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试解“毕全忠之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2012年6月4日,《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毕全忠先生的《<红楼梦>里两大“谜”,谁能解得?》。该文写道:
    “《红楼梦》是以二房为“正”,以长房为“偏”。这是关乎全书构思的全局性问题,明显地、肯定地有作者的用意。然而,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个谜我至今怎么也解不开。
    ……但我想,像林黛玉的结局这么重大的问题、这么重要的情节,书中应该是有伏线可寻的。但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简而言之,“毕全忠之谜”就是“偏重二房”和“林黛玉结局”。
    从学业看,毕全忠先生是我的前辈。我今天冒昧的班门弄斧,试解“毕全忠之谜”。
    第一节、解“偏重二房”
    一、宝玉必须是“宝二爷”
    《红楼梦》的整体构思里有李纨、贾兰。李纨年轻守寡,贾兰从小没有父亲(他极有可能是遗腹子),于是乎,宝玉前面就有个早夭的哥哥贾珠。
    因此,宝玉必须是“宝二爷”。
    二、“好风流荣宁淫榜”
    2011年8月26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风月宝鉴>初稿是荣玉和花可卿、王熙凤、宁云调情》。该文写道:
    中国书店2001年7月出版了胡文彬先生的文集《冷眼看红楼》。
    该书卷四第七篇是《诗书生花手,五笔旁搜——严廷中题<红楼梦>曲》。(该书第172页—174页)该篇写道:
    ……眼下就有个例子,是严廷中写的《红楼梦》曲。
    “动春心一般病症,卖春情各种聪明。唤乳名,游幻境,却恍惚枕边低应。不须埋怨姓花人,早有个凤儿春影。
    论温柔可卿无两,赛风情凤姐无双。雨云端,风月帐,好风流荣宁淫榜。醉眠芍药枕残香,这一霎无人花放。”
    ……严廷中《红楼梦》曲反映的《红楼梦》,主要人物只有四个,主要情节只有三个,说的就是“风月”故事,但比《风月宝鉴》简单,只是《风月宝鉴》的初稿。
    ……严廷中《红楼梦》曲反映的《红楼梦》,原始书名应名为《风月帐》。
    ……严廷中《红楼梦》曲里有“好风流荣宁淫榜”一句。
    我认为:这“荣宁”是荣家与宁家,而不是荣府和宁府。
    ……靖本作“箕裘颓堕皆荣玉”。……在荣家、宁家并列的《风月帐》里,那个与三个女人有染的年轻男子是荣家的小少爷,因此,“荣玉”就是荣玉,姓荣名玉。
    ……严廷中《红楼梦》曲先写花可卿,后写王熙凤,因此,花可卿是荣家的少妇,王熙凤是宁家的少妇。
    ……“醉眠芍药枕残香”者,在严廷中《红楼梦》曲里没有姓名。
    荣玉是荣家的少爷,他调戏的必是宁家的小姐。因此,“醉眠芍药枕残香”者姓宁。
    “醉眠芍药枕残香”者,在后来的《红楼梦》里是史湘云,史湘云的小名是“云儿”。
    在后来的《红楼梦》里有妓女“云儿”。【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在《风月帐》里,小姐宁云不守本分,与荣玉互相勾引,乃至于“雨云端”。
    到《风月宝鉴》里,宁云分身为小姐宁云和妓女云儿。
    ……花可卿是嫂(胞兄之妻),荣玉是“小叔子”。
    王熙凤是表侄媳妇,荣玉是表叔。
    ……在宁家,王熙凤是嫂,宁云是小姑。
    宁云是表侄女,荣玉是表叔。
    ……花可卿的分身是花袭人、秦可卿。
    ……荣玉后来分身为宝玉、贾琏。……
    三、源于《风月帐》的演变
    从《风月帐》到《石头记》,历经书名的多次更换与内容的多次重大改变。
    但《风月帐》对《石头记》的谋篇布局的影响,还是隐约可见。
    经过若干次演变,宁家变成了宁国府,荣家变成了荣国府。
    

【在《红楼梦》的某一个成书阶段里,王熙凤变成十六七岁的纯洁少女。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道:“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在《红楼梦》的某一个成书阶段里,王熙凤与贾珍的年龄相当。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道:“贾珍笑道:‘……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道:“凤姐儿笑道:‘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便以伯叔论。……”】
    经过若干次演变,秦可卿与王熙凤对调,秦可卿到了宁国府,王熙凤到了荣国府。
    【王熙凤姓王,正好来当王夫人的侄女。】
    【在《红楼梦》的某一个成书阶段里,秦可卿是贾珍的妻子,被公爹贾敬霸占。《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的判词,许多版本是批评贾敬的。
