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贾宝玉是以富贵闲人雍亲王为原型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炳新 参加讨论

    贾宝玉的原型主要以雍亲王为原型,他富贵闲人的绰号准确地与雍亲王的天下第一富贵闲人相呼应。他的两次参禅内容都是引用《御选语录》:有的内容则照抄,连文字都没有多大改变;有的虽然有所变化转换,但内涵还是一致。文本及脂批一二再地提到的“语录”,也在不断提醒告白参禅话题出于《御选语录》。绛洞花王的别号,贾宝玉清楚表示是一种营生,而不是什么小孩过家家,在此脂批还通过“长大干什么营生”来解释定义“营生”的含义。所以绛洞花王既然是一种营生,也就包含着爵禄,是一个王的爵禄。“王的爵禄”是贾宝玉成为富贵闲人的前题,没有爵禄谈何富贵?更不能在等级制度森严的那个年代,成为众星捧月的对象,他的衣食住行标准超越过自己的父母是难以想象,于情于理皆说不通。
    绰号反映出是人物某些特性,如宋江诨号及时雨,鲜明表示此人能替人排忧解难。所以文学人物的绰号为作者塑造形象和读者解读人物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提示作用。然而,贾宝玉的多个绰号理应同宋江一样反映出他的多个重要特征,使他性格鲜明,让我们更加容易捉住把握他的形象。但是,这些特性在他身上却模糊不清,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绰号所带出的是原型人物某些重要特质,必须要与原型人物挂钩,才会显现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完全可凭借贾宝玉的绰号去追寻原型人物,去探索那段被尘封近三百年的历史。贾宝玉除了诨号怡红公子外,还有绛洞花王、混世魔王、富贵闲人和无事忙之称。首先,怡红公子的怡红既含有留恋红尘之意,也意味着看破红尘后,穿上红袈裟。是不是如此呢?看贾宝玉从最初的留恋于花花世界到后来出家为僧,非常准确地阐释了从爱红尘到爱红袈裟的转变过程。只是贾宝玉从留恋红尘到爱红袈裟也可能从原型人物复制过来。他最后神秘地出家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出家的集体的缩影,也成为众出家人物集体复原归一:如甄士隐、贾雨村、妙玉、惜春、宝珠和芳官等等,当然还有癞头和尚、跛道人及聋哑老和尚。这些人不管是为僧,还是为道,都集中体现表明了“出家”是某位原型人物的必然得结果。
    首先要分析魔王和花王别号,当混世魔王在贾母嘴中说出来之时,脂批就提醒要把此诨号同绛洞花王对看。所以不论花王也好,魔王也罢,只要找出两者间的共通点“王”。其它虽有变化,可“王”却未变。作者用两个相似的绰号,则更能凸显出“王者”二字。是不是如此?我们可从空中俯视整个贾府,结果就会看到贾府只有两个中心人物,一个贾母,还有一个贾宝玉。从第一层面观察,所有人物皆是围绕着贾母旋转,但是,只要细看,贾母却只绕着贾宝玉旋转,同样大观园里的众姐妹也是围着贾宝玉旋转。由此形成了以贾母为中心的第一层面的和以贾宝玉为中心的第二层面的两个众星捧月景观,从而折射出了贾宝玉王者地位,当然也显现出贾母的有着帝王镜像。
    作者除了用众星捧月来表现贾宝玉王者气场外,还从衣、住、行三大方面展示贾宝玉的王者地位。首先,从贾宝玉第一次出场的形象描述上:形容贾宝玉“面如秋月”,好像画蛇添足,不仅让人看到大观园众姐妹众星捧月景观,且明示了中秋月亮之“圆明”,这“圆明”恰是雍亲王的号。再观贾宝玉头戴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束着五彩攒丝结长蕙宫绦,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紫金冠又称太子盔,为王子年轻将领所佩戴,朝靴在清代属于皇帝及王公大臣的的上朝专用之物,加上二龙抢珠金抹额和五彩长蕙宫绦等带有浓重宫廷色彩装饰物,很形象生动地把贾宝玉塑造成一个王子。其次,再看贾宝玉居住条件。他的怡红院房间装修的金碧辉煌,且机关重重。奢侈豪华姑且不论,可机关重重则非同寻常,已不是王子身份可解释得了。他的房间按装了带有机关的玻璃镜子门,他在里面能见到外面的人,而外面的人却看不到他,如此神秘的住所岂是一个公子所拥有的吗?在说有此必要吗?答案是否定的。怡红院环境之优美,装修之奢华,连他的父亲贾政都羡慕,为之感叹!谁都知道,在封建等级制度年代,个人的住所穿戴都包含有等级,谁皆不可越雷池半步,虽说大观园是个省亲别墅,但住处的分配也离不开等级划分。如果儿子住所规格高过其父亲,只能说明儿子在社会的地位高过他的父亲,别无它解。那么做为父亲的贾政本来有着工部员外郎身份,于清代为从五品。那贾宝玉地位如何超过其父“员外郎”,也只有看似玩笑的魔王花王绰号才可超越了。最后一点;贾宝玉个人所拥有的丫头奴婢的数量之多除了贾母则无人可比,让人叹为观止!不仅有袭人麝月等八大丫头,还有众多小丫头、小厮、书童。老嬷嬷和老婆婆。以上几点充分并突出体现了贾宝玉在贾府拥有“王”的地位。
