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人无任何宗教信仰,研究佛教、藏传佛教和元、清两代密供内典,完全是出于探究《红楼梦》内里底情的需要。《红楼梦》一书,是以藏族史学家蔡巴·贡嘎多杰藏文手抄本形式留存的《红史》、蒙古史学家萨冈·洪台吉蒙古文家族史手抄本《青埂峰宝鉴》及罗密、博清额《博尔济吉特氏族谱序》三书作依体本书写的。这一点,以百二十回《红楼梦》文字中带出的三书独一无二的众多史迹逸闻及家族事体原文为证。《红史》一书,以编年体形式记载了从周朝起至元朝末年为止的历代皇帝地更迭、帝王世系和在位年代及其朝代更迭时的佛教、藏传佛教发展史,是一部以私人笔记体形式书写的史作。《青埂峰宝鉴》、《博尔济吉特氏族谱》二书,夹带众多佛教学说和神话故事,也是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家族起源、发展、变更史的私人史书,传国玉玺和佛玺政教合一体是主线。三书要点,在于相国事体。《红楼梦》作者村言粗语写作部分借体,则是十四世纪时被发掘的莲花生伏藏文,《红楼梦》文字中的佛教典故和某些情节主要出自该伏藏。莲花生伏藏,非元、清二朝密供内典,但具有释迦牟尼修道成佛踪迹和藏传佛教各宗经论、仪轨大体框架。作者选取该伏藏是便于借题发挥,以避讳元、清二朝内典,达到不欲着迹的目的。改朝换代的政权框架借体,取材于南朝梁武帝史迹,因南朝梁也是以佛教为国教的政教合一体王朝。本文单纯从佛教及《红史》、《青埂峰宝鉴》、《博尔济吉特氏族谱》、元、清两代藏传佛教密宗内典入手,解读《红楼梦》一书,无涉其他。本着公民遵守国家宗教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对任何教派及个体的正当宗教信仰悉为尊重。鉴于佛教门类众多,理论也高深莫测,为避免班门弄斧之嫌,我的探究文字,侧重点在蒙古家族史。佛教经论、典故方面,则仅限于涉《红楼梦》一书的相关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诚望方家海涵。 第一篇《红楼梦》借体之:玛哈噶喇 前言 我前面若干篇文章,是从书中家族事体隐含、部分谐音体、满蒙语言文字特色、作者沾借的众古籍文字、相关史料、“曹雪芹”释义及书中相关批语提示,论证了《红楼梦》作者系多尔衮家族众后裔。同时,也论证了是书创作,正式起步于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年)之时,也即多尔衮家族案百年之际。至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时,将八十回《石头记》和后续四十回文字汇成一体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大作一锤定音,再也没有变更。其写作手法和用笔韵息一脉相承,家族事体也有前后延续性,前、后文是连筋带骨、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体。 然而,单从以上论证及书中真假故事层面上解读《红楼梦》本旨,不足以体现作者的全部创作热情和意图。百二十回《红楼梦》大作背景,借体是元朝、北元,元裔们在清朝的生存状态,也是本书一大主题。真正的主脑、主笔“雪芹”者,是罗密、博清额祖孙二人,多尔衮家族众后裔文人,只是参与者。多尔衮家族众后裔,以敦诚、如松、如松继福晋佟佳氏黛云、宜孙为主,后续部分有敦诚、额尔赫宜浓重的一笔。第十三回秦氏丧葬,已经界定元、清二朝神道系统,见原文:“贾珍便命贾琼、贾琛、贾璘、贾蔷四个人去陪客,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一百单八众禅僧、全真道士,是元朝藏传佛教和全真道神道系统。九十九数,是成吉思汗陵祭祀中的九十九匹敬封马数。儒、佛之宰辅耶律楚材、道之国师丘处机、释之国师、帝师八思巴三人,是元朝神道系统奠基人。连同元朝传国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神道系统,清朝全部传承。“前亡后化诸魂”,非单指秦可卿个人丧葬事,是隐寓二朝、二族主仆身份倒置和朝代变更。天香楼自缢之秦可卿,则是隐秦事变更中被迫殉葬的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真、假隐寓充斥通部百二十回文字,相当于文艺表演中的大合唱二声、二步轮形式,声浪迭起,有起有落。喉、鼻论,则是禅语表述法,作偈解偈,是佛教解道悟空之径,也是藏传佛教密宗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于清朝而言,满蒙联姻是一项国策,这是借鉴了元朝以弘吉拉氏家族为首的四大家族为世代联姻关系的姻亲形式。于多尔衮家族而言,罗密、博清额非外人,他们是跟多尔衮三兄弟家族频频联姻的满洲籍蒙元裔。《红楼梦》众作者,无一例外,全部是满蒙和亲后裔。《红楼梦》一部大书,牵涉面甚广,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史上一些逸闻杂事,已融儒、佛、道于一体。 从文学创作角度去品读《红楼梦》,更有妙趣横生的隐喻、佛教隐语,将佛教文化与神话故事、家族事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堪称文学艺术珍品。佛教本以真假寓意传法解经,真,是“法真”,假,为“一切是空”,用真假寓意手法书写红楼石头故事,原以足够。但是,作者安排了书中人物佛、道辩论,已夹带出佛、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迹。政、法王主持下的班智达辩论,是古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传经立道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原传统文化中,来自印度的佛教和产生于本土的道教,既有互相渗透,又有明显差异。随之而来的,是儒、佛、道各派间持续不断地冲撞、融合。三者在矛盾妥协中,互取精华,相去糟粕,谋求发展。从儒、佛、道三者纠葛产生之时起,史上各个朝代,无一例外地想方设法找到三者的相应契合点,以维护各自的统治利益。以书中人物贾代儒(儒)、贾代善(佛)、贾代化(道)三者为标志,以书中众角日常言论和生活细节为烘托,以贾府众多人出家为收尾,通部百二十回内容,自始至终存在着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发展状态。作者的落笔点,重在贾府中佛门气息最浓厚的贾代善一支人物身上。 藏传佛教,是从印度佛教中衍生出来的一大教派。在融合藏地特色的基础上,大体传承了印度佛教既佛又内道教义,在藏、蒙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广泛影响力。尽管其内部有很多支派,诸宗确有一个共同推崇的智慧护法总神——玛哈噶喇神。玛哈噶喇神本尊,从古印度战神被纳入佛教之后,就已证得菩萨果位。因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誓永持道心护法,玛哈噶喇神本尊及眷属七十二傲慢众的职责,也便成为以保护众生平安为宗旨。玛哈噶喇护法形象,把古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宣扬的佛道一体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众修行者成就佛道之前,玛哈噶喇是永远的护法道人,在藏区,有“本来怙主德雪海”之誉。 清朝国教是藏传佛教,皇室家庙中密供的,正是藏传佛教诸宗智慧护法总神玛哈噶喇神。清朝传国玉玺和宗教衣钵,全部自元朝传承。实现这一传承体的关键人物,既非努尔哈赤,也非皇太极,而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顺治八年,多尔衮被身后论罪之后,其昔日的豪华摄政王府,于康熙三十三年被改造成玛哈噶喇神庙。尽管北京不乏有朝廷敕建的各种庙堂,自从康熙帝将摄政王府改造成玛哈噶喇神庙之后,就意味着,清朝除了东都沈阳第一座家庙莲花净土实胜寺(玛哈噶喇神庙)之外,多尔衮摄政王府,已转化成大都北京一座家庙,二庙均为密供。多尔衮本人,已然也被朝廷无记名地供奉为玛哈噶喇神一个化身,在里面共受供。 