    甲戌本第五回写道: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宵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我今天重点看“箕裘颓堕皆从敬”。
    庚辰本、甲辰本、舒本、戚序本、蒙古王府本、程甲本、程乙本都是“箕裘颓堕皆从敬”。
    彼本无第五回。
    卞本仅有“箕裘颓坠”四字。
    己卯本作“箕裘颓堕皆荣王”。
    杨本作“箕裘颓堕皆莹玉”。
    靖本作“箕裘颓堕皆荣玉”。(裴世安、柏秀英、沈柏松编有《靖本资料》(自印本)。该书第402页有《俞平伯致毛国瑶信函辑录》第十九封信。该信写道:“‘荣玉’之文,您能忆及,亦很有意思。”该信后有注:“靖本《红楼梦曲》第十三支‘好事终’作‘箕裘颓堕皆荣玉’”。)
    己卯本、杨本皆误一字,以靖本为准,最后两字是“荣玉”。
    “箕裘颓堕皆从敬”,以责备贾敬为主。
    在其下一个成书阶段里,秦可卿变成贾蓉的妻子,被公爹贾珍霸占。】
    在其下一个成书阶段里,秦可卿的嫂子地位由王熙凤继承,宝玉只能是“小叔子”,仍是“宝二爷”。
    秦可卿到了宁国府里,变成了宝玉的侄儿媳妇。
    宁国府的秦可卿比荣国府的贾宝玉虽然晚了一辈,但秦可卿比贾宝玉至少大六岁。
    “摇窝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长房辈分低——“拄拐杖的孙子”,其他房辈分高——“摇窝里的爷爷”。
    在大家族里,若传了两代以上,在同一时间里,以相同年龄段或相近年龄段的人比较,长房辈分低,其他房辈分高,这是普遍规律。
    于是乎,由秦可卿、贾宝玉的年龄、辈分推演开来,宁国府自然就成了长房,荣国府自然就成了二房。
    荣玉后来分身成为贾琏和贾宝玉。因为荣玉本为“荣二爷”,所以其分身都是“二爷”——“琏二爷”和“宝二爷”。
    还有一种可能性——贾琏有个哥哥名为“贾瑚”,也许已经是成年人,但以后历经多次修改,作者删掉了“贾瑚”——“瑚大爷”,但没有将贾琏改成“琏大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四、永璧厌恶乾隆帝对弘昼施展的“棠棣之威”
    2011年6月20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发表了《永璧厌恶乾隆帝对弘昼施展的“棠棣之威”!》。该文写道:
    ……甲戌本第十六回写道:“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甲戌本第十五回写道:“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脊【鹡】苓【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雨村笑道:‘……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此处有眉批云:“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宝玉的意念,其实就是作者的意念——“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
    永璧的父亲是弘昼,弘昼之兄是乾隆帝弘历。
    “鹡鸰之悲”是弟弟弘昼的悲哀。
    “棠棣之威”是哥哥弘历的威风。
    ……《石头记》撰写时间的上限是乾隆二十六年,下限是乾隆三十九年八月。
    乾隆二十六年在世的弘昼兄弟只有三人:乾隆帝弘历、弘昼、弘曕。
    弘历仅比弘昼大三个月。
    弘昼比弘曕大二十二岁。
    乾隆二十六年,弘历、弘昼有四十岁,弘曕有二十八岁。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写道:“……乾隆间,预议政。弘昼少骄抗,上每优容之。尝监试八旗子弟于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弘昼遽曰:‘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明日,弘昼入谢,上曰:‘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待之如初。性复奢侈,世宗雍邸旧赀,上悉以赐之,故富于他王。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作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三十五年,薨,予谥。”
    ……乾隆帝“汝齑粉矣!”之言在乾隆十九年初夏。
    ……弘昼的“性复奢侈”、“好言丧礼”,皆因乾隆帝“汝齑粉矣!”之言而起。
    ……种种迹象表明:永璧是《石头记》的“作者”(主编者)。
    永璧冒着天大的风险,担当《石头记》的“作者”(主编者)。
    永璧厌恶乾隆帝对弘昼施展的“棠棣之威”!
