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国货”周汝昌魂归红楼 ——悼念周汝昌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沐之 参加讨论

    敲键盘时,我的心情无法描述。从昨晚在网上得知红学大师周汝昌仙逝的消息,我的心情一直郁闷。即使在这个快乐、天真的节日里,面对这么多灿烂的笑脸,也无法让我释怀。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有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说:“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这里,暂用“国货”来形容周汝昌先生,是对他的仰慕与喜爱。其实他可止是“国货”,当代文坛堪称“国宝”不愧!
    周先生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西语系”就是后来的外语系。毕业后,他当过四川大学的外语系讲师,可见外语水平十分了得。
    1947年,周汝昌先生为一直研究《红楼梦》的四兄周祜昌查证资料。事后,他将新发现的查证结果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不想被当时北大学者胡适先生看到。胡适主动与他通信联系,探讨红楼学术。事后,胡、周书信研讨“红楼”,成为一时佳话。多年后,胡适在给他人的书信中提道:“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好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胡先生果然眼力不错。他的这位徒弟,日后果真成了红学泰斗,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殚精竭虑。
    1953年9月,正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这本书,后来被红学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到今天,周汝昌研究红楼梦已经60多年了,他所出版的红学专著多达60多部。“梦缘红楼 著作等身”。他出版的书籍摞出来,和他的身高几乎相等了。这是多么大的成绩呀?一生心血只为红楼绽妍!
    其实,周汝昌的贡献不仅在红学研究上。周先生的英语水平极高,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 他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市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的讲台上讲解的《红楼梦》,都是用英语和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交流。在北京,他曾为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学者用流利的英语解读《红楼梦》,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令各国学者大为惊叹。
    周先生自幼博学广闻,他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均有造诣。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近真相。”
    周汝昌对史学也有研究。他曾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他还有个愿望就是想把《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他认为当今版本的《文心雕龙》的注本过于简单。只可惜,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算起来,我“认识”周汝昌先生也有20多年了。记得1987年,通过看电视剧《红楼梦》,认识陈晓旭和欧阳奋强,还认识了红学大家周汝昌、电视艺术家王扶林。从电视剧《红楼梦》开始阅读小说《红楼梦》。从此,我与《红楼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88年到2001年之间,《红楼梦》就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每天晚上,一本翻得稀烂的袖珍版《红楼梦》一直藏于枕边。不论是在故乡,还是远嫁他乡,不论是身处异地,举目无亲,还是合家团圆。《红楼梦》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忧愁也罢、欢喜也罢。无法倾诉的情感,只有“红楼”最懂我的心。
    记得刚结婚不久,因忘情《红楼梦》,耽误了做饭。令老公极为不满,为此,还向我的娘家告状说我“不干家务,只读《红楼梦》”母亲听说后,怪我没正事。后来离婚了,《红楼梦》就成了我唯一的伴侣。每天,以《红楼梦》度不眠之夜。读过多少遍已经不知道了,只要有人说出书中任意一句话,遍能随口说出下文。不能“倒背”如流,只能正背应付而已。
    这些年,时代变代了,人们对经典、对传统越来越陌生了,自然对周汝昌先生也就陌生了。可在红学界、学术界,大家对周先生的人品和作品,无不钦佩。先生一生不求大富贵,着布衣、居陋室,清贫一生、淡薄一生,非吾辈能及。
    昨晚,听说周大师仙逝的消息,让我有些惊讶,心中的那份伤感和无奈,不知道怎么表达。这让我又想起了两年前,那个沉痛的日子“7.11”
    2009年7月11日的那天早上,中国学术界双星陨落。凌晨4时,哲学大家任继愈走了,享年93岁。上午8时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走了,享年98岁。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一天之内,其实是几小时之间,中国文化界的两位泰斗辞世,让人伤心之际,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担忧。后来之人,能否继先师大雅之作?谁将步先师们的后尘,为中国文化倾毕生之热血?
    今天,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离开了我们。让人在思念的同时,又想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红学研究的巨大贡献,倾一生之力,只为魂归“红楼”。
    今天,我再次整理书柜,看到《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夺目红》、《红楼别样红》等,周先生生前的几部热销书时,心里有种沉甸甸的感觉。不知当今后辈,何人再让“红梦”夺目,让世界共赏别样红楼?
    “归去来兮!”60多年来,周汝昌先生的思想和学识留于后人,而他的身体将与天地共存,归于自然。清风一缕,拂面而去。山川万千,物我归一。
    存天地之浩然,著千秋之华章。愿周汝昌先生一路走好,更愿红坛学界芳香如故!
    作于壬辰年儿童节子夜
    作者:王秀梅。女,42岁。作家、诗人。现任黑龙江省大庆市新闻传媒集团大庆晚报社记者。电话1394599555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