《红楼梦》一书,以石头记文出台,缘起于一僧一道,至空空道人时才抄写石头文,并问世传奇。具体过程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后续文进一步明确:由一僧一道到空空道人,再到情僧,再由空空道人找到悼红轩,见“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的曹雪芹先生,便将贾雨村言了。 曹雪芹先生对空空道人有一言:“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足见,空空道人只是个易名为情僧的肚里空空之道人,未真正出家,更未悟虚空。若一僧一道、空空道人已悟虚空,则不会有石头文产生。而空空道人听了曹雪芹言,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从作者论分析,一僧一道即作者、空空道人即作者、吴玉峰即作者、东鲁孔梅溪即作者、曹雪芹也即作者。书中的文妙真人贾宝玉住处,是贾府大观园中的怡红院,悼红轩主曹雪芹与怡红院主贾宝玉合为一体。怡,可作“上赖天恩、下承祖德”解;悼,可作“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解。假语村言故事,由怡到悼,已有巨大的空间跨度。自此,“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虚拟的众作者与书中的文妙真人贾宝玉,总合为一体。甄、贾宝玉,也是一人两面合一体,也是政教合一寓意体。作者的创作,已完成了藏传佛教“浊世有情、来者称情、得道成佛”等佛道一体化本义。 百多年的红学研究,没有一位学者从充斥了通部百二十回书的佛道内容究竟层面上入手探解。不能不说,这是个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疏漏和遗憾,堪称红学界悲哀。追溯百二十回红楼故事演义的根源(演、源),演说源于宁、荣二国公之后裔,前有荣禧堂御笔金匾“荣国公贾源”,后有朝廷赏赐的“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祭祀荣誉,荣国公贾源转化成贾法。从宁、荣二国公演、源,到恩荣赏誉至演、法,宁、荣二国公之隐含,即“演法”。演法,是玛哈噶喇神永持道心的身世标志。继而推知,元、清二朝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传承,即荷国累恩、“荣忝戚畹”之宁、荣一体寓。 藏传佛教中,玛哈噶喇神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大护法,也是密宗修法所依止的重要本尊。玛哈噶喇由观世音菩萨心咒中的“吽”中化生,“吽”发出红光,红光变成玛哈噶喇,布满空中的红光集聚而成黑色光体,他代表着护法永恒不变。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十一面化身,其中的一面忿怒相,是观世音菩萨大慈悲的一种展现,玛哈噶喇便是观世音菩萨男相忿怒相化身。从观世音菩萨慈悲泪中化生的吉祥天女二相,则是观世音菩萨女相化身。 一僧癞头跣脚,一道跛足蓬头,自己残着,居然也能够度脱别人,佛门就没有这种规矩。能够度脱别人的高僧大德,均以严格的仪轨修道成佛。相貌俊美,妩媚风骚,引领众有情对佛门趋之若骛,是此类高僧大德众相喻。即便是真正的相貌丑陋,身有残疾者,一俟有道行成就,均恢复鼻型妙高、庄严威身之秀丽容颜。如此荒唐的癞僧跛道幻化出的石头故事,铁索(蒙古语音译:必然、想当然、赤裸裸)是“满纸荒唐言”。正如庚辰本二十一回回前批言:“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伐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耐我何!”此类批语,除了作者,别人想下嘴都找不到地儿。显然,该批又是作者托辞。情僧、空空道人的另一面隐含,是指作者非出家人。“情不情”佛教隐语,是指未真正出家,“情不情”是贾宝玉必然的结果,也即作者非真正的出家之人。 《红楼梦》作者,依止《红史》、《青埂峰宝鉴》书写,引用莲花生伏藏说,以玛哈噶喇身世经历和护法故事,带出自身家世及家族事体隐含。政教合一体的元朝传国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像,是作者无可回避的两大文章。萨冈家族史书,歌颂了先祖,尤其是几位先祖母,她们为蒙古每一次的兴盛、兴隆,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不孝子孙们,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儿。《风月宝鉴》题名本旨,正如《萨迦格言》一款警言:“观察别人都有眼睛,观察自己却要用镜子。”宝鉴,属自警范畴,为人做官,持善是根本。朝代兴亡,贤相是关键。自抄自家,家族内讧,是败亡的根本。从佛道角度释解,是书本质上属于劝善书,也是一部以游戏笔墨托出的经史。从作者角度释解,作者非出家人,出家人不可能以游戏笔墨的方式隐带自身家族事体来演法。影响自身业力不说,也有亵渎佛门之嫌。这种没规没矩,既戏法又护法的事,只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做得出来。石猴玛哈噶喇,便是孙悟空。石猴孙悟空,也便是玛哈噶喇。《红楼梦》一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均属艺术形象。若言对号入座寻找原型,现实中一个都不存在。红楼人物,重在事体情理上。五个虚拟的作者名字,体现出多尔衮家族案发展历程,以作者虚拟的笔名、数字及书中众主角缺陷形象为标志,跟癞僧跛道出化石头故事吻合。 往昔的贾雨村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后日的贾雨村是受甄士隐点拨而幡然醒悟,终归是“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书中甄士隐对贾雨村有言:“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甄、贾对话合一,是红楼故事大结。 从雪域高原宁、荣二府中诞生的七十二变玛哈噶喇神护法故事,便是现今荣、宁二府中衍生的《红楼梦》故事。本文单纯从藏传佛教及作者写作依止本《红史》、《青埂峰宝鉴》二书角度来解读是书隐含完貌,从而坐实:《红楼梦》作者、真正的“曹雪芹”,是罗密、博清额祖孙二人。又,更进一步坐实:《红楼梦》作者,也系多尔衮家族众后裔。 第一篇 佛教,道教 作者以佛道寓意讲述红楼故事,我必然要从佛道经论起步书写本文。开篇之前,简单说一下佛教典型恩怨人物及几个大扩要点。据《阿含经》说,释迦牟尼入灭后,先后有四次结集,形成经、律、论。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最初单传七代祖师为:摩诃迦叶(饮光)、阿难(庆喜)、奢搦迦(麻衣)、寂护(小护)、有愧、黑色和大善见,他们为正法的经久不衰和繁荣光大,作出了不朽的功勋。藏传佛教说中的七代祖师名称为:摩诃迦叶(饮光)、阿难(阿难达、庆喜)、草衣(麻衣)、啸虎(小护、静护)、有愧、魁舍(黑色)、大三千(大善见),是为七代传承。名称有异,是音译不同所致。一般看佛经的人,对前面的七个传承者不陌生。《红史》中,列出了几十个依次传承者,本文不列举。《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奢搦迦出生时就带着麻衣(胎衣、自然衣),因名麻衣。麻衣(草衣)草字辈,是佛法第三代传承者。《西藏王臣记》说,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广持年,圆满完成出家之事。此后,经历六年苦行,美妙风姿,顿改颜色。旋至金刚台座菩提树前,帝释天子玉皇大帝变成草贾,为其献吉祥草垫,敷坐其上,罗睺星出,当天是月蚀。当释迦牟尼于三十五岁盛年(甲午年)四月十五日,东方拂晓,成正觉时,释迦牟尼之叔甘露饭王的一个儿子提婆达多也出生。此时,罗睺星像系呈现于合量莹洁镜面之上。这个家伙的出现,不是好兆头,他善妒,好争峰夺玉。