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多加二十年(或多加十年),解味天地宽 ——论甲戌本应为甲午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主要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搅得我十几年心神不安。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依据这句非常明白的话,甲戌本无疑形成于甲戌年即乾隆十九年。
    然而,“甲戌本形成于乾隆十九年”使我们处处碰壁,引起了一系列根本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因此我认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典范句,问题就在“甲戌”二字上。
    如何破解“甲戌本形成于何年”这个谜团呢?
    首先,应将《石头记》“第五次增删”稿的形成时间确定一个范围。
    我的系列研究,例如“金西洋自行船”问题的研究、“玻璃窗”问题的研究、“人参价格”问题的研究、“文忠公之嬷”问题的研究,等等,都将《石头记》“第五次增删”稿的形成时间指向乾隆四十年左右。
    其次,我们要利用脂批来破解这个谜团。
    当然,脂批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谜团,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陷阱。
    沈阳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甲戌本的影印本。
    甲戌本第17页有脂批(眉批)云:“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余二人”就是“芹”和脂砚斋。这条脂批的作者就是脂砚斋,“甲午八月”他还在世,但落款有“泪笔”二字,正文有“九泉”二字,这表明“甲午八月”他重病在身,预感不久之后他将赴临“九泉”。
    在“今而后”脂批(眉批)的前面还有一条脂批(眉批)。该脂批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能解者”脂批与“今而后”脂批,应是脂砚斋于“甲午八月”同一天的同时写的前后批。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位“芹”,应是冒充曹雪芹的那位《石头记》作者——无名氏甲(江宁高士),而不是曹雪芹。
    因此,我从今天起,信奉“曹雪芹卒于乾隆甲申年(二十九年,1764年)春季”之说。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此“壬午”,原应为“壬辰”。或者是脂砚斋故意将事实的“壬辰”写成批语的“壬午”,或者是甲戌本的过录者故意将批语的“壬辰”改成“壬午”。
    “甲午八月”,就是乾隆三十九年八月。
    “壬辰除夕”,就是乾隆三十七年除夕。
    “壬午除夕”,是乾隆二十七年除夕。
    从“壬午除夕”到“壬辰除夕”,多加了十年。
    综上所述,《石头记》的主要作者“芹”(无名氏甲——江宁高士)卒于乾隆三十七年除夕。
    脂砚斋重病于乾隆三十九年八月。
    甲戌本形成于乾隆三十九年。
    《石头记》动笔于乾隆二十六年春季,其主要作者“芹”(无名氏甲——江宁高士)卒于乾隆三十七年除夕,时间跨度近十二年,可举其成数为“十年”。
    这与《石头记》第一回所云“披阅十载”是吻合的!
    这与甲戌本凡例之后的诗句“十年辛苦不寻常”是吻合的!
    我认为,甲戌本的凡例及紧接着凡例的八句诗是脂砚斋写的。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我认为,以上这一段是脂砚斋写的。
    


    

以上这一段的前一句是“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以上这一段的后一句是“按那石上书云:”
    

“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与“按那石上书云:”接榫得非常自然。
    

我认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按那石上书云:”是“芹”(无名氏甲——江宁高士)写的。
    从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到乾隆三十九年八月,脂砚斋紧张的整理、抄阅“芹”的“第五次增删”稿,然后“重评”,终因重病而停笔。
    多加十年,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眉批云:“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非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
    将“己卯冬夜”多加十年,就是“己丑冬夜”,也就是乾隆三十四年冬夜。
    无独有偶,己卯本上有“己卯冬月”四字。
    己卯本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的目录上有“己卯冬月定本”。
    我想,将“己卯冬月定本”多加十年,就是“己丑冬月定本”。
    这就是说,现存己卯本的原本,定稿于乾隆三十四年冬月(己丑冬月)。
    或者是脂砚斋故意将事实的“己丑冬月”写成批语的“己卯冬月”,或者是己卯本的过录者故意将批语的“己丑冬月”改成“己卯冬月”。
    己卯本的三处目录,即第十一回至二十回的目录、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的目录、第六十一回至七十回的目录,皆写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脂砚斋凡四阅评过”,时在己丑冬月,即乾隆三十四年冬月。
    “芹”(无名氏甲——江宁高士)自乾隆二十六年春季动笔写《石头记》,至乾隆三十四年冬月,共有九个年头。
    既然脂砚斋在第九年“凡四阅评过”,那么,脂砚斋对《石头记》基本上是平均每两年阅评一次。
    我在《大起大落的“增删五次”》(2009年5月22日在中国文学网发表)里写道:“乾隆三十三年四月之后,因为明瑞的夫人的不幸去世,作者满怀激愤心情,开始第五次增删。”
    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应略加修改,就是将“第五次增删”改成“第四次增删”,以求与脂砚斋“己丑冬月”“凡四阅评过”相吻合。
    因此,我今修正为:《石头记》“第四次增删”的时间是——从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到乾隆三十四年冬月。
    这样,《石头记》“第五次增删”的时间就非常明晰——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到乾隆三十七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由于在前四次增删中,《石头记》前八十回的内容已经基本定型,那么,“第五次增删”的内容应主要是《石头记》后半部的内容。
    