    “王”只是贾宝玉一个脸谱化形象,与历史上众多的亲王并无二样,能够与其他的“王”有所区别,取决于这个王的一个重要特征——富贵闲人称号。在《红楼梦》中,富贵闲人和绛洞花王的两个别号是紧密相联,这两个别称是在同地同时提出。三十七回,薛宝钗称贾宝玉为富贵闲人之时,李纨也叫他绛洞花王。薛宝钗对贾宝玉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富贵闲人吧。”贾宝玉有何富贵之处?怎么成为闲散之人?就因他生于公爵之家?显然不是!如此充其量不过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罢了,何况四大家族里如此之人多的是,如贾蓉、贾环和贾兰等等皆可列为富贵,他们同样也无所事事,是不是同样也可称他们为富贵闲人呢?理不通!贾宝玉能拥有“难得富贵”,非常明显是因他拥有王的地位爵禄。这不止从前面分析的各方面才能得到体现,在此更可从李纨称绛洞花王时,贾宝玉的答辩中及脂砚斋批语得到印证。当李纨为贾宝玉提出绛洞花王别号时,他却回答那是“小时候营生”。贾宝玉清楚地说花王是个“营生”,这个花王地“营生”才是决定他“难得的富贵”重要前提,决定他在贾家成为众星捧月的王者地位。就如此处的脂批:“不知长大后又有何营生。”年少以“王”为营生,长大后干皇帝营生吗?
    当贾宝玉有绛洞花王的号后,又有着独具特性的“富贵闲人”及“无事忙”别号,才真正显示出他与众不同之处,才显现出他同雍亲王血脉通联。雍亲王与花王对应,而富贵闲人的绰号真实反映了雍亲王某些重要特征,且有据可查可证。雍亲王名胤禛,康熙第四子。他不仅与《红楼梦》成书时代接近,重要的是他在《雍邸集》诗句及序言中明确表白自己身为王子,且被封为雍王,惶惶“富贵”自不必说,还是天下“第一闲人”。这才是个地地道道的富贵闲人!他还对富贵闲人加以解释道,闲并不意味着像那些避世隐士,流连于山水田野之间,不管世事,不想国事,闲只因生活在天下太平时期,上不理国事,下不用管家事,每日只要定时定候向长辈请安问好则无它事了,故而所处环境极其悠闲。既然处境清闲,也产生了许多闲情雅致,变成成了“闲情”大忙人。雍亲王忙于学诗练字作画,写得一手好字,出版过《耕织图》;忙于参禅论道,出版过《悦心集》《圆明白问》等。这些都显示出了雍亲王闲而无事的结果却很忙,忙到什么程度?他在《狮子园夏日》中吟道:“居闲漫谓全无事,一榻临风蝶梦长。”从中可看出雍亲王虽然清闲,但连睡觉都忙——忙于研究庄子无为化蝶理论。那么回过头看贾宝玉同样如此,上无政事可理、下也不察家事,但同样也关心政事。如他对文死荐,武死战就有着特别的精彩论述,就是个关心国事最好的例证。贾宝玉同样像雍亲王那样除了按时给贾母等长辈请安外,也就无所事事了。但结果却也特忙!忙于沾花惹草,赋诗参禅论道;忙于练字作画(作画通过贾惜春表现出来),忙于惜花鸟谈。所以薛宝钗才称他“无事忙”。无事忙和第一闲人之间,看似矛盾,可却真实统一依附在雍亲王身上。这些都可从雍亲王的诗词言论中得到充分证明。
    如果把贾宝玉的参禅内容与《御选语录》做个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他同雍亲王参禅内容同出一辙。他不仅沿袭且照搬了《御选语录》的部分内容,文本及脂批都深深涉及到“语录”内容。一百一十八回,贾宝玉叫麝月把“语录名稿应制诗”放在静室中。这三样里就有“语录”;在二十二回,参禅时被薛林反驳后,有如此一句话:“贾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薛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在此薛宝钗比出什么语录呢!她说的是六祖的“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得由来,此言说其为语录不为过,但是,此语录正入选在《御选语录》当中,成了了名正言顺的真语录,因此宝钗所比出的语录,还是出于《御选语录》。在二十二回,宝钗看了贾宝玉的《奇声草》后说:“这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在此有庚辰夹批写道:“拍案叫绝!此方是大彻大悟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脂批在此指出了薛宝钗的话才是大彻大悟的体现,才是“语录”紧要之言。那么薛宝钗所讲的道书《庄子》最能让人移性有什么意义?批语为何说她是大彻大悟之言呢?
