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男主外,女主内 二、薛宝钗有机会显示管理才能 三、没有一个男生提到林黛玉有 “处理家务更是精干有方”的优点 四、任少东先生说黛玉“三无” 五、宝钗同样“无意管家” 六、黛玉有“根基” (一)贾敏丰厚的嫁妆 (二)林家四代侯门的遗产 (三)贾琏操办林如海的丧事 七、“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 八、管理潇湘馆也是管理 九、黛玉管理潇湘馆卓有成效 十、凤姐已经看出黛玉是有管理才能的 十一、心较比干多一窍 十二、富有心机的大家闺秀 十三、黛玉常年都在暗中算计荣国府的收支情况 十四、黛玉否定懦弱的管理模式, 完全知道如何“裁治”“这一家上下若许人” 十五、黛玉通情达理 十六、人际关系好——黛玉深受长辈和平辈的疼爱 十七、黛玉在毫不松懈的严格要求自己, 同时也严格要求宝玉 (一)“谁同你拉拉扯扯的” (二)“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十八、黛玉越来越成熟 十九、《五美吟》反映了黛玉潜在的女英雄气概 二十、陈晓旭的管理效果证明了 黛玉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林黛玉有管理才能吗?(上) 黛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向来都是超然脱俗,但林妹妹果真不问天下俗事.,不具备一点持家管理的才能吗? 一、男主外,女主内 《红楼梦》产生于清朝的乾隆年代。《红楼梦》全面、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不能从政的。(有极少数例外:女皇武则天,垂帘听政的太后们——吕后、冯太后、萧太后、慈禧太后等)。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衡量女人是否有管理才能,主要是看她的管理家务的能力。 “男主外、女主内”,这条潜规则为女人管理家务留出了发挥管理才能的空间。(对于那些“男人乐于内外一把抓”的家庭来说,这条潜规则不起作用) 一般来说,家庭越大,就越能显示女人的管理才能。 二、薛宝钗有机会显示管理才能 本来,《红楼梦》里的小姐们是不参与管理大家庭的家务的,没有机会在较大范围内显示自己的管理才能。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薛宝钗参与管理大观园,有机会显示自己的管理才能。 第五十六回写道: “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许多的精神?凡有了大事,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 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只说过了一月,凤姐将息好了,仍交与他。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竟着实亏虚下来……如今且说目今王夫人见他如此,探春与李纨暂难谢事,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 第五十六回的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探春首倡大观园承包制,薛宝钗完善之。 宝钗提议让承包的婆子们拿出一些余钱分给没有承包地婆子们,实在高明。宝钗对大观园的众婆子的一番宣传教育,更使众婆子心服口服。 第五十六回写道: “家人都欢声鼎沸说:‘姑娘说的很是。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 在管理中,能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皆大欢喜,实为管理的最佳局面。 三、没有一个男生提到林黛玉有“处理家务更是精干有方”的优点 山西大学的赵景瑜教授,于1993年在大四学生中做了一次“红学专题”问卷调查。 “娶妻当如薛宝钗”——占男生人数的55.5%。凡是选宝钗做妻的人,个个都摆了充分的理由,联系自己,全面权衡,说得十分纯真、直率。 许多学生都明确表态:凡是注重现实的人,从现实主义出发,将钗黛认真比较之后,必然会选宝钗做妻。 宝钗是个“贤内助”,有才有貌,遇事沉着冷静,待人宽厚平和,处理家务更是精干有方。在大观园里如此,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 记得有人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男人要有所成就,必得有外界的许多帮助,而这种帮助最重要直接的莫过于妻子了。这就如带兵打仗,后方不稳,哪能谈得上打胜仗呢? 从赵教授的《红学问卷启示录》可看出,在现代社会里,许多男生把薛宝钗作为求婚的首选。 “娶妻当如薛宝钗”。薛宝钗的优点之一是“处理家务更是精干有方”。 没有一个男生提到林黛玉有“处理家务更是精干有方”的优点。 四、任少东先生说黛玉“三无” 任少东先生在《王夫人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里写道:“既无根基,也不具备管家之才,更无意管家的黛玉若是成为宝二奶奶,对凤姐儿在贾府的地位是不会构成任何威胁的。” 对黛玉的“三无”——无根基,无管家之才,无意管家,我们有必要逐一展开讨论。 五、宝钗同样“无意管家” 第五十五回写道:“风姐儿笑道:‘……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这说的就是宝钗“无意管家”。 六、黛玉有“根基” 在“人人长了一双富贵眼睛”的荣国府里,是否有“根基”,对于一个管理大家庭的管理者来说,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第二十五回写道: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凤姐当着众人对着黛玉指着宝玉所言“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值得分析。凤姐的话语中含有这么一个意味:在人物儿、门第、根基、家私等四个方面,宝玉和黛玉是“旗鼓相当“的——”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大家都知道黛玉是父母双亡而来到贾府,成年累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黛玉说过她自己是“一无所有”。 第四十五回写道: “黛玉道:……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黛玉真的是一无所有吗? “根基”是家庭的财产。“家私”是个人的财产。宝玉的根基、家私是非同凡响的。拿宝玉的根基、家私来说配得上“配不上”,可见,在凤姐的潜意识里,黛玉的根基、家私,也是相当可观的。 黛玉真的有根基、家私吗?有!且看我的分析。 黛玉尚未成年,她的根基、家私,就是父母留下来的遗产。 (一)贾敏丰厚的嫁妆 第七十四回写道:“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从王夫人的感叹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贾敏当小姐时,其“金尊玉贵”远远超过现在年轻一代的小姐迎春、探春、惜春。 不难断定,王夫人见过贾敏出嫁的场面。于是乎,我们可以用年轻一代小姐的出嫁准备金来说明问题。 