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薛宝琴十怀古诗内涵新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增宝 参加讨论
 

 
    

这些年来,对十怀古诗的研究有个共同的特点,只关心它们的谜底如何,从不注重其整体意义。于是,猜谜者只关心谜底的正确与否,合理不合理,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涵,一律不去审查。于是,内涵依旧是隐含在作品中,没有被揭示出来,结果,谜底成了新的未解之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找到曹雪芹的真正创作用意,现结合文本和史料,力求从整体意义上,在作出合理解释的同时,一并把我个人的谜底解释向专家们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赤壁之战,作为谈论的重点,人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战争的结果。实际上,曹操和诸葛亮的用兵谋略,才是文本的核心所在。第二首涉及到战争的策略,由项羽之败,想到的是张良的声望和马援的战绩。周颙虽说和张良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他带兵西击羌族,南征交趾,北征匈奴的英勇善战,同样有“铜铸金镛振纪纲”的意义和“声传海外播戎羌”的声望。他们不光被国内人们谈论研究,名声也传播到了国外的少数民族那里。这里一个“播”子道出了其中的内涵和真谛。他们的战术,古代人在学习,就是生活在清朝的人也在研究应用。年羹尧因此战功赫赫,谋略超人,岳钟琪为之英勇善战,用兵神武。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指挥才能,震慑了准噶尔国的噶尔丹策零和罗卜藏丹策凌。只是因为他们在雍正时期,因功绩卓著,目中无人,傲慢无礼或者被人嫉妒,流言蜚语受到重创,纷纷被雍正拿下马,失去往日的威严。噶尔丹等看准时机,趁机叛乱,势焰嚣张。加上国库空虚,补给不足,不得不和准噶尔国议和。从而出现了,宛如张生、崔莺莺之间私通(苟合)的局面。
    

这就是十怀古诗给我们的整体印象。
    

 我把其中的战争限定在雍正时期对准噶尔战争,是从作品中的诸多暗示得出的结论。因为在雍正时期,再也没有比这更符合作品的内涵了。这一点,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细细阅读第四十九回至五十二回就会明白。详细论证,就不去涉及了。
    

一、《赤壁怀古 》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怀古为十首诗的概括性文字。从其开始,首先可以串联成与清朝雍正年间吻合的形势。翻开历史,追踪曹操的战败史会发见,其最大的失误在于错误地点,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犯了战争中不懂地理环境、了解民情风俗的战争错误。正如诸葛亮分析的那样,北民不习水战,用陆军经验拿来对付水战兵,只能失败。于是才出现了“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的惨烈场面。然而,这首诗却是从正面暗示清朝唯一一次对准噶尔战争的胜利,是针对赛音诺颜部的策棱取得的胜利来说的,和失败无关。史料如下:
    

  十年六月,噶尔丹策零遣小策零敦多卜将三万人自奇兰至额尔德毕喇色钦,策棱偕将军塔尔岱青御於本博图山。未至,准噶尔掠克尔森齐老,分兵袭塔密尔,掠策棱二子及牲畜以去。策棱不及援,侍郎绰尔铎以转饷至,语策棱曰:“王速率兵遏敌归路,当大破敌。”策棱还军驰击,距敌二日程。初,招丹津多尔济赴援,不至。准噶尔兵趋额尔德尼昭,八月,策棱率兵追敌,十馀战,敌屡败。小策零敦多卜据杭爱山麓,逼鄂尔坤河而阵;策棱令满洲兵阵河南,而率万人伏山侧,蒙古诸军阵河北,遂战。敌见满洲兵背水阵,兵甚弱,意轻之,越险进。满洲兵卻走,准噶尔兵逐之,策棱伏起自山下,如风雨至,斩万馀级,谷中尸为满,获牲畜、器械无算。小策零敦多卜以馀众渡河,蒙古兵待其半渡击之,多入水死,河流尽赤。
    

