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观园与花塘》第十章——对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考证与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第一节、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另有源头”
    高金国所写“只是年代难以辨别了。花塘村的人们不去考究那么细,只把这数不清的传说一个个碾碎,磨细,供给子孙或外人细细地品味。”正真实的反映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胡万川先生说民间文学有四个特征:“……其中的一点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第二个特征就是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不一样,通常找不出谁是作品的始作者,它就在群众人流传。可以说,群众就是作者。第三个特征是流传变异性。民众的口口相传,因着时间、空间的变异,会使作品有些改变。……第四个特征是传统性。也就是民间文学的表述流传常依循着传统的形式,如十二更鼓的歌,山歌的调,或民间故事的三兄弟、三姊妹等组合等等,常展现一种自己独特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性有时候更因与各种宗教或其它仪式的结合,而显出其特性,各种仪式歌、谣的唱诵正是如此。”
    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四个特征相比较,除了第四个特征“传统性”外,符合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等三个特征,是典型的原汁原汤的民间文学。
    从高国藩教授和高金国记载的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看,当他们采风时,这些民间传说的主要讲述者不是曹宏德,而是章状运老人、高维援老人等非曹姓的老人,这就更表明了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因为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与曹宏德家在花塘的兴旺史、衰败史,是不相干的,所以这些民间传说是另有源头的!
    第二节、将 1393年作为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上限。
    显而易见,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产生年代,远远早于曹宏德家在花塘的发家的年代。
    高金国写到“只是年代难以辨别了。”其实这个年代大致上是可以辨别的。这就是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既不是1853年 3月 至 1864年7月 的产物,也不是 1864年7月以后 的产物,而是 1853年3月以前 的产物!
    1853年3月只是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下限,其上限是何时呢?在高金国的《大观园遗址纪行》里,记载了“有一个‘竹龙的传说’神话般地演绎了这段历史。曹光智在朝廷做‘天官’,每天骑一条竹子化成的龙上朝……”这也是我们分析的一个切入点。既然是到南京上朝,那么,是哪一个朝廷呢?南京号称八朝故都,早先的六朝中最晚的是陈朝,陈朝灭亡的时间是 589年,距 1853年有 1264年,不可能是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上限。南唐灭亡的时间是 975年,距 1853年有 1078年,不可能是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上限。明朝建于 1368年,距 1853年有 485年,可以作为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上限。
    “曹光智在朝廷做‘天官’,每天骑一条竹子化成的龙上朝……”明朝够资格上朝的官员,必须在四品以上。明太祖多次杀功臣。从现有的史料看,当年被杀的功臣里,没有“ 曹光智”之名。但是,有三个姓曹的功臣之家被杀:
    《明史第一百五卷 - 表六 - 功臣世表一》载:“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六月甲辰殁于阵。……子:泰。……(洪武)二十六年坐蓝党死,爵除。”
    《明史第一百五卷 - 表六 - 功臣世表一》载:“怀远侯,曹兴。……(洪武)二十六年坐蓝党死,爵除。”
    《明史第一百五卷 - 表六 - 功臣世表一》载:“景川侯,曹震。……(洪武)二十六年坐蓝党死,爵除。”
    洪武二十六年,就是 1393年。
    曹光智与这三个曹家是否有关系?待考。
    但无论如何,将 1393年作为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的产生时间的上限,是可以的。
    第三节、曹光智可能是洪武年间曹姓功臣之家属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写道:“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2月,杀蓝玉,诛其党万五千余人。”朱元璋实行的是“株连九族”的政策,在“万五千余人”中,许多是“蓝玉党”的家属。
    在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里,曹家庄园非常气派,又有“皇上大怒,下令将其满门抄斩”之说,极易让人们连想到“蓝玉党”的家属。
    曹光智可能是洪武年间曹姓功臣之家属。
    是曹良臣家的?曹兴家的?是曹震家的?
    据《大明律·刑律·盗贼》规定:“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家为奴。”
    在朝廷的追捕之下,这三个曹家,“年十六以上”的男子,是否有漏网之鱼?亦未可知。
    在朝廷的惩罚之下,这三个曹家,“年十五以上”的男子,在为奴之后,是否传宗接代?亦未可知。
    第四节、曹光智可能是明代某一朝应天府的观天象的官员
    “曹光智在朝廷做‘天官’”。这“天官”是什么官呢?
