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继承有两大传统:一是民间方式,一是经典方式。本来,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但事实上,这两种方式总是形成尖锐的对抗。“五四”文学革命力图改造“庙堂”文学,创造“车夫走卒”的文学,正是对“民间方式”的重视。当时北大民间文学社团所发起的搜集民歌运动,就是高度重视“民间方式”的结果。“五四”文学主张“民间方式”,主要为了克服文言的障碍和封建传统的束缚,力图恢复文学的大众化接受方式。事实证明反文言主张白话创作,以民间讲唱的方式创作现代作品在“五四”文学运动中取得了成功。一直处于隐蔽自发状态的民间文学终于得到了重视。打破诗文高雅的文学观,而且将小说和戏剧创作提升到了正统地位上来,并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五四”文学的巨大成就与“五四”一代作家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有重大关系。同时,他们不同程度地了吸收了民间文学方式的特点,因而雅而不俗,趣而写实,文学的审美化和文学的写实化比较好地统一在一起。“五四”文学的这种民间方式实质上与经典文学方式统一了起来。不仅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且还突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积极进取、追求幸福、战胜苦难的生活理想。这实质上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等民间文学方式的一种延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调这种民间方式的重要性,并号召广大作家创造出民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接近《牛郎织女》等民间文学样式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向往。这种民间方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所不言而喻的。由于民间方式一直得不到重视。需要矫枉过正,因而,应该高度重视民间方式,强调是应该的。但是,民间方式的消极因素却因此被忽视。民间方式的消极性与经典方式的反动性都同样破坏了文学的审美趣味。民间方式的消极因素在于将普通人生活中一些琐碎无聊虚假的东西放入一种三角恋爱模式中,让我们在文学阅读中接受那些堕落了的灵魂所表达的世俗生活观念。这种消极因素使民众感到无聊,同时也将民众带入到狂欢之中,人们在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被破坏之后,接受一种及时享乐,腐朽没落的观念.将人民生活中一些朴实、正直、善良的美好德行予以放逐。因此,民间方式的积极因素应该肯定和发扬,民间方式的消极因素显然是应该批判的。这是我对“民间方式”进行重估的原由。 民间方式与民间境界 文学伪“民间方式”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先从表达方式上看,民间方式主要是一种.讲唱的方式。宋元话本,就套以。说话,为主调的。因为是讲话,语言就显得通俗易懂;因为是说话,就不注重内心活动或意识流,而极重视文学的故事性.因为是说话,所以总是力图调动接受者的热情,所以,其说话内容既贴近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又与民间生活喜剧情调相和谐,通常都是民间的精神、民众的思想、民众的观念的直接流露。普遍民众最渴望什么,这种民间文学方式就会给接受者提供什么。文学纵容民众的情绪,以市井的狂欢作为文学民间方式的最佳效果,力图最大限度地赢得大众.再从创作目的来看,民间方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放纵被压抑的感情,认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义观,通常是民间方式的主要特点.无论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念,还是艺术起源于巫术游戏的观念;无论是艺术起源于生命的冲动,还是艺术源于主体精神的表现的观念。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说明文学的民间方式所具有的非功利性。尽管文学的民间方式也有歌谣和故事对时政、对政治人物的嘲讽,但这种嘲讽本身的批判力量因为嘲讽的喜剧性色彩而冲淡了。关键还是娱乐性为主导.在娱乐过程中,通过善恶是非的道德评判,让人们感受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从而获得精神的松弛.文学的民间方式一般直接取材于生活.由原来的口头讲唱发展成以口语化定型化的创作形式,不断满足人们朴素而又消闲的接受心理,因而,这种民间方式的文学不在乎语言,也不在乎结构,通常同类小说结构模式具有很大的雷同性。他们一般遵循传统的通俗文学的民间方式。无论是在语言描写还是在情节叙述上都较少有新的创新,但恰好是这种典型的民间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娱乐需要。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