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昭通地区,生存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艰苦,但在这块土地上,精神生存非常顽强。这里有一大批青年作家始终坚持创作,孜孜不倦地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青年作家是云南新世纪的文学希望,有很大的潜质和上升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谈到昭通作家群,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杨红昆表示,目前的青年作家,大多都是业余进行创作,生存压力较大,再加上本地作品发表的园地较少,所以希望文坛能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青年作家的作品,在继承云南老一辈作家朴实文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和现实意义,更加重视对生命的关注和内心世界的探究,无论从创作的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的发展状态”,杨红昆介绍,在目前1500多人的云南省作协会员中,青年会员有15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有58人。这些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地关注少数民族题材,并尝试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写作,在作品中出现了“回归”写作。比如和晓梅(纳西族)、鲁若迪基(普米族)、哥布(哈尼族)、吕翼(彝族)、米切若张(彝族)等人,都是近年来创作成绩突出的年轻少数民族作家。在这些基础的创作上,形成了彝族作家群、哈尼族作家群。在近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云南都有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获奖。特别是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者中,云南省获奖的4位作家全在45岁以下。 提到云南文学创作,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不能不提的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昭通地区已经有一批中青年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社团和文学爱好者群体众多。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夏天敏、李骞、樊忠慰、刘广雄等一大批昭通籍作家从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等文学创作,成为令全国文坛瞩目的突起异军。 彝族作家吕翼表示,昭通文学现象,持续时间之长、人数之多,是极为罕见的,是近20年来昭通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景观。近年来,昭通籍作家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作品上百篇,并有多篇被国家级选刊多次选载。昭通创作群体中一部分是离开昭通、活跃于昆明各行业的作家;另一些是留守昭通的本土作家。两个部分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作家的创作意识有一个从使命意识向生命意识发展的过程,二是始终坚持了严肃的创作态度、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借鉴和吸取了其它优秀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三是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始终有一个评论群体对创作进行引导。 吕翼认为,昭通作家群的逐步形成,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熏染、关注社会底层的优良传统外,与作协多年来培养年轻作者的努力分不开,更重要的是,“昭通文学队伍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他们把写作看成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崇高事业,是属于自己的生存表达。” 原载:《文艺报》2007-11-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