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蔡义江先生的评注 蔡义江先生著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其中有对“永忠诗”的说明与解释。(第473页)其文云: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姓曹)》 永忠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 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说明: 这三首绝句作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诗上有乾隆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瑶华道人(名弘旿,字醉迂)的手批说:“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从“闻之久矣”一语,可知《红楼梦》抄本流传远在一七六八年以前。所谓“非传世小说”,是这部小说只可以在少数知其所隐本事的亲友中私下传阅,不宜张扬开去的意思。所谓“碍语”,是指在政治上有“关碍”的话。瑶华不敢看它,是恐怕因而得祸。因为,在当时,不仅写“谤书”的作者要治重罪,看“谤书”的读者也要跟着获罪。 注释: ……(4)颦颦:即黛玉,见小说第三回。情痴:表面说的是宝黛深于儿女之情(如前所述,小说原稿中写宝黛的命运是与贾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完全是打掩护的话。三首诗明明感慨极深,而提到小说内容,却偏偏只说“儿女闺房语笑私”,此所以瑶华赞其“妙极”也。永忠的诗若不如此写,瑶华也就不敢称妙了。 二、马瑞芳女士的思考 《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二辑,载有马瑞芳女士的《一部早期的、内容单一的〈红楼梦〉——对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考察》。(第242页)其文云: ……其四,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甲戌本《石头记》已是脂砚斋再评本,明义甲戌年之后看到的《红楼梦》,内容何以会如此“薄弱”、即笔者称之谓“特殊的、原创性、早期的、内容单一却首尾齐全的小《红楼梦》?” 事情可能是这样:在曹雪芹十年批阅、五次增删之前,已存在明义所见的、内容单一的《红楼梦》和《风月宝鉴》,是曹雪芹青年时代创作的,《石头记》前二十三回及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情节,是十年批阅、五次增删加写内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明义借阅时已存在。但因为明义是御前侍奉的人,曹雪芹不肯将可能有“碍语”——比如涉及元春归省和贾府被抄,护官符的书给他,所以将早期记风月繁华、内容单一的《红楼梦》借给明义。 作为旁证可参看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诗前手批。手批作者是永忠堂叔、乾隆堂兄弟瑶华道人,批曰:“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已,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永忠的诗写于曹雪芹去世不久。瑶华道人怕从《红楼梦》中看到碍语。说明看小说怕有“碍语”而获罪,在乾隆时是世风。曹雪芹当然不会愚蠢到拿有“碍语”的书为自己和朋友招祸。因而,明义借到的《红楼梦》是专写“风月繁华”而没有“碍语”的。至于永忠看到的书为什么叫《红楼梦》而不叫《石头记》?对研究《红楼梦》成书也有重要意义。可惜永忠诗没留下小说内容于今本异同的线索。 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