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值得珍藏的中华民族文学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玛拉沁夫 参加讨论
中国作家的良心可以感动中国。中子先生,一个业余作家,一个汉族人,一个山东人,在新疆生活了四五十年,对蒙古族怀着那么深的感情,对中华民族怀着那么深的感情,对人类有那么深的爱,对和平有那么深的爱,这就是中国作家的良心,这使我特别震撼。中子不知吃了多少苦,才写出了这部史诗性的《渥巴锡大汗》。
    《渥巴锡大汗》是值得珍藏的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小说描写的是蒙古族土尔扈特东归祖国。蒙古民族是中国的本土民族,蒙古民族的血液中不管经过多少年,身上流着的仍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管走出去,还是又回来,还是发生历史变故,蒙古民族的本土意识——我们是中国人,永远是这块土地的儿子,也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永远忠于这块土地,这就是永远忠于祖国的原因 ,这也就是土尔扈特人东归祖国的原因。因为“没有别的家园,中国就是我们的家园”这样一种意识深深扎根在蒙古民族的文化意识中,也深深扎根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意识中,这就是中子用极其隐蔽的手法写的中国心。中子在小说中是用形象化的东归心来表达中国心的。我和他多次探讨文学,我们都赞同文学是用形象感染人的。他认真研究了描写政治事件的中外名著,他努力让小说把政治藏得深些,再深些。如果说别的小说用了10个政治化的词语,他坚持只用1个,不得不用时才用,为这个问题,他起码修改了三遍。
    《渥巴锡大汗》 这部小说有一种为世界、为历史、为全人类写作的意识。这部小说在描写上有一股“新气”之感,深深烙入人的脑海。其主要表现在,作者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东归这一大事件,把战争、战役、战斗写得繁密紧凑,而在故事有故事中、情节有情节中力争写得轻松活泼,以此塑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个个人物形象。16万多人东归祖国,仅余6万余人,10万白骨留在了异国他乡,最后终于回到祖国。书中写到乾隆在承德进行声势浩大的秋季大围猎,举行盛大国宴,专门修了普陀宗乘之庙,欢迎东归的首领,并以汉白玉石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叙了这些真实的场面,说明清政府以非常宽阔的胸怀和无比的深情,迎接归来的游子,写得非常有人性,写出了人类的共同感情。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这部小说,是很有意义的。他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中华民族走到今天,成为世界大国,我们保持了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原因在于我们每一个民族在心灵深处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最基本的一点。要告诉世界,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华民族经过了那么多磨难,永远不会分裂,这是永远不可动摇的。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中国人心中那种深藏的最隐秘的灵魂揭示出来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基因。
    作家要能达到随意即取,高于自然的境界。中子之所以能写出《渥巴锡大汗》这部160万字的优秀小说,就在于他对文学不息的探索,时时在文学这片田野里耕耘。他根据自己文学创作的实践,坚持追求小说真善美的境界,坚持追求作家个人艺术修养升华的境界,坚持追求生动活泼、新颖向上、乐观浪漫的文学境界。只有有“钙质”的心灵,才能写出有“钙质”的作品,才能写心中之美,绘意中之善,求精神之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随意即取,高于自然的境界。中子不图虚名,脚踏实地,他的小说才能在传统文学中,在比较文学中披荆斩棘。用浓笔写人物,轻笔写景物,泼墨写灵魂,简笔写外形。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一种民族精神,他坚持“不虚心就学不到学问,不实心做事就做不成事情”的人生观,始终大胆实践、辛勤耕耘。在当今商品社会的冲击下,坚持不浮躁、不盲目跟风、不随意炒作,固守着“永不重复自己,永不重复别人,一笔一画是滴滴血泪铸就”的精神,永远写出来的是平常之心,笑看天下风云,问心无愧文学的精神。从事文学是清苦的,中子守住了文学这块阵地,他就像信仰宗教一样信仰文学。
    作者默默无闻地写了几十年,不应该支持他吗?而他写得又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件。正是有千千万万中子这样一批对中国文学抱着宗教徒感情一样的业余作家,几十年为之奋斗,把自己的家资都花在上面了。如果中国作家都有中子这样一种高度责任心,我们中国文学就充满了希望,真正的文学应该属于像中子一样可爱的人们。这是因为生活决定文学,我们为什么成为作家?因为我们当年是战士,有我们那个时代的生活。未来的文学大师,很可能是中子这样边远地区的穷苦的业余作家,也可能是今天的打工妹、打工仔、农民工,也可能是企业家、工程师、技术员,因为他们是改革开放中的战斗者;因为他们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没有生活怎么成为作家!个别人把文学当作游戏,当作“名利塔”,而且逐渐走向了娱乐化,把文学的真善美弄得烟消云散。生活是第一位的,创作的源泉就是生活,这是符合文学规律的。我欣赏中子的文学个性与修养和他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这是他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好小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前提,这说明了作家追求的艺术境界往往是和其所描绘的意境相一致的。
    原载:《文艺报》2007-12-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