净饭王和甘露饭王是亲兄弟,提婆达多和阿难是释迦牟尼两个堂弟,均为甘露饭王之子,二人是同时出生,释迦族一大批王子也在此前此后相差不一而出生。弟弟阿难服侍释迦牟尼二十五年,为人和善,终身无宿敌,是个善侍者。而兄长提婆达多是天授而生,为释迦牟尼制造种种违缘,破和合僧之盐汤案即是一例。提婆达多尽管屡次犯罪,确也是个对佛法光大有贡献,精进修行的佛法传承者。七代祖师单传之后,传法已非单传制,大批的弘法者纷纷出现。众佛教经论基本上认定,大善见、胁尊者、马鸣、西巴、龙树、婆苏盘豆、狮子比丘等等,都是佛法传承者。龙树,月称,无著,世友,陈那,法称,被称为南赡部洲六庄严;加上功德光,释迦光,合称为八圣。密教中,胎藏界之弥勒,是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的未来佛。他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弥勒生于兜率天(欲界第四天)内院,内院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为诸天说法。兜率天弥勒处,是天上人间众仰之处。弥勒经四千岁(天上一岁是人间四百年)下生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弥勒经》寓意,在于“佛法如子住母宫,众生安详而滋润。”未来佛弥勒,是一尊福佛。 一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 公元前六世纪(距今约3000余年前),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族出身的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乔达摩),也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大彻大悟者。佛教产生之后,广泛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二)主要思想 古印度佛教认为:宇宙是广漠无穷的,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界由开始至毁灭,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依次循环;宇宙中不存在创造万物的神,人类是宇宙因缘而化的结果,神是由人得道成佛而产生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通过持善修行,人人能成佛;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堪忍世界),叫“大千世界”,宇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佛土佛国);十方中,有诸佛存在,佛无男女之分。十方以须弥山(苏迷卢山、弥楼山)为中心,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星辰,佛教产生于南赡部洲;三世,分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来世)。人生即苦海,涅槃是修行最高境界;十方三世中,天、人、阿修罗、鬼神、谤生、地狱六道,存在缘起回环,均有果报;天人、非天、人、罗刹、夜叉、谤生、魔众、地狱众生、阎罗世界(饿鬼)众生等等,共生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简要) 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在世间,灭、道在出世间。道谛,也即达到涅槃境界,解脱诸苦,断绝轮回。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佛教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十二个有因果关联的因缘链条,它们是人生中前后相续的部分。种下前世因,必结后世果。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炼此八法,即可从迷界此岸(世间苦海),到达悟界彼岸(出世间)西方净土。西方净土,即佛国,也叫极乐世界。 (四)古印度佛教仪轨要点及标志 集佛、道于一体,成道即佛。修行者首要问题是对佛生起信心,并供奉佛门,哪怕是一朵野花、一滴净水。修密者首要问题是起菩提心,须经上师灌顶才有资格修密。密宗论认为,只有密宗精神才能悟空。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中的最高果位,佛以慈悲为怀,要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佛教中的神、仙,均为人身修炼成佛而生。佛教传播过程中,各地教徒持不同语言或方言,只要体现佛教本义,允许用本地语言文字释解。若梵语中的一词有多义,翻译佛经时要取音译,不能随意篡改。新论著新观点的认可和确立,必须经过众班智达、著述者之间的辩论,最后由法王宣布辩论结果。正规的佛教传播,以建佛塔,造佛寺,设经院,立道场,遵仪轨为标志。无忧树(甄叔迦树、阿输柯树、阿叔迦树)、荜钵罗树(菩提树、旃檀树)、莲花、竹林、芭蕉,药草(仙草)等,是佛教文化的主要标识性植物。珠宝、美玉等,是佛教大德至美至境喻。 (五)佛教影响 佛教对印度社会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传入中国之后,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教派。如,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众多大小教派。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 产生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由原始崇拜自然与鬼神的宗教逐渐演变而成。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始祖是老子,其代表作有《道德经》(《老子》),他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是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有《庄子》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老子、庄子被后世合称为老庄,《老子》、《庄子》等作为道家主要经典。 (二)道教主要思想 道教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均以道为前提。“道”是修道最高信仰,修道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利人。得道成仙,即“羽化”,是道教最高境界。道教“三清”,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仙境,也指居住于三境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天尊。道教修行,以神仙崇拜、炼丹、养生、修练道术为典型,尤注重现世修为,尊重现时生命。东汉张陵(或张修)所创的五斗米道中的箓文,即道教密文、符书特色,密文主记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符书,则指修练道术的秘芨。东晋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著作了《抱朴子》,论述了神仙、炼丹、符箓等事,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三)道教教义(简要) 主要有尊道贵德、仙道贵生、清静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朴归真、天人合一、天道承负、性命双修等教义(摘自百度百科)。