另外一条史料描述得更加形象:
    

(向导)蒙古兵三万,绕间道出山背,如风如雨,天明即至,如从天而下。敌梦中起,人不及弓,马不及甲,追杀两日夜,敌大败而西。援师不至,沿途转战十余次,追至杭爱山之额尔德尼昭,即古燕山之南麓。其地右阻山,左迫水,道狭不能容大军,又横互以大喇嘛寺,兵无走路。策棱遂靡兵薄险,进蹴之。呼声振大漠,敌三万人,击斩其半,挤坠溺死者又半,河水为赤。
    

可以看出,策棱指挥的这次战争足以和赤壁之战相媲美,值得后人们
    

所颂扬。
    

  谜底为灯笼
    

二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甘肃凉州是清兵和准噶尔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历史上马援北征匈奴也发生在这里。诗中所说的马援的战绩影响,也点示这一点。说“以吹笛之事论功劳,马援本已很大”,是不用再提,就是张良用吹箫瓦解项羽士气,也是往事,也没必要引以为豪,眼前就有很好的战例,而且还超过了历史上的人物:噶尔丹不就用胡笳之声,“乘高突冲”打败了清军吗?而且正是因为这次战争,整个战局为之一变,本是主动地进攻,变成现在防御。这就是《交趾怀古 》的内涵所在。
    

初,傅尔丹岳钟琪应召入京,诏以提督纪成斌副将巴赛护理印务。然噶尔丹策零遣使请和也,原非诚意,固不待朝命,窥北路备驰,发兵进击,夺回驼马牲畜无算。诏降纪成斌为副将,命傅尔丹、岳钟琪速驰赴军营。至是傅尔丹进军驻科布多城,策零遣其将大策零小策零将精骑三万,屯科布多西之博克托岭,而先纵间谍佯为清军所获,诡言策零连年与可萨克交战,驼马羸弱,今其前队千余人,屯博客托,可袭而破也。傅尔丹信之。即以本埠兵及蒙古索伦兵万余往袭。副都统定寿永图海寿等交谏不听,行至和通泊尔,敌以少兵诱我,而伏精兵二万谷中。俄而胡笳远作,毯裘四合,乘高突冲,遂围我前锋四千人于和通泊尔,万矢雨集,众寡不敌。傅尔丹以后援军往援,敌已破千军,直犯大营。傅尔丹命索伦蒙古兵先御之,而科尔沁蒙古兵树红纛,先麾而遁。土默特蒙古树白纛,奋麾敌垒。索伦兵但知蒙古兵败,误呼曰:白纛兵陷敌队矣。诸军遂大溃。终夜甲仗声不绝。惟满兵四千卫辎重,且战且退,渡哈尔纳河,副将军巴赛查弼纳以下皆战死。傅尔丹仅以身免,得还科布多者二千人而已。敌获我士卒,皆穿胫,盛以皮囊,缚马后,唱胡歌而返。(《清鉴纲目》卷六p355。中国书店1985年第一版)
    

谜底,皮绳。
    

 三、《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惨败的战争让雍正很是震惊。按理说重重处分傅尔丹才是,可他没这么去做,只是“诏降傅尔丹为振武将军,以顺承郡王锡保代之,仍驻兵科布多,斩先遁之参赞陈泰,移傅尔丹营于察罕廋尔,以防准部之进攻喀尔喀,别命大学士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率师屯归化城为后援。于是攻守之势一变。”《清鉴纲目》卷六p355。中国书店1985年第一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据清史专家的分析,雍正从一开始就没把汉人当做主要利用对象,一直在利用以满制汉的偏见,限制所有的汉人将帅。总觉得汉人靠不住,甚至自从岳钟琪被人谗言的那一刻起就在提防,怕一旦指挥权落入汉人手中,有推翻满洲政权潜在威胁。
    

