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风雨相随半世纪 文学桂军树旗帜 广西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同时起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地、李英敏、秦似、韦其麟、周民震、包玉堂等一批广西作家诗人活跃在中国文坛。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大大激发了广西各民族作家的创作激情,先后诞生了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长诗《百鸟衣》、歌舞剧《刘三姐》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他们是新中国广西文学事业的奠基人。 改革开放后,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西文学队伍重新集合。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文学显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以李栋、王云高的小说《彩云归》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标志,广西作家们在全国文坛掀起第一浪冲击波,涌现了武剑青、蓝怀昌、韦一凡、陈敦德、聂震宁、孙步康、张宗栻、杨克、梅帅元、张仁胜、李逊、林白等一批中青年作家,为广西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成为中坚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化商品大潮带来的剧烈竞争和猛烈冲击,广西文学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与文学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广西的文学队伍,长期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交流和学习。文学繁荣的关键是人才。如何加强文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设一支富有朝气、充满战斗力的文艺队伍,是摆在宣传文化部门领导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95年8月,为寻求广西文艺发展的突破口,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南宁召开“广西文学创作题材规划会”。不久区党委宣传部决定在广西文艺界实施培养文艺人才的“213工程”,建立人才档案库,对优秀文艺人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养。1996年7月,区党委宣传部在宁明县召开了花山文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30位中青年作家基本上包括了当时广西文学界最优秀的人才。会议认真分析了广西文艺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广西培养优秀文艺人才的目标规划,研究制定了包括实行作家签约制度在内的实施“213工程”的一揽子措施办法。花山文艺座谈会是新时期、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开创性的文艺务虚会,为文坛桂军重整旗鼓、聚集力量、向全国文学高地发起集体冲锋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4月,广西百名青年作家创作会在南宁召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广西文学人才战略的动员大会。5月,广西首届青年作家签约仪式在桂林举行,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黄佩华、沈东子、海力洪、陈爱萍八位青年小说家成为广西首批签约作家,广西培养文艺人才战略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广西是在全国较早实行作家签约制度的省区之一,从1997年至今共有7届78人次参加了签约创作。事实证明,以签约作家为先锋的广西中青年作家群向全国文坛发起的集体冲击,取得了超乎预想的巨大成果: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于1997年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终于圆了广西文学界多年来冲击国家级大奖的梦想。2001年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选,鬼子的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又以高票得奖。从文学新桂军的领军人物东西、鬼子,黄佩华、凡一平等,到近年来频频在全国著名文学期刊和出版社发表出版作品的杨映川、光盘、伍道扬、纪尘、锦璐、凌洁、潘红日、潘莹宇、李约热、黄土路、朱山坡、王勇英等新锐作家,签约作家们正以其不俗的才华和创作实绩,为广西文坛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 把握现在:弘扬民族传统加强创新实践 新世纪以来,广西文学创作目标实行战略性转移,重点鼓励签约作家向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精品发展。新世纪八年来广西作家创作发表的长篇小说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有专家说这是广西作家集体进入“长篇小说状态”。东西的《耳光响亮》《后悔录》、鬼子的《一根水做的绳子》、李冯的《孔子》、黄佩华的《生生长流》《公务员》、光盘的《王痞子的欲望》等数十部长篇小说相继面世,作家们以其鲜明的思想艺术个性和不俗的文学品质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我区作家东西、鬼子、凡一平、沈东子、杨映川、李约热、朱山坡、纪尘、张燕玲、徐歌、非亚、刘春、沈祖连、陈丽虹、刚夫等人的作品也分别获得各种年度独立文学奖项或者入选年度文学选本。 与此同时,广西青年作家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等强势介入影视文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参与创作的《英雄》《十面埋伏》《幸福时光》《寻枪》《理发师》《天上的恋人》《姐姐词典》《响亮》等20多部在国内外热映热播的优秀影视作品,大大提升了广西作家在中国文坛和影视界的声望,甚至在文艺媒体中引发“广西作家触电现象”、“凡一平现象”等热门话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花山文艺座谈会是在广西文艺发展处于低谷的背景下召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广西文艺谋生存求发展的会议。从此广西文艺从花山脚下走向全国,汇入全国生机勃勃的文艺发展大潮中。广西文学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当前文艺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理清思路,动员组织力量开创文艺工作的新局面,2007年,我们在北海又召开了北部湾文艺座谈会。2008年5月,我们又在南宁召开了广西青年文艺家创作座谈会。这两次会议提出了文艺工作要实现“由山到海”的转变,即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思路,实现文艺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广西的文学事业是在不断壮大,但放在全国平台进行比较,我们要心中有数,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 展望未来:弄潮时代浪尖 讴歌祖国人民 “凤栖苍梧,珠还合浦”。目前,广西经济建设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历史的抉择,使广西的各项事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乘着从北部湾海上来的“风”,开放的“风”,激荡的“风”,我们要勇当时代的弄潮儿,乘风破浪,让广西文学艺术再创辉煌。从大山走向大海,广西文学艺术的格局将更加开放,更加辽阔。我们一定要立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立足发挥区域文化多样性优势,立足文学的创新和繁荣,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探索出一条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新路子,不断书写广西文学事业发展新篇章。 (本文作者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为广西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原载:《文艺报》2008-12-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