道教有影响力的大教派,有五斗米道、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等众多道派。道教教义在《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中有具体体现,三者合称“三圣经”。三圣经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如,佛教因果论、儒教中庸论等。 中原传统文化中,道教与儒教、佛教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也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处所,称作道宫或道观,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佛教寺院的建筑大体相仿。而儒教“圣人神道设教”等仪式,史上时而被称为道教。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既排斥,又融合。儒教、佛教、道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 三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简要) (一)传入 据现代考证,佛教在春秋时传入中国,现今发掘的白狄遗址有三处大佛堂。战国时,南方也传入佛教,以湖北江陵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两件实物——妙音鸟和莲花豆为证。我们过去的历史书中,通常认为印度佛教自西汉末始,经西域传入中国。目前的史料证实,带有经文的佛法弘扬,始于东汉。东汉时,天竺(印度)僧人竺法兰与高僧迦叶摩腾相偕来中国传教,翻译五部经典,现有《四十二章经》等留存。竺法兰本人逝于洛阳,葬于白马寺。汉明帝时,来自西域的外来僧人渐多。至东汉末期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已有佛寺,洛阳佛教僧众规模可观。如,东汉灵帝时,安息国居士安玄与汉僧严佛调译《法镜经》两卷。汉献帝时,洛阳有佛寺。 (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渐趋本土化,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状态 1,东汉末、三国初的广西佛学家牟子(苍梧隐士),名融,著有《牟子》一书,提倡佛、儒、道一致说,《牟子》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三国时,西域月支国优婆塞(居士)支谦及康居国康僧会,先后到东吴译经传教。如,支谦翻译《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大般泥洹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等众多佛经。康僧会“天文图纬,多所贯涉”,早年曾移居交趾(今越南),后到东吴建业建立寺庙,供奉佛像,弘扬佛法,译有《吴品》等佛经。不久,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江南始具合法权。康僧会又传泥洹呗声(梵呗、梵乐、梵音),注释《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开始解说禅教。译经文、供佛像、建佛塔、造佛寺、解禅教,佛、道、儒在某些领域内有融合迹象。 2,东晋时,出现了杰出的佛教领袖慧远大师。慧远大师(俗姓贾),山西人,号莲社,他学识渊博,精通五经和老庄。去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感叹“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出家,入庐山结茅为舍,讲《涅盘经》,建东林寺,为中国莲宗之始。他将忠君孝亲等佛、儒相克的主论融会于一体,他的净土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东晋法显(俗姓龚),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获《方等般泥洹经》、《萨婆多律抄》、《长阿含》等众多梵本。著述有《佛国记》等,译有六卷《泥洹经》等,为一代名僧。 东晋后期,《涅般木经》前部传入中国。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俗姓魏),因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而受到趋步于背经文的旧僧党攻击被逐出健康佛门,进苏州虎丘山。《涅般木经》后部在凉州译出之后,竺道生一阐提论得到认可。自此,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论,在中国佛教中得以普及。 3,五胡十六国时期,以少数民族国家居多。大部分是信仰佛教,有不少译经文出台,如,昙无谶在前凉、后凉首都姑臧译过经文。又如,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 4,南北朝时期,佛学界人士众多,佛教成为热点。有西域大咒师之称的中天竺人昙无谶(跨南北朝),在北凉姑臧、敦煌等地翻译《大涅盘经》前分十二卷和《菩萨戒经》等,对佛教传播影响深远。北朝北魏,立佛教为国教,建立的大同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的洛阳龙门石窟,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典型代表也有南朝梁武帝,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不仅著有大量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对道教也深有研究,更著有《涅萃》、《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武帝立佛教为国教,大兴佛寺、佛塔,废道观。他本人几次出家,几次被家人及朝廷筹资赎回。 5,隋朝、唐前期,佛教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鼎盛时期,是指佛教从上层社会普及到民众之中。隋文帝前期,大兴儒教,后期公开助佛反儒。隋炀帝时期,则大兴佛教。唐朝时,国教是道教,但佛教仍然繁荣发展。如,唐太宗时期的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创立“牛头禅”,将人生譬喻为梦境。唐朝佛教的兴盛,以武则天时期为典型,她本人崇尚佛教。隋、唐时,“人人能成佛”论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及广大民众的信仰,佛、儒人生观、道德观等相互渗透,在唐代前期达到顶峰。唐朝时,和吐蕃和亲,友好往来,向吐蕃送去众多汉译佛教经文。这个时期,也正是印度佛教从尼泊尔传入藏地广泛传播的阶段。 6,宋朝时,佛教稳固发展。宋朝建造了大量的佛寺建筑,佛经有刻板本,宋太宗令编纂《高僧传》。宋神宗之后,佛性说被引入儒家性论之中,渐渐形成了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程朱理学,是从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在吸收前人理学基础上始创的,到南宋朱熹时完成。程朱理学的产生,是儒学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标志。二程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超越时空,人们应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这些思想,虽然与传统的佛教思想有差池,却不乏有相通之处。程朱理学,成为以儒为主的儒、佛、道三家互相融合的又一种形式的理论体系。 