正是在这一畸形的用人政策下,我怀疑《钟山怀古》诗隐隐约约看到曹家有人参与了准噶尔战争。“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就是暗示处。结合作品通灵宝玉一心要到世间享受荣华富贵故事,应该说,在雍正九年八月战争失败之后,雍正怕噶尔丹策零趁机把战争向内地推进,紧急召集人马奔赴战场。由于“通灵宝玉”暗示的是皇帝的诏书,所以,可能雍正对在押的经济犯释放,让他们赶赴战场,将功赎罪。曹頫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获释的。
    

曹頫为经济犯,其家庭就是罪犯家属。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的轻视。在这种情形下,想通过获得功劳来赎罪,势必会引来别人的嘲弄,甚至还当做笑柄被人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总之,“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是当时的客观写照。
    

谜底,宝玉。《穆天子传》卷一:“帝曰:穆满,示汝舂山之宝。”舂山,钟山。
    

四、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雍正用人的策略是很明显的,用完之后,就处理掉。年羹尧劳苦功高,不光在西北战场留下汗马功劳,就是在维护雍正登基、打击其政敌方面也出力甚勤,最后还是以威胁皇权罪遭杀身。隆科多出力也不小,关键时刻,成全了雍正的皇帝梦,但不久也是被圈禁起来,幽死在禁所。再一个要算岳钟琪了。为打击准噶尔的进攻,不遗余力、出生入死。可他也没有逃脱厄运,在不信任的背景下,差一点也送了命,直到乾隆二年才“释获”。曹家无军功可谈,有的仅仅靠祖辈关系坐到江宁织造,曹頫还因为一百多两银子还不上,直到雍正七年还在押。现在战场上用人之时,带罪想立功,明摆着是来送死。
    

为此,我怀疑《淮阴怀古》就是曹雪芹对曹頫的劝告,或者是极力表明自家的心迹。不但不对雍正的行为不抱怨,还在拿康熙和曹家的关系加以掩饰,拿自己的包衣被皇家豢养为借口,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就是我对“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的理解。
    

诗的谜底为“剑”,和我们分析的借刀杀人暗合。
    

五、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战争并没有像雍正想象的那样,只要倾巢相加,准噶尔会害怕自己跑回家去,相反,依旧是攻势不减。为此,清兵付出了沉重代价。原因是,多年的战争用度,把国家财政拖垮了。然而,这不是曹雪芹借《广陵怀古》所批判的对象所在,而是直接把战争出现的后果和雍正为满足个人私欲,营建圆明园联系在了一起。
    

圆明园属于雍正的私人官邸,康熙所赐。但他一上台,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初年就开始扩建,“三年诏以是圆为春、夏、秋临御所政之所。”直到战争的九年还在建设,由原来的六百亩,扩展到三千亩,靡费了大量钱财,占用了财政支出的一大部分。这无疑是战争用度吃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这种情形,国人们不会不街谈巷议、议论纷纷,拿他来和隋炀帝作比,发出“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的感叹。诗人笔下“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的抨击与讥贬,也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为此,有的人把谜底用“箫”作注,很在情理之中。因为“箫”可谐音“笑”,有讥讽意。
    

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对此尴尬的局面,包括曹頫在内的那些参战将士们的家属,会怎么想呢?答案只能是,在如此萧瑟的时刻,面对枯涸的财政愁容满面,哀叹回家无望,承受“桃枝桃叶总分离”带来的痛苦,忍耐亲人分离不能团聚的凄惨苦楚,把亲人的画像挂在墙壁上或者拿在手里以作纪念,解相思之苦,求得心神相会。
    

在这一情境下,把“团扇”作谜底,就要比“镜子”好得多,也更能反映人们离别的心情。团扇,在古代上面是绘有人物肖像的,是情人相思的寄托与见证。
    

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在情人、家人不能相见团圆的情境下,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国人们一定围绕着如何摆脱出现的战争僵局,大谈议亲、怀柔政策,宣泄对雍正的不满。这是人们很自然的心理反应和现象。
    

