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荣国公和芳官称谓寓意新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关于荣国公,现在还剩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将多尔衮称为荣国公?
    这是因为,汉景帝共十四个儿子,长子刘荣,故若从汉景帝的小儿子刘舜反数,刘荣就变成了皇十四子了,就可以影射多尔衮的皇十四子身份了。就是说,荣国公中的荣字,取典于刘荣之名,实际上就是多尔衮皇十四子身份的隐语!这就是批语一再强调“看反面”的寓意之一了:通过反数的十四子,来暗示正数的十四子。
    由此思路出发,自然就能进一步发现荣禧堂下面一个细节的寓意了:地下是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堂上一副对联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唤烟霞。这里的十六张椅子即“座上珠玑”,是在喻指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昭日月”的说法是在昭示多尔衮的皇十四子身份,因为日月可以合成一个明字,而唐太宗的皇十四子就是李明。这些椅子为什么是楠木所制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儿子即他的26子是朱楠。清太祖的16个儿子,再加上顺治和顺治的九个儿子,共26人。太宗的其他十个儿子没有算在内,因为他们都不是多尔衮的儿子。这就是16把椅子用楠木制成的寓意:在与朱楠的联系中来,来写顺治实为多尔衮儿子的历史真相,同时把曹宣加入到皇子的队伍中即揭示他的皇七子身份。多么巧妙而又准确的史书和谜语笔法!
    奥妙不限于此,这里的关键之处还在于这些椅子是交椅,交椅是一种椅子腿相交叉形成X形的椅子,即俗称马扎的形状。作者以此来暗示顺治和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关系:太宗十一个儿子,故皇九子顺治反数是皇三子,而太祖十六个儿子,故十四子多尔衮反数是三子,八子皇太极反数就是九子了。而顺治正数是九子,与皇太极反数为九子相交合,反数是三子与多尔衮反数是三子相交合,故顺治名义上是皇太极的儿子,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即与二人的真假关系,正好可以用交椅来喻指了!就是说,在交椅的交叉形的两个椅子腿中,一个好比清太宗即反数是皇九子,一个好比是多尔衮即反数是皇三子,而处在两个腿交叉部位的结合点处的X形中间部位之处,就是顺治的象征了:反数是皇三子,正数是皇九子,就好比清太宗和多尔衮的交叉点或者说集合部一样了!
    “堂前黼黻唤烟霞”的寓意则是在暗示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二人与顺治的关系。“堂前黼黻”用射覆手法扣“高堂”即父母。多尔衮死日即1650年12月9日的干支是戊子,而孝庄文皇后死日是1687年12月25日,该年12月9日的干支则是癸丑,在算命术中,戊土为霞,戊癸化火,火生烟,故多尔衮死日和1687年12月9日的隐语就是“烟霞”。故“堂前黼黻唤烟霞”实际上是在暗示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是顺治的亲生父母。
    正因为荣国府中的这幅对联有上述如此确切的寓意,甲戌本才在此处有侧批点出:“实贴。”意谓这府对联并不是虚笔。荣国府正堂中的对联,理应对荣国府有最准确和形象的概括和介绍,现在看来,这幅对联堪当其任,我们实在想不出能比作者更高明的构思来传达上述寓意了。
    这副对联写在乌木上,即是由两块乌木制成。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和时辰的干支的隐语。1661年1月7日的干支是丁巳,夜子时的干支是壬子。按照算命术中的规定,丁壬化木。水五色配黑,故“丁壬化木”就是“黑木”即“乌木”了。在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和壬戌这六个干支中,天干壬五行都是水,地支中只有子为水。寅为木,辰为土,午为火,申为金,戌为土。再细分,子为癸水,寅为甲木、丙火和戊土,辰为乙木、戊土和癸水,午为丁火和己土,申为庚金、壬水和戊土,戌为辛金、丁火和戊土。即辰和申中也含水,但两者同时也含有其他五行,并不是纯水也就不是纯正的“乌木”了。这就是说,这副对联用乌木制作,其实是顺治身份的象征和标志,作者以此来暗示这副对联写的是顺治和他的亲生父母的关系。
    我原来对荣国公命名寓意的理解,以及对荣禧堂上16把椅子的理解,显然没有现在的理解到位。因为原来的理解没有把荣国公与多尔衮的皇十四子身份联系在一起,没有把16把椅子以及楠木的寓意,和多尔衮与顺治及其儿子联系在一起,没有把交椅的形状与顺治与真假父亲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批语有云:“作者真笔似游龙,非细究自再三再四,哪能解也,叹叹!”信哉斯言矣!