7,元、明、清时期。元朝容纳中外各种教派,佛、道、儒共兴。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奉佛、儒之士耶律楚材和全真道七真之一丘处机为宰辅、国师。忽必烈继任蒙古帝国汗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昆氏家族出身的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建立元朝之后,元世祖忽必烈立藏传佛教为国教,以萨迦五祖八思巴红教为主。佛、道、儒合一的元代版画《圆悟禅师语录》,是中国最早的木刻版画肖像。北元俺答汗时期,黄教被立为国教。后期,唐古特四大国之一的和硕特部固什汗奉行黄教,藏传教派内部之争激烈。 明朝时,道、佛并重。明太祖朱元璋奉道、儒教。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奉佛教,“永乐”即佛教术语。明成祖时,佛教最为繁盛,对藏地佛教大师也分别封法王、辅教王、阐教王。如,明成祖时,封噶玛噶举派得银协巴师徒三人为大宝法王、大国师。封萨迦派法师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等。后期,佛、道时有纷争,明朝中、后期以道教为主。 清朝时,各路教派并存。立藏传佛教为国教,宗教仪制全部自元朝传承,以黄教为主。黄教,即格鲁派,因在原噶当派基础上创立,又融萨迦、噶举众多教义,也称新噶当派。黄教中融红、花等派,各派共荣。 8,盘点史上各个朝代佛教发展状态,佛教在汉朝时兴起,前秦、北魏、南朝梁、唐朝时最为兴盛。唐朝时,吐蕃始兴佛教。至元朝时,藏传佛教大兴。单说元、明、清三朝都城北京,原有唐、辽、金朝佛教众多寺庙。如,唐、辽寺庙房山云居寺,金燕京大延圣寺(大圣安寺)。金代中期(女真),把旃檀雕成的释迦牟尼十二岁卧佛像迎请到中都(燕京,今北京)宁钟寺,元朝迎请到大圣安寺。康熙四年,迎请到紫禁城西北附近新建的大慈佛殿中。北京是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始终是佛教发展圣地。宋、元、明、清四代的官方统治思想体系中,存在着儒、佛、道教义共立兼荣的局面。 (三)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共“三武一宗”四次灭佛事件的合称。 北魏、北周是北朝两端二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各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北魏太武帝灭佛,是听信了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崔浩本人信奉道教,太武帝本人成道教徒后,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太武帝长子拓跋晃(皇太子)笃信佛教,他未及即位便去世。太武帝后来遭宦官宗爱暗杀,宗爱立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不久,拓跋余在平城(山西大同,时北魏都城)去东庙祭祀时,宗爱暗令贾周等人又刺杀了拓跋余。北魏尚书大臣杀死宗爱,拥立拓跋晃长子拓跋濬(也作拓跋浚)为帝,即北魏文成帝,他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之后,北魏孝文帝又兴建龙门石窟,佛教大为复兴。 北周武帝崇儒,灭佛、道二教。之后,其长子宇文赟即位,即北周宣帝。他大兴佛教,自称天元皇帝,称自己的住处为“天台”,朝臣见他都要吃斋净身,史称“周天元”。禅让帝位于年幼子宇文阐,即北周静帝。时,宇文阐外祖父、丞相杨坚辅政。不久,宇文阐禅让帝位于外祖父杨坚,即隋文帝。北周武帝虽然以灭佛著称,却有一个女婿以画风闻名,此人便是北周、隋、唐代的著名画家阎立本。 唐朝后期,唐武宗李炎灭佛,佛教开始衰落。唐武宗本人笃信道教,且佛教势力过于强大,已严重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朝廷各种势力党派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晚唐名相李德裕整顿吏治,他也是灭佛事件的支持者。唐武宗不仅灭佛,也废除了外来的其他教派,教徒自尽者众。而唐武宗本人,最终因服食丹药而驾崩。之后,皇太叔李忱(原名李怡,李炎之叔)继任皇帝,即唐宣宗。唐宣宗上任伊始,就贬李德裕相为司马,恢复了佛教,也彻底结束了牛僧儒和李德裕之间的党争。宗教斗争,始终伴随着朝廷内部斗争。 五代十国时,总体而言,佛教依然兴荣。后周时,发生了后周世宗柴荣灭佛事件。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生性不喜佛教,废除佛教,捣毁佛像,佛经章疏大半散佚。 三武一宗灭佛,是阶段性事件。史上,同一个朝代在不同的帝王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宗教政策。按照古印度佛教预言说,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也有一千年说法);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之后循环,将又迎来新的正法期。末法期来临之前,佛教对处于短暂的佛法弘扬低谷期或遭禁毁期,也称“末法期”。 四 藏传佛教 (一)传入 对藏传佛教作单一简明解说,是因《红楼梦》佛道一体,源自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即藏语系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内地又称喇嘛教。“喇嘛”,是藏语“上人、上师”之意。“上人、上师”,梵语音“古鲁”。蒙古语,则混合起来,既叫喇嘛,也叫古鲁。约公元四世纪,第二十七代吐蕃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佛教从尼泊尔传入西藏(《西藏王臣记》)。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松赞堪布)建立了藏地统一的吐蕃王朝。国力强盛之后,他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赤尊公主、慈珍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此,带有经文、佛像等实物的佛教从尼泊尔和唐朝两地传入西藏。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陪嫁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旃檀像及弥勒像,度母像,后娶的文成公主带来的陪嫁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旃檀像。松赞干布分别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二妃建大、小昭寺,寺里供奉释迦牟尼像,藏地佛教正式兴起。藏地初始的佛教,属显教。 (二)发展 按照藏传佛教说法,西藏佛教分为:前弘法期、朗达玛灭佛期、后弘法期。以朗达玛灭佛为分水岭,之前是前弘法期,始于唐朝;之后是后弘法期,兴于元朝。朗达玛灭佛造成的藏地百多年社会动乱期,史称“百年黑暗期”。这一时期,也叫“末世期”。 1,八世纪时,印度邬仗那国(今巴基斯坦境内)高僧巴特玛萨木巴瓦(莲花生、莲华生、白玛迥乃、莲华生大士)、孟加拉王室出身的布玛莫扎(无垢友、寂护、静命大堪布)先后应藏王赤松德赞(墀松德赞)邀请入藏弘法。他们将重要的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教授藏地教徒学梵文,奠定了藏传佛教基础。赤松德赞在莲花生大师主持下,兴建吐蕃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集佛、法、僧三宝的寺庙。又选派七名藏族贵族子弟去印度留学,专事佛学,史称“桑耶七觉士”、“桑耶七试人”。 