王昭君作为和亲者,换来的汉朝六十年的边疆安定;康熙把自己的女儿们去和亲,换来的是三、四十年年的边境安宁。而雍正却是在穷凶黩武,拿天朝的威力震慑准住准噶尔的做法走不通,死路一条。为此,甚至会怀疑雍正何以不继承怀柔政策的用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两句,目前的解释大都拿历史典故作释,这固然没有错,可是,如果细细推敲一下,就发现,原来的诗意已经被作者改造成了借喻,在拿王昭君的故事,传递对准噶尔之战看法,是用人不当造成。这才是王昭君的灵魂为之发愁,感到孤独困苦的原本所在。
    

黑水,即黑河,在呼和浩特市,清代为归化城。这里正是雍正九年八月对准噶尔作战失败的地方,也正是由于傅尔丹的无能,胆小怕事,听信间谍的话,中了敌人的圈套,葬送大量官兵的所在地。明白这一点,自然也就彻底意识到,“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抨击的就是雍正的偏见,以满制汉的狭隘心理所在。虽然作者没有明说,用符合语境的典故只谈论汉家,可是,要把“汉家制度”换成“满家制度”,“万古羞”的“樗栎”们,指的就是傅尔丹等人。
    

面对这种用人的制度带来的后果,其谜底就不用再费心思,围绕着是“枇杷”还是“墨斗”争论不休了,答案就是“皮囊”。
    

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能与故事相印证的,只有年羹尧以及年妃。对青海准噶尔之战,年羹尧自从康熙五十九年授予定西将军到雍正二年正月取得决定性胜利,又提出防边事宜八条,善后事宜十三条,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此,也受到雍正超出常人的重用和信任。然而,就在他叙功进爵的同时,助长了他的野心,傲慢自大,目中无人,插手朝政,与隆科多形成年半朝、佟半朝,致使出现分割权利的局面。为消除来自身边的威胁,雍正不得不在三年开始对两人下手,收回封爵,分别铲除掉。
    

  可是,在曹雪芹看来,杀年羹尧太可惜了。如果继续让他带兵打仗,或者带罪出征,说不定对准噶尔的战争,会出现另外的结局,不会像傅尔丹那样听信间谍,盲目出战,全军遭受灭顶之灾了。
    

面对这种情形,再来看诗题隐喻,也许答案会更简便,因为年羹尧有个最大的爱好,就喜欢香袋,雍正赐他是香袋,向别人索要的也是香袋,而且身上一直挂着,不舍得拿掉,自然,谜底就是“香袋”了。 
    

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与《梅花观怀古》都不能用故事的内涵直观地理解,只能取其意。据宝钗讲:“前八首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考。”正是点睛之笔,如果一味地“胶柱鼓瑟,矫揉造作”只能走向死胡同。
    

以上的分析已经证明,对准噶尔战争,到雍正十年再也无法打下去了。国库空虚,已没有能力承担庞大的财政支出。这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史家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除此之外,我认为将才的严重短缺,也是不得不停止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年羹尧已是命丧黄泉,岳钟琪也由于鄂尔泰的争宠,把他排挤出军队之外,变为阶下囚。剩下的那些被雍正重用的马尔赛、傅尔丹、查郎阿等人,不是胆小怕事,就是有勇无谋,只会虚张声势,替雍正当打手,牵制汉人的才能发挥。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唯一能换回面子的出路,就是像张生、崔莺莺那样走苟合之路,从而给国人们留下扼腕痛惜的伤感,把那些英勇善战的将士们化作怀念。
    

此诗谜底目前有四个,骰子、红天灯、帐钩、鞋拔。据我的看法都不是,铜锤才对。锤有木柄,且染为红色。相对锤而言,手柄要轻许多。安装起来,正暗合“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意思。“夫人”重量级人物,故指锤体。吊起手柄,锤也跟着,于是, “已经勾引彼同行”就得到解释。
    