    关于荣国府人物辈分的理解,过去的理解也有不到位的地方,现改正如下:荣国公指代多尔衮,他的长子贾代善,或许是在隐写如下历史:太祖活着时就有多尔衮生母与太祖二子代善有染的传闻:太祖的一个妃子告发此事。只是这个告发被清太祖否定,并将多尔衮生母暂时休离。而荣国公子代善,或许是根据这个传闻设计出来的:荣国公子代善,反过来,就是代善子是荣国公即多尔衮。因为根据代善与多尔衮生母有染的传闻,自然可以推出多尔衮有可能是二人私通的产物。当然,这并不一定是说多尔衮真的是代善与多尔衮生母私通所生的儿子,而是通过上述清宫传闻来写清代的历史,即同时为了从家族辈分的角度来突出此书的史书品格。代善子贾赦和贾政,二人名字谐音就是“摄政”,则是对上述构思的进一步提示:即太祖子代善的儿子是摄政王多尔衮。这或许是荣国公子代善说法的表层寓意,用批语来说,“此书表里皆有寓也”,所以我们的理解不应该限于这个只具有可能性的表层寓意上。
    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把荣国公和代善联系在一起的的里层寓意或者说真正寓意了:一部红楼的谜底,就是顺治和曹宣父子二人的关系。而代善是太祖的皇二子,多尔衮是太祖的皇十四子,二人排行之和是十六子。而顺治是皇九子,曹宣是皇七子,二人排行之和也是十六子。反过来数,多尔衮就是皇三子(因为太祖共十六个儿子),代善就是十五子,合起来就是十八子。而顺治是九子,曹宣在皇宫是七子,在曹家是二子,故二人的排行总和也是十八子。这就是说,作者之所以把荣国公即多尔衮和太祖二子代善联系在一起反复来写,是因为二人的排行之和正数和反数能全面地反映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于是当反数的时候,多尔衮在前,代善在后,好比多尔衮先出生,代善后出生,就好比多尔衮是代善的父亲一样(二人年龄差了29岁,也符合父子在年龄上的差距),故作品就写荣国公的儿子是代善;正数代善出生在前,多尔衮出生在后,就好比代善是多尔衮的父亲了,故作品就写代善子是贾赦和贾政即扣“摄政”,正如早就有人指出的那样,邢夫人、王夫人、贾赦、贾政四人扣“行摄政王”,正是多尔衮身份的隐语。
    与之相关,我又发现原来对称芳官为“耶律雄奴”的理解也有不到位的地方。“耶律”扣辽代的九个帝王扣“九子”的理解没有错,“雄奴”扣“匈奴”扣顺治生母的蒙古人身份的理解就只限于其表层寓意了。与“耶律”的理解相同,对“匈奴”的理解也应该从元代的帝王入手才能进一步发现其里层寓意。如同反数即“反弹琵琶”时荣国公中的荣字扣“十四子”一样,元代的帝王,正数,元太祖和元太宗可以类比清太祖和清太宗,因为其庙号相同。反数,则元太宗就可以类比为十四子即多尔衮了。这是因为,将元代帝王反数依次是:1、顺帝。2、宁宗。3、明宗。4、文宗。5、 天顺帝。6、泰定帝。7、英宗。8、仁宗。9、武宗。10、成宗。11、世祖。12、宪宗。13、定宗。14、太宗。15、太祖,称制和监国者没有称帝不算在内,元代就是这15位帝王。就是说,反数的时候,元太宗就变成了第十四位即“十四子”了。这就是说,作者说芳官为“雄奴”即“匈奴”,是在暗示:顺治表面上是清太宗的儿子(好比元代的帝王正数),实际上却是多尔衮的儿子(好比反数太宗就变成了十四子一样)。批语一再强调看此书要看反面,否则“此书哭矣”,就是针对作者的诸如此类的反写法而言的。
    至于称芳官为金星玻璃宝石的寓意,我原来的理解仍然是十分到位的,兹不复述。但对芳官中的芳字的寓意还没有涉及。其实,这个称谓也是在配合“匈奴”的寓意,即是在写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之事。
    芳字为什么能有这个寓意呢?说来也真是简单得很,如果你能发现《红楼梦》所隐写的一个主要人物是顺治,他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以及作者的以古喻今法的话,即既知道了作者写的是什么,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写的。
    顺治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他是本朝的第三位皇帝,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二是他在1661年1月5日立春前就已经抛弃皇位了,即他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失去皇位了;三是他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但知道这一点的人很少。而历史上具有这三个特征的皇帝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三位皇帝曹芳。曹丕、曹叡、曹芳,曹芳排在第三位。曹操虽然入了写帝王的本纪,但他没有称帝,故不算在内。曹芳23岁时即254年9月19日甲戌日被废即失去皇位。他出身不明,即他是谁的儿子这一点没有人知晓,《三国志.魏书四》:“齐王讳芳,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王及秦王询;宫省事祕,莫有知其所由来者。”而且,顺治与曹芳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巧合之处是:顺治登基日是1643年8月26日,被记成死人日是1661年1月7日,这两个日子月加日减,就是9月19日,也就等同于曹芳被废的日子了。顺治活着却在母亲的安排下被记成死人,也就好比一个被废的皇帝一样了。另外的一个巧合之处是,顺治第一位皇后是多尔衮作的媒,顺治与这位皇后大婚的日子是1651年8月12日丁巳日,这个日子与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月日之和也是9月19日,与曹芳被废日相同。上述这些寓意就是中秋联诗中“芳情只自遣”这句诗的真正谜底了。
    正因为曹芳在上述诸多方面具有影射顺治身份特征的功能,作者才将指代了顺治的一个重要人物命名为芳官的,而群芳髓、会芳园、沁芳、沁芳亭、沁芳桥、沁芳泉溪、沁芳闸、沁芳闸桥、含芳阁等说法,都是据此而来的,可见曹芳在暗示顺治身份特征中的重要性了。
    当年周汝昌先生早就发现了“沁芳”在《红楼梦》中的核心地位,可惜先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先生的感觉也没有引起《红楼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惜哉!
    呜呼,作者真笔似游龙,非细究自再三再四,哪能解也,叹叹!信哉斯言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