藏传佛教三分之二属密宗,显宗是相对于密宗而言。佛教众多基本经典是众宗派必须依遵的,显宗与印度、汉地佛教经论无异。藏地密宗始于莲花生大师,他吸纳了藏地原本就存在的苯教修法,开创了藏传佛教。七觉士中的毗庐渣那(毗卢遮那、毗若札那、毕若扎那),成为藏传佛教本地的密宗祖师。赤松德赞陆续选派一些僧人到印度求学,培养了一百零八名译经师,翻译了大量佛教显密经文。 八世纪初的西藏,佛教和本地苯教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斗争局限在贵族内部,宗教背后隐藏着王族贵族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争。赤松德赞扶佛抑苯,下诏令吐蕃全民奉行佛法,任佛教僧人为僧相,僧人开始参政,吐蕃已有政教合一雏形。 2,八世纪中期,赤松德赞去世之后,藏传佛教遭遇了一次大劫难,即朗达玛灭佛。赤松德赞共有四子,均为王后蔡邦萨梅朵甄妃(侧绷萨梅朵珍妃)一人所生。长子牟尼赞普继位之后,奉行佛教,采取了均贫富措施,被母后害死。之后,幼子赤德松赞(赛那累江允)继位。赤德松赞有五子,除早夭的二子外,有藏玛、朗达玛和热巴巾三子。赤德松赞即位之后,依父奉行佛教政策,僧人官职位高于宰相。赤德松赞去世,幼子赤祖德赞(热巴巾)即位,之后是朗达玛灭佛。 长子牟尼赞普被母后害死案,有两种说法: 第一,王后下毒说。牟尼赞普奉行佛教,遭到王族贵族和苯教信徒的强烈不满。均贫富,直接触及贵族阶层的利益。王后蔡邦萨梅朵甄妃信奉苯教,她本身是个善于干预朝政的王后,有祖先女王统遗风。娘家蔡邦萨家族原是女王统治下的一个独立国家,被纳入吐蕃之后,成为吐蕃王朝世代联姻的四大家族之一,松赞干布生母即蔡邦萨家族出身的公主。几种情形纠合到一起,导致王后蔡邦萨梅朵甄妃在西藏第一座王宫雍布拉康宫(母子宫)里,下毒药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牟尼赞普。 第二,也有猜测说,认为梅朵甄妃是嫉妒牟尼赞普的小王妃颇雍萨嘉姆尊而害死儿子的。颇雍萨嘉姆尊王妃本人,原是地位卑贱的民女,十六岁时被赤松德赞纳为一个小王妃。纳她为妃,是赤松德赞坚信姿色超逸、赋有文采的嘉姆尊是其亲生母亲的转世身。再说起另一宗缘由,赤松德赞生前,曾托付牟尼赞普关照小王妃。赤松德赞去世之后,牟尼赞普纳嘉姆尊为王妃。对父子二人宠爱至宝的颇雍萨嘉姆尊王妃,王后蔡邦萨梅朵甄妃早已恨之入骨。梅朵甄妃害死长子牟尼赞普之后,又折磨死了颇雍萨嘉姆尊妃。 据西藏多种史料记载,梅朵甄妃是极其痛恨密宗的。为阻止密宗,她曾经诬陷藏地密宗师毗若札那对她非礼,赤松德赞只好把毗若札那流放到察瓦绒地区。也有一种说法,佛、苯教势力间发生纠纷时,佛教徒诬陷支持苯教的蔡邦萨梅朵甄妃,实为佛教徒未达统领目的,反咬她一口。非礼不非礼,诬陷不诬陷,不过是体现了两教之争。 赤德松赞即位后,任命僧侣钵阐布贝吉永丹为直接干涉军政大事的宗教大臣,引起苯教贵族不满。苯教贵族首领兼大臣韦达纳坚联合朗达玛,诬陷贝吉永丹与王妃文统萨贝吉昂粗私通,赤祖德赞下令处死了贝吉永丹,王妃文统萨贝吉昂粗也自尽身亡。赤德松赞另一子藏玛,被苯教大臣和僧相诬陷非礼某王妃,遂以不守教徒清规为由被流放。 赤德松赞去世,赤祖德赞继位。之后,被其亲兄朗达玛派人毒死。朗达玛原本笃信苯教,对赞普位觊觎已久,他受苯教大臣和僧相指使下了毒手。若除掉赤祖德赞,赞普继位人非他莫属。 蔡邦萨梅朵甄妃扶立朗达玛(达玛,弃朗达磨·乌冬赞、蒙文史料作朗达尔玛)为吐蕃赞普,朗达玛继位即下诏灭佛。此后约百年,佛教在吐蕃几近绝迹。公元841年,在吐蕃耶巴山洞中修炼密宗的一个叫达尼桑(拉隆·贝吉多杰)的大师刺杀了朗达玛。赞普被刺杀,吐蕃王室内部即刻分崩离析。以朗达玛王后蔡邦萨尊莫彭(蔡邦萨梅朵甄妃侄女)养子云丹一派和朗达玛一个次妃生的朗达玛遗腹子沃松一派,形成对立的两大派,两派各自支持两位年幼王子来继承赞普位。于是,派系间发生内战,各地起义不断,战火纷纷。不久,吐蕃政权瓦解。原属地被割据势力瓜分,原扩张纳入的沙州(甘肃敦煌)、瓜州(甘肃酒泉)一带地盘也失去,吐蕃进入了百多年黑暗期。 毒药事件和王子即位纷争,折射出吐蕃王朝内部各派系间的矛盾冲突,也折射出佛、苯教之间的斗争已白热化。蔡邦萨梅朵甄妃,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狠毒呢?对照苏妲己被妖魔化的史载来看,蔡邦萨梅朵甄妃或许也是被派别斗争栽赃的红颜祸水类王后。 3,九世纪中叶,藏地佛教恢复。十世纪末,分别管辖不同地区的朗达玛两位王子后代间虽然时有政教纷争,二王子孙均大力弘扬佛教。朗达玛灭法期逃到异地的佛教信徒们,有些人回藏传法,有些人在异地著述立说。从十一世纪开始,藏地佛教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十三世纪末,元朝接受藏传佛教为国教,藏地政教合一的形式得以巩固和发展。十一到十三世纪之间,莲花生大师用藏文书写的“伏藏”部分经文先后被发掘。十四世纪,又有莲花生伏藏被伏藏师雅尔杰·尔金林巴在雅尔隆莲花堡垒山发掘。十五世纪初,格鲁派形成,藏传佛教派别也最终定型。一百零八名译经师翻译的经文,构成了藏传佛教理论体系,他们共同成为藏传佛教祖师。藏族历史上,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三人,称吐蕃三大法王。 (三)藏传佛教五宗简要 藏传佛教各宗,有影响力的,主要是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五大派。 1,宁玛派:又称红教、古派、旧宗派,是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起始于巴支星叽,创始人莲花生,确立于毗卢遮那。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十一世纪时的“三素尔”素尔波且·释迦迥乃、素尔穷·喜饶扎、素·释迦僧格(拉杰钦波·卓浦巴)祖孙三代建立寺庙广泛传教而成。到十六、十七世纪时,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寺、竹庆寺等。《大圆满法》,是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敏珠林寺位于山南扎囊县,是宁玛派在前藏的一个主寺,由伏藏大师德达林巴·仁增居美多杰于1676年创建。敏珠林寺最大的佛殿是桂花康,该寺注重研习天文历算、医学,以文字书法优美而著称。 2,噶当派:以显宗修习为主,也不排斥密宗,显密共修,属于教授派。对修习次第的主张是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强调密宗只能传授给经过考验的少数人。以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982—1055年)《菩提道灯论》为基础,以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士道”(三丈夫道论)修行次第为主,有显密教“纯净”声誉。后兴的黄教(格鲁派),以噶当派教义为主。 3,萨迦派:又称花教,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主要教法来源是卓弥·释迦也协译师思想,以“道果法”为主,属新密宗。昆氏家族是吐蕃贵族,也是吐蕃时期大臣(内相)家族。桑耶七觉士(七应试人)中,有昆·鲁意旺布松,他是昆氏家族中第一位出家僧人。昆·贡却杰布之前的昆氏家族人精通宁玛派教义,从昆·贡却杰布始创萨迦派,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讲究身、语、意密,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红色袈裟。寺院围墙,涂有别具特色的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萨迦·昆氏家族八思巴,是萨迦第五祖,为元朝国师、帝师,曾经创制“八思巴文”。萨迦派主寺是萨迦寺,寺内有大量“贝叶经”,萨迦寺有“第二敦煌”之誉。 4,噶举派:又称白教,公元十一、二世纪发展起来的,属于新译密咒派。创始人为穹布朗觉巴(990-1140)、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1012-1197)。