    

我在2009年2月3日的中国文学网上发表了《对〈红楼梦〉的“原稿回数”与集合段落的讨论》。我在该文中写道:
    

“李纨的【晚韶华】曲有‘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这三句说的都是贾兰当了将军。第四句‘昏惨惨黄泉路近’说贾兰牺牲了。第五、六句‘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说李纨老年因丧子而凄凉。
    贾兰在第七十八回只有十三岁,当然到第八十回也是只有十三岁。
    贾兰仅是国公府的末代孙。在他踏上仕途之前,贾府已被籍没。因此,他只有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当上将军。这样一来,即使非常顺利,至少得历练到三十岁左右,才能当上将军。
    从十三岁到三十岁,计有十七年。”
    我在该文还写道: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白首——老年人。
    双星——牛郎星、织女星。
    麒麟。宝玉有大金麒麟,湘云有小金麒麟。
    在第三十一回里,宝玉的大金麒麟被湘云捡到了。
    许多红学家对‘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感到困惑,因而作出了种种推测。
    我认为非常简单明了,就是宝玉和湘云到了老年要成为夫妻。
    老年怎么算?欧阳修、苏轼四十岁皆自称为老年。
    到第八十回,湘云有十六岁。如果要写到湘云四十岁,后半部至少要写二十四年!
    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序本、彼藏本,这五种抄本的第三十一回的回目的下半,皆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程甲本的第三十一回的回目的下半,也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可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确是前八十回的作者的重要构思。”
    总之,《石头记》后半部或至少要写十七年,或至少要写二十四年。
    现在我认为:《石头记》后半部有八十回。全部《石头记》有一百六十回。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未成”主要是说“芹”(无名氏甲——江宁高士)没来得及对《石头记》后半部(后八十回)定稿,同时次要还包括没来得及对《石头记》前半部(前八十回)的少数空白进行补充。(这“少数空白”含有灯谜、中秋诗等)
    多加十年,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在己卯本上,有许多批语是畸笏叟的,署年为“丁亥”。
    乾隆朝的丁亥年是乾隆三十二年。
    我想,将“丁亥年”加十年就是“丁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
    我认为:畸笏叟在丁酉年(乾隆四十二年)写了许多批语。
    下面,我冒昧评说畸笏叟的一条批语。
    之所以自称为“冒昧”,是因为这条批语来自靖藏本。
    我内心深处是不想卷入靖藏本之是非漩涡中。
    2007年我在北京进修,承蒙杜春耕先生赠送《靖本资料》给我。在此,我对杜春耕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几次看阅《靖本资料》,感到越看越糊涂,至今还是一头雾水。
    2008年我与石昕生先生通讯几次。我思考一番之后,还是一头雾水。
    靖藏本第二十二回有一眉批云:“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靖本资料》第430页载有石昕生先生撰写的《〈俞平伯致毛国瑶信函〉观感——兼评魏绍昌先生序》。
    石昕生先生在该文第二节写道:
    “64年5月1日俞函云:您前所云杏斋,当是松斋,我认为不错(见《红楼》98年4期P5)是的,杏斋即松斋,毛氏在庚辰本二十二回丁亥夏脂批中加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的伪作,松斋於乾隆癸巳(三十八年)还活着(四松堂集‘潞河游记’说:‘游者凯亭傅雯、墨翁、松斋、子明、贻谋暨余也’。(《四松堂集》是编年排列的。其前一首‘雀林游记’为壬辰(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后一首是以‘西山游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丁亥是乾隆三十二年,怎么死掉的松斋六年之后还能有‘潞河之游’呢?可见毛国瑶作伪‘功夫’还不深以致处处露出‘马脚’来。”
    我今将靖藏本第二十二回的这条眉批的“丁亥夏”加上十年,就是“丁酉夏”,即乾隆四十二年夏季。
    这样,松斋于乾隆癸巳(三十八年)还活着,但在“丁酉夏”(乾隆四十二年夏季)之前却去世了。
    这样,靖藏本第二十二回眉批云“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就能成立。
    不过,由“芹溪”又会引出另一个矛盾。本文就不打算展开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