲时,宝玉奉元妃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起草的诗句中有句“绿玉春犹卷”书中有如下精彩一段:
    宝钗转眼撇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她因 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再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做‘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地砸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地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 第253—254页 )
    这段描绘,生动地表现了她学识渊博,连“杂学旁收”的贾宝玉也望尘莫及。同时也表现了她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对“金屋对策”及对“穿黄袍”的生活羡慕和向往是何等强烈!一个满脑子封建正统思想跃然纸上。美与丑二者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再如,第二十七回,写“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芒种这天,宝钗欲去潇湘馆找黛玉同大家一同祭花神,因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为了避嫌疑,她刚要寻别的姊妹去: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欲将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它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淋,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 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戚戚喳喳有人说话……( 第374页)
    宝钗煞住脚往里细听,是宝玉房里的红儿在和另一个小丫环谈关于 贾芸还手绢的事儿,正听着,突然小红叫把窗子推开,以免外头有人偷听,书中接着描写道: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 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都唬怔了。宝钗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哪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玩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她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重点为引者所加)(第375—376页)
    这个水亭扑蝶的画面,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一个少女天真烂漫的情趣和外貌美,而“金蝉脱壳”,在表现宝钗机变灵敏之才的同时,也曲折委婉地批判了她嫁祸于人而后又洋洋自得的丑恶心态。一个少女的形象上的矫美和品质上的丑恶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灵敏机变之才同恶毒阴险之心互生互存,互为表里。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运用朴素辩证法思想进行创作,所取得的表现生活真实的深刻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蕴藉,作者在写薛宝钗思想的丑恶时,并不是漫画式的,把她写成一个 怙恶不梭的坏人,人见人恨。书中多处写宝钗对人关心,看似很有感情,实际上这“有情”的背后是无情。第三十三 回宝玉挨打之后,她看宝玉,给宝玉送药,并说了一段很富有感情的话: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 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咽住,自悔话说的急了,不觉的红了脸。“……(第461页)
    如果孤立的看这段话,似呼感到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很真挚,其实不然,他们在议论是谁把宝玉同蒋玉函的关系捅出去的时候,袭人无意中说出薛蟠时,请看宝钗为她哥哥的辩解: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方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就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曾见过天不怕地不怕的、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第462页)
    人们从她为她哥哥的巧言辩解中,不难看出她对宝玉前面说的那些话不过是假的,骨子里却无多少感情,不分事非的完全站在哥哥一边。无怪乎宝玉的诗中暗说她“出水太真冰作影”,作者写她吃的是“冷香丸”等,均是暗示她的冷酷无情。当然,作者在描写她思想“丑恶”的时候,有时也描写了他思想上存在着善良的一面。作者采用细腻的笔墨,多方面地多视角地多层次地展现她性格中丑恶的、伪善的和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似乎矛盾而又是奇妙的统一。例如,在写了她的冷酷无情的同时,也写了他能够体谅人,善解人意,对有的人不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援助”并不完全出于“笼络人心”的恶意。她对比较贫寒的邢岫烟的关照,是应该肯定的,她把香菱带进大观园为自己做伴,也有同情香菱的境遇的成分。一次,袭人想央求史湘云为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告诉她: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的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对大观园的下人们,有时她也能体贴他们早起晚睡,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这些描写和叙述,作者基本是肯定的,不全出于虚伪。
    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她的“德”也是善与恶、美与丑的有机统一。当然,二者不是平分秋色。其主要的仍是丑与恶。
    在《红楼梦》诸多的人物中,当然不只是宝钗的思想性格是这样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统一。像凤姐、宝玉、黛玉、贾母、王夫人、甚至刘姥姥等等,无不如此。这是《红楼梦》人物思想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曹雪芹运用辩证法思想进行创作的重要标志。我们研读《红楼梦》不能不十分注意这一特征。
    注释
    

    (1) 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红楼梦卷 》 第2册 第390页。
    (2) (3) 《名家解读红楼梦》 张锦池 《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
    第413——41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
    (4) 李稀凡 著 : 《红楼梦艺术世界》 第235页
    本篇是《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一书的一篇,全书已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胡文彬作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