第五十五回写道:“平儿道:‘可不是这话!将来还有三四位姑娘,还有两三个小爷,一位老太太,这几件大事未完呢。’ 风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不拘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老太太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不过零星杂项,便费也满破三五千两。如今再俭省些,陆续也就够了。只怕如今平空又生出一两件事来,可就了不得了。……’” 宝玉和黛玉的“一娶一嫁”,花多少银子,凤姐没说清楚。 无论如何,探春属于“剩下三四个”之列,荣国府必须“满破着”为她“花上一万银子”。 依照王夫人的说法,探春的富贵远远比不上她的姑妈贾敏,这种差别,仅仅是同一个家族不同时期的富贵的差别,而决不含有除此以外的任何因素。 贾敏的嫁妆到底花了几万两银子,是无从推测的。不过,贾敏的嫁妆超过了“一万两”,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退一万步说,贾敏的嫁妆等于探春的嫁妆准备金“一万两”,总不至于贾敏的嫁妆少于探春的嫁妆准备金。 因此,我以贾敏的嫁妆价值“一万两”作为讨论的基础。 贾敏去世后,其嫁妆归林如海所有。林如海去世后,贾敏的嫁妆归其女儿黛玉所有。 贾敏去世时,黛玉有六岁。那么,贾敏嫁给林如海,至少有七年。 贾敏去世后三年九个月,林如海去世。 经过了十年多,贾敏的嫁妆还值钱吗?还能作为巨额遗产让黛玉继承吗? 古代的大富大贵之家,其小姐的嫁妆五花八门、品类繁多,有随穿随用的各种物品,有金钱,有金银首饰,甚至有田产。 贾敏嫁给林如海,当然用不着带田产,但其他物品应该是应有尽有。 我想,除了那些易损耗的物品外,贾敏的大部分嫁妆都在,都值钱。 因为林如海有家产、有工资,所以贾敏带来的金钱都可以存起来。 金银首饰是可以变钱的。《红楼梦》里凤姐多次将金银首饰变钱。 我想,作这么一个推测——贾敏嫁妆的大部分,折合成八千两银子,让黛玉继承,应该是说得过去的。 (二)林家四代侯门的遗产 林如海是列侯之后,他的祖先四代(含“如海之父”一代)受朝廷封袭,他继承的遗产是相当可观的。这些遗产,与远房堂族是不相干的。林如海去世后,他的“几房姬妾”应继承部分遗产,但黛玉作为林如海的嫡妻之女,其继承的份额应是非常大的。 从《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周姨娘的状况可看出,妾的地位非常低。因此可推定,林如海的“几房姬妾”继承的遗产极有限。 (三)贾琏操办林如海的丧事 第十二回写道:“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第十四回写道:“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第十六回写道:“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 可见,当林如海重病时,贾琏就陪黛玉到扬州去了。后来,贾琏操办了林如海的丧事。又是贾琏陪黛玉回荣国府。 林家的巨额遗产(包括贾敏的嫁妆)到哪里去了呢?我想,应该是贾琏代表黛玉带回荣国府。 贾琏是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 第二回写道:“子兴道:‘……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 我想,“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之贾琏,必定把林家的巨额遗产(包括贾敏的嫁妆)之事办得非常妥贴。 凤姐不会无来由的说“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为什么从第十六回到第八十回,没有谁说林如海、贾敏留下了巨额遗产呢?(凤姐在第二十五回隐隐约约的点了一下“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我想,应是贾琏将这巨额遗产兑换成了银票,以便于携带。结果,人们没看到贾琏带回贵重的财产。(黛玉带回了书籍和纸笔) 为什么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母、王夫人、凤姐、贾琏,都没有将黛玉拥有巨额遗产的事情告诉黛玉本人呢? 我想,这应是贾母的意思——留待黛玉成家时再说。 七、“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 许多人误以为黛玉的生活能力极差,完全不能和宝钗相比。其实不然。 第二十八回写道:“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 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 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 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宝玉听了,只是纳闷。只见宝钗探春等也来了,和贾母说了一回话。 宝钗也进来问:‘林妹妹作什么呢?’因见林黛玉裁剪,因笑道:‘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 八、管理潇湘馆也是管理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潇湘馆的管理者。 林黛玉在潇湘馆里管理多少人呢? 换句话说,在潇湘馆里为黛玉服务的人数,也就是黛玉管理的人数。 我们来看看有多少人直接为黛玉服务。 第三回写道:“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 第二十三回写道:“两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 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 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在第三回,侍候黛玉的有:王嬷嬷、雪雁、紫鹃、四个教引嬷嬷,两个贴身丫鬟、六个小丫鬟。在第二十三回,侍候黛玉的人增添了: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多少人?没写。我想,最少有两个。 侍候黛玉的人,总计有二十三人! 可以说,黛玉管理的仆人有二十三人。 这二十三人的身份颇复杂: 1、奶娘:王嬷嬷。 2、大丫鬟:紫鹃。 2、特殊小丫鬟三个:雪雁,两个“贴身掌管钗钏盥沐”的小丫鬟。 3、一般小丫鬟十二个:“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四个丫头”,“专管收拾打扫”的两个小丫鬟。 4、教引嬷嬷;四个。 5、老嬷嬷:两个。 管理这五种身份的二十三人,难道不是管理吗? 九、黛玉管理潇湘馆卓有成效 黛玉对待紫鹃如同亲姐妹。试问,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前八十回里,潇湘馆的婆子们,大观园的婆子们(三等、四等仆妇)对黛玉非常好,这应是黛玉平易近人的结果。 第五十七回写道:“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这是婆子们发自内心的良好的祝愿。 原载:惠稿 原载: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