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论民间故事《天鹅仙女》的族属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范垂政 参加讨论

     经过认真严格挑选、编辑、审定、出版的“民间故事”,不仅应具有高度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亦应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的科学价值。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编纂总方案》中,①还是在中共中央宣传部1985年11月《转发民研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②,都一再强调的。在上述这个《编纂总方案》中,对民间故事的“编选原则”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选编民间文学作品,“均须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简称三性)的原则进行甄别与选编”,以保证质量。在这些文件中还特别强调了“科学性是三性的核心”,“在选编标准上,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科学的评定”③。
     在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满族民间故事选》中,有一篇《天鹅仙女》被排放在该选集的首篇。在这篇《天鹅仙女》中,重述了那个在我国北方流传时间久远、波及地域较为广泛的数百年前三位仙女在东北长白山区一泓池水中沐浴,其中的三妹佛库伦吞食了一只神鸟衔来的红果,而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她母亲告诉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即后来的“清始祖”)。清王朝的统治层对这个故事很重视,郑重地把它写进了《清史稿·太祖本纪》《满洲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等官方文史典籍里。不过,被选编在《满族民间故事选》中的《天鹅仙女》在引述上述这个古老传说故事时,所着重要说明的要点是:满族人何以管母亲叫“鹅(或写作“额”)娘”?
     这篇《天鹅仙女》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直接点明了这一主题:为什么“满族人称母亲叫额娘”?④《天鹅仙女》在讲述了那位最年轻的第三仙女生下布库里雍顺以后,母子临别时,“三仙女变成一只洁白的天鹅,飞到天上。”⑤布库里雍顺“也离不开娘啊,看着妈妈变成天鹅,就扎撒着小手,不住嘴地喊:‘鹅娘,鹅娘!’“从那以后,凡是满族人,就都称自己的母亲为鹅娘了。一辈传一辈,时间久了,就叫成了额娘了”。⑥
     《天鹅仙女》中涉及到的关于三仙女吞食了神鸟叼来的红果而生下个小男孩(即后来史称的“清始祖”)的神话传说,确实在清朝以来的民间,特别是满族民间广泛流传过。清皇室所以把这一传说郑重其事的写进了官方典籍中,是想籍此一神话来说明他们爱新觉罗氏家族,不是民间的一般凡夫俗子,而是天上仙女吞食神果而留在人间的“天生之子”。是想以此上天的神威和血统,来笼络人心,在其民族中树立与巩固非凡的特殊地位。这在我们古老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并非孤立仅有的现象。在我国其他民族的发展历史中,也有过与此相类的传说。
     不过,我以为《天鹅仙女》用三仙女变成一只天鹅飞上天去,来解说满族人为什么从始祖布库里雍顺时期起管母亲就称做“鹅娘”(后被演化而以汉文写成“额娘”),并把这个讲法肯定为“满族民间故事”,是不符合选编民间文学的“科学性”的要求,很值研究、商榷。
     我们应该怎样来确认某一个民间故事是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我以为确认某一故事是“满族民间故事”,不仅在故事表述的内容必须是满族的生活,还必须是产生于满族、使用的满族语言和流传于满族民众之中。而这篇被选编在《满族民间故事选》首篇的《天鹅仙女》,虽然在其故事内容上与满族的历史有关,但它的产生和讲述中使用的语育,维木是满族的。所以不能认为这篇文字是产生和流传在满族民间中的故事。
     说起来,其道理也极其浅显。《天鹅仙女》中,不是说布库里雍顺这个满洲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始祖”见其母亲变成了天鹅飞上天而急切呼喊出“鹅娘”的唤声吗?只要我们研究一下布库里雍顺孩童时代满洲族语对鹅怎么称呼,就可以一目了然。如果当时的满族人以满语称呼现今汉人以汉语称呼中的“鹅”,其口语发音同是一个“鹅”(}9}9),那么就可以说《天鹅仙女》是“满族民间故事”,把它编入《满族民间故事选》是没什么可指责的。遗憾的是,布库里雍顺时期的满语,无论是对于“鹅”还是对“天鹅”这两种动物的叫法,都不是汉语中对“鹅”或“天鹅”的发音。
     汉语中叫做“鹅”的这种动物,在满语中称做“农尼亚哈”,即Niongniyana。根据满语中对“鹅”的这个“农尼亚哈”的发音,是扯不到满语发音的“鹅娘”上去的。再从满语中对汉人所说的“天鹅”的称呼发音上看,也是扯不到“鹅娘”的发音上去的。对汉语中的“天鹅”,在满语中称为GaYu,其汉字注音为:“哥阿日务”,也可注为“嘎入”⑦。但不管怎么也不能由此而扯到满语“鹅娘”的发声上去。
     据我所知,在清末民初时期的黑龙江省双城、五常、阿城以及老宁古塔地方的满族人 (当地人也称他们为“大八旗人”)对母亲的呼叫称为“纳呐”,汉语标音为nene,也并不是呼做“鹅娘”或“额娘”的。是后来在汉族文人的笔下,才逐渐将满族人对母亲的称呼,写作为“额娘”的。
     对于《天鹅仙女》这篇“民间故事”,我不能说民间不曾存在过。既然在春风文艺出版社选择、编辑和出版这篇故事时,将它放在了选集中的首篇,并在篇末标明系由“关世英讲述”,我相信在我国广阔的民间里,确实流传过这一故事。但是,选集的编者们肯定的将这一民间故事界定为“满族民间故事”,是不准确的。如果说《天鹅仙女》确实是在民间流传过,但它起初也不是产生自满族民间、也不会是由满族人讲出来的,而只能是把鹅呼做“鹅”的汉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文化知识和对社会事物的理解,对满族人为什么管母亲叫“鹅娘”而作出的一种分析判断、阐释性的“故事”。我以为,对这个《天鹅仙女》最多只能说成是流传着的一个由民间汉族人讲述的有关满族生活习性的民间传说故事。这正犹如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民间,由傣族人民群众讲述的有关我国三国时期汉族人物诸葛的《孔明灯》、《孔明坝》、《孔明渠》和《孔明山》等民间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内容讲的全是汉族的人和事,而不能说这故事是“汉族民间故事”只能说它是“傣族民间故事”一样,只能说《天鹅仙女》是汉族民间故事而不是“满族民间故事”。
    原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