继承人为米拉日巴瑜伽师,最后至达波拉杰(尼瓦·贡噶)大师时,才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该派经典和教法均来源于印度,有《大手印》、《幻身大灌顶》、《空行五教》等。密法修习,注重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 5,格鲁派:又称黄教、甘丹派、新噶当派,以善戒律著称。该派规定,僧人学经须遵循次第,严守戒律。十四世纪,由原噶当派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创立,因融合宁玛、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经典和教法,又称新噶当派,该派以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教义为主。宗喀巴有两大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两大弟子继承和发扬了格鲁派教义。 格鲁派最著名又特殊的主寺为甘丹寺,后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诸大寺。甘丹寺中藏有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有:1757年清代乾隆皇帝赐予该寺镶满金银珠宝、书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盔甲;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汗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明永乐皇帝赠赐的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等组成的整套二十四幅的缂丝唐卡“唐绣”;唐古特四国之一汗固始汗、清朝顺治帝封“遵文衍义敏慧固始汗”的坐垫等。 早期的藏传佛教,在未形成各自独立的宗派时,无论传承有何异处,统称红教。缘于释迦牟尼预言说,他涅槃两千五百年之后,佛教在红土地区得以弘扬,而藏地佛教兴起于红宫(红山宫)。红楼梦幻故事缘起,在于此。《红楼梦》中,贾琏曲尽丈夫之道,即噶当派三丈夫道论,格鲁派有此传承。而赤松德赞托付小王妃之事,跟努尔哈赤生前曾经托付大贝勒代善照应阿巴亥大妃之事,是何其相似。 五 藏传佛教密宗没有秘密 密宗有四本续,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大部,为密教经典。就藏传佛教密宗经论而言,没有秘密。各宗,不过是把古印度佛教或兼藏传本地大师的显密宗各类经典融合到一起,汇编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密宗各派依止的大师不同,选取的教义和修行次第也就不同。藏密体系中,宁玛派始祖莲华生大士和噶当派始祖阿底峡尊者,成为两大支柱。毗庐渣那,则是藏传佛教本地的密宗祖师。而古格王国高僧仁钦桑布大师,是藏传新密始祖。 提到藏传佛教密宗,必须先搞清楚因陀罗部底国王和莲华生大师出身。最早的因陀罗部底国王,是古代印度教中的云雨之神,他原是古印度教战神,后被纳入佛教。有一种说法,帝释天(释迦提桓因陀罗)即因陀罗。释迦提桓因陀罗,本为印度教之神,入佛教后改称帝释天。为十二天之一,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因陀罗部底国王,非单指某一位国王。《红史》记载的“恩扎布德国王”,也是一位陀罗部底国王。多罗那他·贡噶宁波《七系付法传》中认为,印度因陀罗部底王俱俱罗阇(狗王)是无上密乘始祖,他将无上密乘传给阿阇黎莲华生,是莲华生亲教师。莲华生,是邬仗那国王族、因陀罗部底国王英迪拉菩提亲生子。敦珠仁波切《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认为,印度无上密乘教传派教主是移喜孙奴(雅青移喜孙奴、也罗孙奴),印度无上密乘中的姑姑喇渣(狗王)大师,是莲华生上上师(祖师)。莲华生,是邬仗那国王因扎菩提收养的一个养子,后弃王位到藏地弘扬佛法。 看起来,俱俱罗阇、姑姑喇渣二者,应指同一人,都是狗王。英迪拉菩提、因扎菩提、安札菩提、恩扎布德,也是同指,音译。莲华生上师和上上师说,就差辈了。世俗出身,也成两种说法,一是英迪拉菩提亲生子说,一是因扎菩提养子说。后期形成的格鲁派以阿底峡经论为主,虽然自成一派,却是融合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等教义,以阿底峡、莲华生、毗卢遮那、龙树、罗睺罗、仁钦桑布大师等密宗师教论而成。无论人名或修炼方式、传承有何异同,藏传佛教各派密宗,大体框架是一致的。 多罗那他和敦珠仁波切佛教著作中,均认为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依次是:龙树、阿罗耶提婆、罗睺罗、月称、光生(藏文)、智称、扇底波。罗睺罗(萨罗诃)原本是印度密宗悲空第一,是龙树(龙猛、龙胜)大师亲教师。后来,龙树成就超过了罗睺罗,大黑天护法的极密法本由龙树上师传播。藏传佛教各派密宗祖师爷是龙树,莲华生和阿底峡密宗均来自龙树大师教义。 如果说密宗有密,那就是各派密宗中的密咒。每个成道大师的密咒语不同,每一位大师下的门徒修炼密法(实践法)也就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修密者必须依止上师。上师也要观察门徒能否堪称法器,再决定是否下传。密宗轻易不传,有“百金不换”传统。即便上师传给门徒,也只是以心、语、意相传,不留任何文字。因而,密宗就显得极其神秘。按照密宗理论,世俗之人学会念诵咒语,即能得到佛菩萨护佑。密宗僧人修炼成道,才能产生加持的通灵密咒。世俗之人欲得密咒保佑,要对佛门上师供养。虔心供养,则护佑频频。 密咒有什么作用?无非是有两种意向:一方面,自觉性行善,或强制性地让世俗之人行善。若行善,必得佛祖护佑。若行恶,必会遭密咒诅咒;一方面,体现了密咒的无上地位。得道成密高僧,有各种神变,法力无边。世俗间,非人人都能修炼通灵密咒。若得佛祖护佑,那就供佛吧。但是,对行恶之人,用密咒诅咒来约束其行为,本身就是一大缺陷。密咒不等于法律制度,对善者而言,不需要用密咒约束其行为。对恶者而言,密咒没有任何约束力。对红尘中沉浮的众生,焉谈佛理约束?再者,若弘教者本身都不够约束自己行为,佛理教化就成一席枉谈。比如,元朝是怎么北退的?林丹汗迎请金佛,反倒直接导致汗国灭亡。 藏密中的“伏藏”,早期专指莲花生伏藏在西藏的各类经文和圣物。后期,把各类藏传显密经文,统称“宝箧经”。掘出的伏藏分散传给门徒,掘出伏藏的喇嘛称为伏藏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累经后世发掘、编撰、整理的莲花生伏藏汉译文纷纷面世。目前,有藏、汉文《莲花生大师略传》、《莲花生大士本生传》等四百多种版本。 六 佛教文化,成为一种金银玉石珠宝文化 世俗中,金银玉石珠宝,是人所共知的珍宝。佛教国度里,金银玉石珠宝,原本是比喻高德大僧造福大众的道行。其后,成为对佛门是否虔诚的衡量尺度。怎么个来历?追溯根源,在于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苦行,有施主供养金银玉石珠宝。释迦牟尼认为出家人以修行为主,不需要世俗物,便只留下普通石头,以满足施主供养虔心。释迦牟尼第一个讲经修炼的迦兰陀竹园,院墙即用石头垒砌而成。释迦牟尼佛,绝非贪恋金银玉石珠宝之人。否则,不会舍弃王位出家苦行。但是,他开创的佛教中描绘的极乐世界,是黄金铺地的水晶宫,遍地是金银玉石珠宝。人们生活在完全平等,无忧无虑,无财产纠葛的世界中。天人若违反天规,就会堕入世俗间的人生苦海,重新打造修炼。这一类天人,便是“堕儿、坠儿、痴儿”。痴儿,专指无明。待罪孽赎满,重新回到天界。若涅槃至出世间,就处于不生不灭状态,到达极乐世界。此类天人,才有资格下凡历炼,造福大众。相当于体察民情,下乡锻炼。 应该说,极乐世界是一种朴素的高级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形式。谁不希望生活在超越世俗,没有奸诈,众生平等,富裕充实的社会环境中呢?