    黛玉代表永璧说出了“什么臭男人拿过的!”
    黛玉,本来就是”代玉“!
    五、乾隆中期皇家的“长房”与“二房”
    雍正帝有子十人,弘历是皇五子、弘昼是皇六子、弘曕是皇十子。
    乾隆二十六年在世的弘昼兄弟只有三人:乾隆帝弘历、弘昼、弘曕。
    可以说,乾隆中期,皇家实际的“长房”是乾隆帝弘历,皇家实际的“二房”是弘昼。
    第二节、《林黛玉的多种死法》
    (童力群论文,2010年4月27日发表于《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
    一、病死
    林黛玉的前身是曹雪芹原创《红楼梦》里的金钗小姐(小名“颦颦”)(当时没有“林黛玉”之名)。
    明义在《题红楼梦》绝句第十八首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因此,林黛玉的前身是病死的。
    二、哭死
    林黛玉的前生是绛珠仙子。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到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因此,林黛玉可能是哭死的。
    三、自缢死
    

甲戌本第五回写道: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下,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因此,林黛玉是自缢死的。
    四、气死
    程甲本第九十八回写道: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香!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
    因此,林黛玉是气死的。
    五、脂批的提示及蔡义江先生的探佚
    ——宝玉长期离家,黛玉泪尽夭亡
    蔡义江先生著有《蔡义江论〈红楼梦〉》(宁波出版社1997年版)。
    该书第二篇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该文写道:
    在佚稿中,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促使她‘泪尽夭亡’的是别的原因。
    悲剧发生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宝黛爱情像桃李花开,快要结出果实来了,寤寐以求的理想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不料好事多磨,瞬息间就乐极悲生: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
    宝玉和凤姐仓皇离家,或许是因为避祸,竟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贾府中人与他们隔绝了音讯,因而吉凶未卜。生死不明。……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她怜惜宝玉的不幸,明知这样下去自身病体支持不久,却毫不顾惜自己。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证前缘”了。她的棺木应是送回姑苏埋葬的。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来时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象所代替;原来题着“怡红快绿”的地方,也已“红稀绿瘦”了(均见第二十六回脂评)!绛云轩、潇湘馆都“蛛丝儿结满雕梁”(第一回《好了歌注》中脂评)。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陇中;天边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这就是宝玉“对景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的情景。
    “金玉良缘”是黛玉死后的事。宝玉娶宝钗只是事态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宝玉屈从外力,或者失魂落魄地发痴呆病而任人摆布。
    六、冷月寒塘赋宓妃——受诬构,投水而死
    周汝昌先生著有《红楼梦的真故事》(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该书下编第二篇是《冷月寒塘赋宓妃》。
    该篇写道:
    我在一些文稿中已然指出过,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
    一、 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
    二、 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
    三、 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联句的那一处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
    七、林黛玉冷月葬花魂——投水而死
    梁归智先生著有《红楼探佚红》(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该书《探佚编》的第八篇是《林黛玉冷月葬花魂》。该文写道:
    “黛玉最后死去的方式,一说是病死。
    一说是自知不起后自沉到大观园里的水池中自杀。
    后者的根据有:她是‘潇湘妃子’,而‘湘妃’就是投水而死,《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五美吟·西施》中‘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听小戏子演唱《牡丹亭》而联想起‘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水流红’等等。
    个别人据第五回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说黛玉上吊自杀,大多数人认为是想入非非。“
    度梁归智先生之意,他倾向于“黛玉投水而死”。
    八、“天涯社区”网友的讨论意见几则
    “天涯社区”网的网友们专门讨论了“林黛玉是怎么死的?”问题。
    网友们发表了几十则意见。下面,我引用其中几则。
    (一)   提问
    紫冰龙木2009年2月10日写道:
    关于黛玉之死现在一般有三种看法。一是通行本红楼梦里写的“焚稿断痴情”之后绝粒而死;二是十二判词中暗示的,上吊而死;三是经研究分析的得的,沉湖而死。请看了贴的朋友投一下票,我知道你们都是有学识、有主见的人。千万不要被一红楼梦里的问题吓的不敢回答了。哈哈!请大家支持一下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学调查。哈哈
    (二)   应是绝粒而死,其它两种死像太丑
    令希康2009年2月12日写道:
    第一种吧,这样也比较能接受!其它两种死像太丑!
