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一)此注“至少应出自敦敏或其弟桂圃” 《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三辑,载有曲江先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真伪辩证——与欧阳健先生商榷》。(第226页)其文云: “卷首有嘉庆丙辰年(1796)纪昀序的刻本《四松堂集》应当是欧阳健先生可以相信的史料吧?因为迄今尚未见到欧阳健先生对此提出正面质疑。况且此书付刻时的底本现在尚存,其真实可靠性应无疑义。就在这部《四松堂集》的卷一,载有一首题为《寄怀曹雪芹》的七古,诗是众所周知的,不再抄录了。重要的是,在此诗的‘扬州旧梦久已觉’一句下有一条双行小注,谓:‘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此注虽未见得出自作者敦诚之手,但至少应出自敦敏或其弟桂圃(童注:桂圃是敦诚的堂弟,是其月山叔之子),因敦诚此集是敦敏和桂圃为之整理刊刻的。” (二)“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的诗注是不应有误的 贵州《红楼》2002年第二期,登载了韩旭先生的《读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引发的遐想雪芹身世浅探》。其文云: “《四松堂集》刊刻前后:敦诚晚年整理诗稿编《四松堂集》,年龄当在五十岁左右。他死时才五十七岁,这样的年龄还不至于到老眼昏花、头脑不清的地步。以他与雪芹亲密无间的关系来说,雪芹是谁之子、谁之孙,他应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何况这条‘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的注释是他亲自在‘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后贴一笺的。笺是表明作者旨意的文字。敦诚在宗室诗人中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笔墨文人,用字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这怎么会弄错呢?退一万步说,就是敦诚‘有误’,他死后,他堂弟桂圃(名宜兴,是他叔父月山之子)给他刊刻《四松堂集》,他胞兄敦敏也参与此事,并给敦诚写传《敬亭小传》,又请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为诗集作序,可见刊刻出版《四松堂集》是严肃而认真的,绝不是马虎从事。诗集是经过作者生前自己编集并做了注释的,死后又有敦敏、桂圃为其诗集把了最后一关,此条‘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的诗注是不应有误的,也不可能有误。” (三)曹雪芹的闪烁其辞是“时间分歧”的根源 依照敦诚的诗注,曹雪芹应活了五十二岁! 敦诚、张宜泉都是曹雪芹的好朋友,但他们说曹雪芹的享年,分歧很大,敦诚说“四十年华”,张宜泉说“年未五旬”。于是,有些红学家就从他们与曹雪芹的亲密程度的差别来探索。 我想,敦诚说“四十年华”,张宜泉说“年未五旬”,这种“时间分歧”的根源在于曹雪芹。他们不是曹雪芹的亲属,只是朋友。朋友相识,彼此报一下生年,大概也就是一次,谁还好意思问第二次呢?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人的面貌年龄小于实际年龄。比方说,皮肤白一些、不粗糙,面部红润、无皱纹,男性无胡须或少胡须,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猜错别人的年龄。 曹雪芹可能就属于面貌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人。 曹雪芹去世后,敦敏、敦诚惋惜、悲叹好朋友的英年早逝,就把曹雪芹的享年往小里说。 可能敦敏、敦诚对曹雪芹的年龄一直是半信半疑的,二十年后,敦诚晚年整理诗稿编《四松堂集》,年龄当在五十岁左右(1784年左右,乾隆四十九年左右),在“扬州旧梦久已觉”句后加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以免读者拘泥于乾隆二十九年的挽诗里的“四十年华”之句。 (四)曹雪芹的闪烁其辞与他的尴尬身份有关 曹雪芹对敦敏、敦诚、张宜泉说自己的生年,分别、先后说了几种: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四年左右、康熙六十一年~雍正二年。 为什么曹雪芹闪烁其辞呢?这与他的尴尬身份有关。曹雪芹又要让朋友们相信他是曹家的人,又要避免让朋友们知道他不是嫡子。 (五)应该相信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诗注 敦诚的《挽曹雪芹》写了“四十萧然太瘦生”。 敦诚的《挽曹雪芹(甲申)》写了“四十年华付杳冥”。 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诗注写了“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根据都来自于敦诚。我们究竟是应该相信敦诚的《挽曹雪芹》和《挽曹雪芹(甲申)》,还是应该相信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诗注呢? 我想,我们应该相信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诗注。 因为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的诗注,与张云章的《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互相呼应。 原载:惠稿 原载: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