    脂批所提到的“此方是大彻大悟语录”,清楚说明了作者本身思想同老子哲学密切相关,贾宝玉最后是因《庄子》才大彻大悟。这一点可从《御选语录》得到答案,同时也可在《雍邸集》解开疑惑。雍正把庄子的天人合一、无为及无我的思想同佛教禅宗融会贯通。贾宝玉的禅言:“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此有条批语写道;“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所谓“参此语录”,参的还是《御选语录》,她实际来自《御选语录》悟真篇外集《人我》(又名齐物):“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在此,贾宝玉明确套用了《御选语录》这段言辞。不仅如此,贾宝玉平时待人中非常明显体现出了什么?人有亲疏,我无彼此的思想。他待人平等,绝非什么现代西方什么主义,什么觉醒,而是佛道思想本来的表白流露。“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我尚非我,何尝有你”此言足可证明并解释贾宝玉对人平等的观念的来源。他并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待人平等,而是无我无你无彼此的佛道思想表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表现,远远地超过了佛教思想。是什么促使贾宝玉顿悟,走向超灵,那是老子的《秋水瑶》。这上可从贾宝玉续写《庄子因》和所作的《奇生草》及其它言论得到证明;下可从一百一十八回他临出家前细细品味把玩得《秋水篇》得到印证。最后他看《秋水篇》已看地得意忘言,连薛宝钗都给吓出一身冷汗,接着贾宝玉就出家了。书中这些叙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地结果。它完全是雍亲王诗词内容细化的表现。如前面提到的“居闲漫谓全无事,一榻临风蝶梦长”,以及雍亲王《月夜泛舟》的最末句,“溯洄一片清光里,心会南华秋水谣。”雍亲王对《南华经——秋水》心领神会。同样,贾宝玉也是在读《南华经——秋水》后大觉悟出家,二者间完全一致。当然,还有薛宝钗,她说:都是我的不是,让他(贾宝玉)大悟。薛宝钗有着什么魔力让贾宝玉第一此有所顿悟?这就牵扯到薛宝钗生日密码——正月二十一,此日期恰是雍正在《御选语录》序言中所提到地悟透踏破第三关的日期。
    薛宝钗的生日密码是否同雍亲王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从贾宝玉所作的偈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他说:“……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条偈从《御选语录》总序翻出,她是雍正对禅宗透三关(本参、破重关、末后关)新解,他说:“虽云透三关,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他证“我亦如是”,我证(心证意证),如来如此,斯可云证?我也是如此。所以雍正认为踏末后关要(立足)在“无修无证”。而“无修无证”是林黛玉给补上,她说:“你那‘无可云整,方是立足镜’固然好,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她说:“无立足镜,方干净。”林黛玉最后之续完整精要通俗还原了雍亲王的透三关要立足于“无修无证”的感悟言论。
    贾宝玉写的偈及《奇生草》,首先从薛宝钗眼中读出并展现给我们,其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含义,正如此处的批语所言,“大关键处。”此个大关键涉及到薛宝钗的生日时间,那神秘的“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看完贾宝玉的偈和《奇生草》的内容后表示:这个人悟了,都是我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的。”薛宝钗此言明确讲明,贾宝玉的悟与她有着重大关系。什么关系?也就是薛宝钗生日之时,薛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她给贾宝玉提到其中有一支曲子叫《奇生草》,填的极妙。