    (三)   吞金而死
    葫芦木2009年2月13日写道:
    第五种:吞金后,死在竹林里。
    是对金玉之说的抗争,是对木石前盟的守约。
    呵呵,我胡扯了。
    (四)沉湖是诗意的死法
    紫冰龙木2009年2月13日写道:
    对于四楼的朋友要说的是,沉湖是指从浅水一步步走向深水,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诗意的死法。据说黛玉沉湖后只找到了衣服,身子化作了水。
    (五)求死的情绪加速病死
    爱吃李子2009年3月2日写道:
    她都病了十几年了,自然是病死的。当然了,求死的情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赞成“是吊死的”
    tpzdy1008在2009年4月17日写道:
    我赞成是吊死的……因为葬花那一段不是说花随水飘走会怎么样么,怎么可能自己还去投湖??
    (童力群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道:“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七)投湖的死相实在太恐怖,
    林妹妹自缢而死也没多少不雅
    晶槲2009年4月20日写道:
    投湖的死相实在太恐怖,参照金钏的死相。
    通行本的病死比较让人容易接受一些,那是变相自杀,而且死得也不那么难看。
    依判词,是吊死的。虽说死相也有点难看,但是自古以来,美人都有缢死的传统,林妹妹自缢而死也没多少不雅。
    第三节、解“黛玉的结局”
    
    一、皆有根据
    我的研究结果是:《石头记》上部八十回,下部八十回,共计一百六十回;上部传世而下部失踪。
    《石头记》上部即《红楼梦》前八十回,存在大量的矛盾、错误、漏洞,好像是来不及修改,又好像是作者故意为之。
    仅仅思考黛玉可能的几种死法,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都能找到根据。
    我今仅从成书过程来略说几句:
    1、哭死。第一回有“以眼泪报恩”之说,这是“太虚幻境”神话的组成部分。
    2、病死。在曹雪芹原创的《红楼梦》里,金钗(颦颦)就是病死的。
    3、吊死(自缢死)。林黛玉的第二原型——明瑞将军的夫人常三小姐,就是自缢而亡的。
    二、探佚
    假设《石头记》下部存世,林黛玉的结局如何呢?我探佚如下:
    (一)从第八十一回起,春季之内,贾宝玉搬出大观园。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道:“(王夫人)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份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二)我比较赞同蔡义江先生的探佚,但有些不同。
    我先将蔡先生的论述复习一遍:
    宝黛爱情像桃李花开,快要结出果实来了,寤寐以求的理想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不料好事多磨,瞬息间就乐极悲生: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
    宝玉和凤姐仓皇离家,或许是因为避祸,竟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贾府中人与他们隔绝了音讯,因而吉凶未卜。生死不明。……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她怜惜宝玉的不幸,明知这样下去自身病体支持不久,却毫不顾惜自己。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证前缘”了。她的棺木应是送回姑苏埋葬的。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来时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象所代替;原来题着“怡红快绿”的地方,也已“红稀绿瘦”了(均见第二十六回脂评)!绛云轩、潇湘馆都“蛛丝儿结满雕梁”(第一回《好了歌注》中脂评)。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陇中;天边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这就是宝玉“对景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的情景。
    (三)我的思考是:
    1、贾政因某事触动,回忆他与林如海的郎舅之交,继而想起他与贾敏的兄妹之情,突然决定宝玉的婚配对象是林黛玉。
    贾府年轻主子的婚姻命运掌握在父亲手中,贾政喜欢林黛玉。
    2010年5月4日,我在《中国文学网·百年红楼梦·原创红学》里发表了《宝玉婚姻的决定者是贾政》。
    2、秋季,边疆告急,朝廷征发贵族子弟上前线,有人唆使兵部颁令宝玉上前线。宝玉来不及成婚,仓促上了前线。
    【贾雨村已经离开兵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写道:“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
    【宝玉会骑马,在宁国府的箭道练过箭。】
    【乾隆年间许多贵族子弟上前线。富察皇后的兄弟、侄儿多人上了前线。】
    3、第二年夏季,误传宝玉在前线牺牲。黛玉自缢于大观园的牡丹亭里。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