    高金国的采风文章《大观园遗址纪行》里有一段记载——“还有一个‘黑狗的故事’,是说曹家宅顶上有一瓦制的黑狗,可镇驱邪气,曹宅靠此方保平安。不想曹光志得罪了一位道士,道士遂施法将黑狗击碎,曹宅上空顿时祥云尽失,乌云笼罩。此景被朝廷派到紫金山观天象的官员发现,认为此乃谋反之象,上奏天子,曹家遂遭大劫。”
    “紫金山观天象的官员”将曹光智的情况“上奏天子”。观天象的部门是钦天监。
    1403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南京成了陪都,保留了一套没有决策权的朝廷机构。但南京可能没有保留钦天监。
    我国现代的紫金山天文台建于哪一年呢?《玄武名胜史话》(南京市玄武区政协编。南京出版社 1999年版。)写道:“1934年 9月 1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历时五年终于在紫金山第三峰建成。”
    明朝在紫金山是否建立了天文台呢?
    首先看何时设立了天文机构。《明史第三十一卷 - 志七 - 历一》记载:“洪武元年改院(太史院)为司天监……五年改监为钦天……永乐迁都顺天。”
    史料没有记载明朝在紫金山是否建立了天文台,不过,紫金山紧挨着明朝的宫殿,而且观天象以在山上为宜,因此,明朝极有可能在紫金山上建立了天文台。
    “永乐迁都顺天”后,南京是否还有“观天象的官员”呢?
    《明史第三十四卷·志十·历四·大统历法二(立成)》记载:“夏二至后晨昏分立,成此《通轨》所载南京应天府晷刻也。”
    可见,应天府有专门的负责日晷事宜的“观天象的官员”。
    应天府“负责日晷事宜”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明史第四十卷·志十六·地理一》记载:“应天府(元集庆路,属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三月曰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师。永乐元年仍曰南京。”
    可见, 应天府“负责日晷事宜”的开始时间,至少在永乐元年以后。
    应天府“负责日晷事宜”的“观天象的官员”的级别如何?
    首先看朝廷的钦天监的官员的级别如何。
    《明史第七十四卷·志五十·职官三》记载:“钦天监。监正一人(正五品)。监副二人(正六品)……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后革五人)。”(此级别为洪武十四年定)
    再看应天府的知府的级别如何。
    《中国政制史》(杨鸿年、欧阳鑫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 378页写道:“明代 160个府,除顺天、应天二府,为两京所在,体制特优,府长官为正三品,可视为特等府外,……”
    假设应天府有一个类似于钦天监的机构,该机构的第一把手的级别,理应低于朝廷钦天监监正的级别,即至高只能是从五品。
    如果“曹光智是明代某一朝应天府的观天象的官员”,我们再揣摩花塘村的有关民间传说,曹光智不会是该“观天象的机构”的第一把手。即使曹光智是该“观天象的机构”的第二把手,他至高只能是从六品。
    如果应天府观天象的主要基地是紫金山,不在城内,那么,有可能让曹光智在远郊居住。
    如果应天府观天象的主要基地不是紫金山,而在城内,那么,曹光智平时在城内居住,沐休时回远郊的家中(观东村或曹上村)居住。所谓“迟到”,即沐休结束后上班迟到。
    花塘村的几个有关民间传说,都说到曹光智因迟到而遭难,我想,可能是曹光智遭难的那一天,恰恰是他上班迟到了,迟到是表面原因,遭难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总之,可作以下推断:曹光智因“观天象的机构”的上司、同僚打小报告而遭难。
    施德荣同志在电话里说:“老百姓说,天官的意思就是大官。”
    2005年8月12日,我在电视里看到,锡剧《双珠记》里,吏部尚书是天官。
    第五节、曹光智家与曹俊家不是同一支曹姓
    无论如何,曹光智是明代之人。
    虽然曹光智家只有民间传说而没有家谱,但作为对照的一方——曹俊家,却是家谱比较清楚的。
    曹俊,是曹雪芹的明代初年的先祖。
    本书的第十三章第三节,将表述“曹氏明初入辽的时间与地点”,即曹俊入辽的时间是在洪武四年(1371)七月间。入辽的地点,是辽东半岛的金州。
    曹俊家的家谱里没有曹光志。所以,曹光智家与曹俊家不是同一支曹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