为进一步说明来源,必须把张生崔莺莺“月下相会”加以详解。月下相会,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就是“月中期”。而他的谐音就是岳钟琪。
    

对这首诗怎么来理解,李纨有段评论,可以作为线索。李纨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关羽和岳钟琪有个共同的特点:红脸长髯。《清史稿.岳钟琪传》
    

说道:“世传锺琪长身赪面,隆准而骈胁。临阵挟二铜鎚,重百馀斤,指麾严肃不可犯。军西陲久,番部皆詟其名。其受莎罗奔降也,傅恆升幄坐,锺琪戎服佩刀侍。莎罗奔出语人曰:‘我曹仰岳公如天人,乃傅公俨然踞其上,天朝大人诚不可测也!’”
    

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先来考察杜丽娘的死因。由自绘画像上题诗:“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不难看出,她虽然有反抗精神,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却没有能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已的情形下,只能用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形式,梦想着将来得以实现。这纯是无奈之举。曹雪芹就直接撷取了这一点。接下来的一句(颌、尾句)同样突出了这一暗示词。梦想的团圆“春香”生活,尽管就在眼前,可是又一年的离别情景又出现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这里应该涉及到和议的事情。
    

从雍正十二年看这议和并不顺利。傅鼐在同内阁大学士阿克敦前往准噶尔和谈期间,边界划界总起波澜。蒙古喀尔喀策棱极力主张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噶尔丹策零力主从杭爱山为界,阿尔泰山为牧地。和谈陷入僵局。
    

傅鼐这个人的经历很有意思,几次都和“无奈”有关。这和杜丽娘的“无奈”暗合。
    

1、雍正九年归化城失败,致使雍正进一步看清了傅鼐的能力:“尤知兵仪”,不得不把他从流放地黑龙江召回,到马尔赛军前效力,特授“参赞大臣”。对雍正来说,起用傅鼐真有点无奈。
    

2、“十年,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入寇,额驸策凌御之额尔德尼昭,噶尔丹策零大败,自推河窜走。时马尔赛驻拜里城,有兵万三千。策凌檄速发兵断噶尔丹策零归路,马尔赛不能用。傅鼐进曰:“贼败亡之馀,可唾手取也!请发轻骑数千,俾率以战,事成,功归大将军;事败,原独受其罪。”马尔赛默然,再三言不应,至长跪以请,终不许。傅鼐愤甚,将所部出城逐敌。噶尔丹策零已遁走,得辎重、牛羊万计。事闻,上诛马尔赛,赉傅鼐花翎。”
    

这次用兵又是无奈之举。噶尔丹策零虽跑掉,却让我们已经看到了傅鼐的智勇,是一般人不能比的。雍正终于下决心,斩马尔赛及阻挠出击的都统李杕,削去了傅尔丹官爵。锡保调度失宜,罢其靖边大将军,由福彭代之。
    

3、雍正十一年停战议和,可那些主战派人物却和议和派争执不下。这时雍正又一次想到了傅鼐,征求他的看法。傅鼐叩头说:“此社稷之福也。”雍正的无奈又一次出现了,傅鼐的作用也再一次得到公认。
    

主张停战议和在傅鼐是审时度势,不是懦弱无能,或者厌烦战争。为此,在于准噶尔谈判时不但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甚至于,早就意置之度外。噶尔丹策零的软硬兼施,没有吓到他,反而是噶尔丹策零不得不屈服,坐到谈判桌上,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和谈才能,为乾隆四年达成议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内涵就在这里。傅鼐世居长白山,于是“柳边”也就有了着落。“梅边”这里暗示准噶尔,因和谈成功就意味着准噶尔失败。
    

谜底我认为是“纨扇”,其谐音有“完善”义,暗合和谈结果。
    

 
    

 
    

 
    

 
    原载:投稿
    


    
    原载: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