然而,世间苦海中不存在这种境界。不是达官显贵,便是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世俗中人。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谁也无法避免,世事无常。皇室中人,同样忍受着无常的精神折磨。对皇帝而言,作为四海之主,极乐世界中描绘的金银玉石珠宝俱已拥有,却不能摆脱世俗间的种种烦恼。一不留神,自己性命无常。提升到佛教理论中,了义无常便是悟空。恒常,则是时时修炼心性。 佛教里的大手印,是以世间国王(皇帝)印玺,比喻法王释迦牟尼亲许的佛法宗要。这种根源,在于释迦牟尼原本是王子,弃王位成佛,大手印成为政教合一授权喻。政教合一的帝国国度里,皇帝玉玺、印玺,即佛手印。贾宝玉,既是下凡历炼的神瑛侍者,又是痴儿,既无明,何得下凡资历?矛盾至极。从藏传佛教角度来说,贾宝玉定位,只能是既证得菩萨果位又没有涅槃,永持道心的玛哈噶喇化身。他的职能,是奉劝世俗中人行善收性。从政教合一体角度来说,也只能是拟人化的玉玺、佛玺合一体美玉“琰”。 皇帝有玉玺,大曹显贵有皇帝赐予的玉印。豪贵们,以拥有稀世罕见的玉石珠宝为荣。金银玉石珠宝,变成世俗中的身份和权利的象征。于是,金银玉石珠宝,转变为世俗中的一种文化。拥有无上的金银玉石珠宝,过去是帝王将相标志,如今是大款标志,单身贵族也能拥有。佛教文化,渐渐演变成金银玉石珠宝文化的一种形式。 七 葫芦,宝瓶文化 在藏地来讲,佛教文化融葫芦、宝瓶文化。密宗认为,葫芦里装的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是政、教王治理国家的智慧宝瓶,是“以大智能治理国家”喻。佛门密宗大师,也必须为其高徒灌顶。否则,不能传承。善于治理国家的国王、皇帝是智能儿,古印度和西藏王位继承仪式中,有灌顶仪式。佛教国度的国王登基灌顶仪式,既是表明四海之主君权神授,也是佛法智慧(大小五明)灌顶。灌顶本意,见唐一行法师《大日经疏》:“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元朝每一位皇帝即位时,都有隆重的灌顶仪式。灌顶仪式中的四海之水,叫甘露法水,有佛法意义。四海之水,是从国土东西南北四大海中取来的海水,代表国土海疆。早期的法水运取,要用密封的葫芦,密封口有莲花,木芙蓉等新鲜花卉。莲花,木芙蓉等,是佛教寓意。用葫芦运取法水,既是福荫(yìn)象征,也是为安全稳妥,携带便宜。灌顶仪式中的宝瓶,要做成各种葫芦造型,顶盖是葫芦提,也是源于甘露法水的运取。皇帝灌顶仪式和朝廷祭祀活动中,葫芦型金宝瓶是标志。 金宝瓶,也叫七宝瓶,是七世佛赐予的福荫象征。福荫,即福禄、荫庇。元朝祭祀活动中的禄马祭,也是福荫本义。宝瓶意为通灵祈福,有佛祖保佑,也有列祖列宗保佑,是为天佑。金宝瓶,非特指黄金质地,普通材质的宝瓶、植物葫芦、饰有金银珠宝的瓷瓶,均在金宝瓶之列。“金”代表恒久不变质,金宝瓶说,只是寓意象征。 葫芦外相,本身是大肚趔趄,幽默随意,招人喜爱。葫芦在密宗中,也是未来佛弥勒佛标志,代表福荫永传。藏传佛教弥勒佛造型身携宝葫芦,是其标志。葫芦宝瓶,也就具有了福禄天下的吉祥美意。佛塔建筑中,既有葫芦造型,又有各种宝瓶造型。藏传佛教活佛灵塔,也是葫芦造型。有些灵塔中,不仅存放活佛肉身像,也埋藏活佛头发、指甲一类的灵物。活佛去世后,火化遗留的残骨,称舍利子,一般会存放在宝塔内。 第六十二回射覆,有一段文:“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岫烟便射了一个‘绿’字,二人会意,各饮一口。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宝琴笑道:‘请君入瓮。’大家笑起来,说:‘这个典用的当。’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接着,听湘云说酒底,湘云便用箸子举着鸭头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瓢,蒙古语即葫芦;绿,绿玉、绿蜡,美玉的一个种类。赤峰巴林玉,学名叫叶腊石(叶蜡石),最著名的是巴林鸡血石。巴林鸡血石有冻、软之分,有“草原瑰宝、印石皇后”美誉;巴林福黄石,是“一寸福黄三寸金”,极其尊贵;既赤又黛又黄者,是巴林极品石,集“寿山田黄、昌化鸡血石”之尊艳。从绿玉种类划分,祖母绿是极品。绿松石,则是象征吐蕃米拉日巴大师求师问道、苦行经历的一块稀世珍宝,绿松石也是众佛教寺庙不可或缺的重要装饰美玉。政教合一体制里,瓢射绿,是隐含玉玺、佛印之葫芦案。葫芦下的入瓮,特指将王子名单写到祭坛上的七宝瓶里,焚天香供七天,以预测未来悉地(成就)者,也以决定王位继承人选。当然,被请入瓮,吉凶莫测。瓢跟绿对上了,李纨和邢岫烟赢局已成。薛宝琴是明理人、解事者,史湘云也是心知肚明,拳只能认输。 谜底,只有史说者史湘云能够揭晓。如,史湘云酒面“铁锁缆孤舟”,回射第四十回文中金鸳鸯宣布的薛宝钗“铁锁练孤舟”令语。绿,又是第十八回贾妃省亲时不喜“绿玉”的续曲。十八回、四十回、六十二回串起来的影射体分章次第,是每间隔二十二回,是谓回环。再追溯葫芦玉案根源,开场楔子,石头坠落温柔乡。第一回甄士隐解道歌,悟禅机出家了,葫芦案已埋伏。至第二十二回贾宝玉悟禅机,间隔二十二回。贾宝玉真悟了吗?远远不够,遭到史、林、薛嘲笑。情同母子的姐弟贾妃和贾宝玉,实体是青埂峰下同一块美玉之变身,跟绿玉、绿蜡、蜡油冻佛手、娇黄玲珑大佛手均为一体。七宝瓶,便是集诸玉、珍宝大成之象征;蒋玉菡送贾宝玉的红汗巾子、袭人做的松花汗巾子等等,都是连带关系。大葫芦能够一装无余,真是个稀世宝贝。 八 佛门一百零单八将 藏传佛教认为,藏地一百零八名译经师加持的宝瓶,是通达佛法的。一百零八名大师,是佛门一百零单八将(联想《水浒》一百零单八将)。皇室丧葬和祭祀活动中,要一百零八名僧人诵经加持。皇帝及皇室后妃要人,生前非高僧大德,身后陵墓中建一百零八个台阶通达天台,以金刚桥作纽带,以一百零八名僧人诵经,超度魂灵升天。丧葬和祭祀仪式,既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寄托,也是对亡灵的一种超度。普通皇室成员丧葬仪式,不具一百零八名僧人诵经超度资格。皇室之外的人,更无资谈及。 成吉思汗陵,是元朝黄金家族祭祀的衣冠冢,太庙。清朝沈阳大金陵墓福陵,埋葬着努尔哈赤、高皇后和阿巴亥大妃,阿巴亥大妃没有名分。福陵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石嘴山),有一百零八磴台阶,有须弥座式台基上的隆恩殿等建筑。既是帝王陵寝,又是具有佛教寓意的建筑。至今,人们对福陵建筑设计有种种猜想,为什么有一百零八磴台阶?工程负责人是多尔衮,他去世之前基本竣工。秦可卿葬礼,就有“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一百单八众禅僧,是藏传佛道合一之禅僧。九十九位道士,是元朝成陵祭封九十九匹神马的数字。打解冤洗业醮,是金、元盛行的全真道道士。超度的,是“前亡后化诸魂”。秦可卿葬礼,绝非单指一个人,是朝代变更、转换和延续标志。书中隐含,还用喇嘛央及吗?(蒙古俗语,比喻很简单的事情,用不着请高明指点。央及:意为没必要的罗嗦,单纯取音。) 书中葫芦系列案至此产生:阿巴亥大妃是否自缢殉葬于努尔哈赤?清朝顺治帝出家没有?孝庄下嫁多尔衮否?康熙帝将摄政王府改造成玛哈噶喇神家庙,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雍正皇帝吃没吃金丹?如果吃了金丹,到底是升天成仙了还是没升?乾隆帝在多尔衮家族案一百二十七年之际为之昭雪,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康熙帝患过天花,脸上到底落没落下疤痕?如果落下了或没落下,有什么佛法解释没有?功名贯天,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是何方家族?《红楼梦》一书中,处处是隐密。 于我而言,老大不小的成年人了,愣要唱着现代版的歌曲《童年》,去寻觅那几百年前的离恨天、寂寞林、灌愁海之隐密。既有红楼百万文字带路,我又带着一颗红彤彤的热切的八卦探心,探觅贾雨村行踪,乐而窥其为。 鲍向荣 2012.9.5 修改于鲍博书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