曲中有“莲台梯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此曲说的是鲁智深看破红尘,要在莲台下梯度为僧,全曲表现的就一个字“悟”。所以二十一日与“悟”存在着密切关联。从《奇生草》中鲁智深的悟,到贾宝玉填《奇生草》的悟,这两者之间非常一致,只不过时间上被作者巧妙地挪移。由此我们可看到鲁智深的悟和贾宝玉的悟出现在同一时间点,还有鲁智深在五台山顿悟出家和石头源于五台山也是一致相同,以及贾宝玉有次烟蓑雨笠的打扮也正如曲中所描绘的那样:“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的形象。巧得很,雍亲王同样有如此装束的图像留下。所以从鲁智深的烟蓑雨笠引出了贾宝玉和雍亲王的烟蓑雨笠卷单行图。
    再从贾宝玉的《奇生草》内容上分析比对,则更加显而易见。他曲中的言行却出于《御选语录》,贾宝玉写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此言在说:我虽非我,也不是你,是属他吗?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他怎么办?雍正认为自己(我)是任何物体集成,既然我是任何众多物体集合体,那我也不成我,可我虽不是我,那也不属于他及伊及任何一方。贾宝玉还说:“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么亲疏远密。”要达到肆行无碍那就已经获得大自在,如何才能获得大自在呢?雍正认为要“无我色空则大自在”,也就是要无我无他无伊,无情无欲,无悲无喜无愁,如此一来就没有亲疏之思想,自然没有亲疏之说。所以贾宝玉所有论调皆来自《御选语录》总序中雍正对破重关之论。雍正说:“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已。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以及语录中还说:“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我尚非我,何尝有你。”这些言论准确明了证明了贾宝玉的言论出自《御选语录》。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贾宝玉第一次顿悟,从时间内容形象都和雍正在正月二十一日踏破三关是一致相同。在此还要补充两点;其一雍正在二十一破三关之后,对国师说:“你是我老师。”同样在二十一日,贾宝玉叫薛宝钗为老师。其二,雍正的“境智融通”,也直接转换成了《红楼梦》里的智通寺及智通师太的名称。
    贾宝玉的第一次参禅同雍亲王密切相关,模仿阐释《御选语录》的部分重要内容。那贾宝玉的第二次参禅是不是也和雍正有关,是否也原封复制了雍正的禅宗理论?这个也至关重要。在九十一回,贾宝玉顿生烦恼,结果被林黛玉所解开。在此次参禅过程中,同样也引入了《雍选语录》。宝玉对她说:我虽是长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林黛玉又问: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再看雍正在《御选语录》卷十三序言中所讲:“如其已得正悟,则长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花开见佛,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于此净土,正可随喜。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
    将以上贾宝玉参禅与雍正序文对比,就会发现贾宝玉禅言来自雍正这段序文。从文字到内容都相互对应;长六金身及一茎草则完全相同;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对三千弱水只取一瓢;漂流对延扩;沾泥絮对静土。再从内容上进行分析;雍正说,如能悟道,就知长六金身不过像一棵草。这不就是灵河岸上那株绛珠草吗?所以绛珠草还原则成了得道的长六金身。长六金身贾宝玉却是被一株草所点化,知道自己只不过如一棵草,知道自己不过是三千世界里一微尘。所以贾宝玉的三千弱水只取一瓢与“三千世界一微尘”却相同。再看“瓢之飘水,水自流”,也正是表达“延一刹那顷于万亿年”之意。禅心已作沾泥絮,专而又专,绝对不打诳语,真实照抄了雍正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