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而没有跨越国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南方夜雨 参加讨论

    继《金瓶梅》之后,《红楼梦》是文人有意为之的第二部精品长篇小说。《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代表之作。然而《红楼梦》并没有反映人类的、世界性的重大普遍问题,没有超越民族性、种族和国界性。红楼梦只是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而没有跨越世界性。
    每一部精品的长篇小说,都是在作者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加想象(虚构)而为之的。《红楼梦》确实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在小说题材上,该书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衷和没落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珍稀文本;在结构上,其网络式的结构放慢小说的叙述速度扩大了题材的广度和增加了信息的张力,彰显了作者非凡的张罗小说题材的天赋才能;在艺术审美上,创造了大观园内外不同性格无数美女的意境世界;在继承前人文化上,其贡献是前无古人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一,在这部小说中,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通过小说的形式细腻地刻画在纸上,道家思想在小说开头和结局处理得天衣无缝,宝玉的出场和最后归隐就是明显的佐证,儒家等级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二,小说的创作技巧游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中,足见作者天赋的创作才能;其三,语言上可谓是文采华艳,尽得历朝小说、诗、词、曲等文体之精髓,彰显了作者深不可言传的古典文学功底。
    然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尽管在社会意义上典型性地记录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艺术上融历朝精华于一炉。但是作品反映的主题只是本国的,没有反映人类普遍的重大问题,其小说人物形象只是本国的,没有代表国际性的,而鲁迅小说中的阿Q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典型,而且是超越本国反映人类某一领域人群普遍的影子,如果说《红楼梦》是艺术的摸仿典型再现现实生活,而《阿Q正传》则是从灵魂上挖掘了人类普遍的重大精神问题。当然,可以理解,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作者创作的心理动机不同,《红楼梦》和《阿Q正传》立意各有千秋。
    《红楼梦》在艺术上登上中国古典文坛的山顶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思想上和巴尔扎克的社会批判小说巨著还是一定的差距,在阅读整部小说后,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带着相当矛盾心理的,既有留恋盛世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没世悲悯情怀。另一方面,从作者的创作心理看,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写一个制度由盛到没落的过程,不如说是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述说自已人生穷困僚倒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
    西方小说其作品中往往探索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普遍问题。西方小说家往往是独立思考的异类,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大师的系列哲理小说,十九世纪俄国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世纪英国的劳伦斯等作品明显关注这方面。他们的小说就是自己探索人类灵魂与出路的结晶,带有哲学反思的味道。1949年,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授给我个人的,而是授给我的创作——我既不为虚名,也不为厚利,而是以人类精神为素材,为了创作出未曾有过的事物,经历了心灵的煎熬和劳苦的创作。”如果对照按福克纳的话来谈创作,《红楼梦》基本做到了像福克纳所说的,但缺少一点的是红楼梦没有“以人类精神为素材”,这正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部作品的题材是探索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普遍问题和挖掘人类灵魂与出路?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部作品带有人性的关怀、沉重历史的反思、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国大多数作家视野只停留在描摸现实的平面上,中国作家绝大多创作缺少反映人类社会普遍共同问题的世界性视野,尽管有少数精品品具有历史的穿透力,然而他们缺少世界文学的新视野,创作的作品很难产生穿透世界性的反映人类面临重大问题的全球化意义之作,这是制约中国文学向世界诺贝尔冲刺的瓶颈和症结所在。
    相关博文:1、《红楼梦》 花丛中蝶飞蜜舞新解
    2、《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作者:林伶、朱志军
    新闻来源: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3527
    原载:《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总第185期
    ……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专家谈红学及传统文化
    《红学通史》作者陈维昭:警惕红学泡沫
    我曾说过,《红楼梦》可以普及,红学却不能普及。因为一旦学术研究“大众化”、“民间化”,势必以学术规范的丧失为代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红学的专书,动辄几十万字,一些专书几乎自始至终都是陈词滥调,把书中的水分蒸发之后,剩下的也许就是几句读后感。这类专书不仅以其自身的平庸令人反感,而且也使人们对整个红学产生反感。鼓励“红学”的民间化,实质上是对红学釜底抽薪,使红学不能真正成为学。刘心武的红学,其中有不少思路、观点、材料、论证方式,都是来自于周汝昌先生的,比如对于“日月双悬”的问题,关于弘晳的思路,都是来自于周先生1983年的一篇文章,但刘心武在“揭秘”时却不交待他的观点与材料的出处。不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这首先就是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一种表现。目前出现“红学热”,原因很多,但要警惕任何一种“热”中的泡沫成分。
    作家刘心武:红学研究要打破权威垄断
    红学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要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允许“行外”的人说话。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当然,面对聚讼纷纭的学术争议,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见解,在争议中从别人的批评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红学专家蔡义江:某些“研究成果”不是“百花”而是“垃圾”
    近年来,对《红楼梦》研究现状的议论很多,褒贬不一。说好点,似乎是红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红学的春天已经来临;说坏点,红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过分乐观或悲观估计都太极端了,也不符合实际。我们要全面地、理性地、有分析地来看待研究现状。
    红学研究的成绩是主要的,《红楼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入,对文艺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建筑学、园林学、医药学、管理学、娱乐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横的方面讲,目前红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多与商品经济大潮中文章著作商品化及借此谋取名利有关。以学术为幌子,标榜创新,猎奇立异,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比如有人说,曹雪芹有三个,一个是康熙年间的,一个是乾隆年间的,还有一个是道光年间的;还有人说《红楼梦》其实是《青楼梦》,“金陵十二钗”是秦淮河畔的十二个妓女。如此糟踏曹雪芹和《红楼梦》,如此奇谈怪论,我认为它们不是百花园中的百花,而是垃圾场里的垃圾。奇怪的是这些荒诞的说法还有市场。一些报刊、出版社一方面看重畅销赚钱,一方面又对红学十分无知,所以这些东西总能源源不断地出笼。
    网络红人南方夜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却没有跨越国界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代表之作。然而《红楼梦》并没有反映人类的、世界性的重大普遍问题,没有超越民族性、种族和国界性。红楼梦只是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而没有跨越世界性。
    每一部精品的长篇小说,都是在作者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加想象虚构而为之的。《红楼梦》确实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在小说题材上,该书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和没落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珍稀文本;在结构上,其网络式的结构放慢小说的叙述速度扩大了题材的广度和增加了信息的张力,彰显了作者非凡的张罗小说题材的天赋才能;在艺术审美上,创造了大观园内外不同性格无数美女的意境世界;在继承前人文化上,其贡献是前无古人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一,在这部小说中,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通过小说的形式细腻地刻画在纸上,道家思想在小说开头和结局处理得天衣无缝,宝玉的出场和最后归隐就是明显的佐证,儒家等级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二,小说的创作技巧游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中,足见作者天赋的创作才能;其三,语言上可谓是文采华艳,尽得历朝小说、诗、词、曲等文体之精髓,彰显了作者深不可言传的古典文学功底。
    然而,尽管《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社会意义上典型性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艺术上融历朝精华于一炉。但是作品反映的主题只是本国的,没有反映人类普遍的重大问题,其小说人物形象只是本国的,没有代表国际性的,而鲁迅小说中的阿Q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典型,而且是超越本国反映人类某一领域人群普遍的影子,如果说《红楼梦》是艺术再现现实生活,那么《阿Q正传》则是从灵魂上挖掘了人类普遍的重大精神问题。当然,可以理解,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作者创作的心理动机不同,《红楼梦》和《阿Q正传》立意各有千秋。
    学者王旭东:弘扬传统文化重在精神内核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多掺杂着古代的素材,用现代人的观念衡量千百年前的古代素材,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误读,例如,中医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无法仔细观察人体结构的时代发明的一项研究人体的伟大成就,它是一种有效的人体认知方法,如果非要用显微镜去证实中医理论,那肯定没有理论支撑。西方国家崇拜中国的孔子、中医和《孙子兵法》,那是因为他们懂得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将中国传统文化误读为古代民俗和文学艺术、大量劣质影视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误导、网络世界对传统文化的“恶搞”,都是宣传部门需要正确对待的“误读”问题。
    文化名人张维: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务在当先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而且在历史上也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等地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当代仍保持着持久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需要吸收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抓住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传统文化的不同性质。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反思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二是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中华文化的不良传统。唯有认识自身的缺陷,才能克服缺陷,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