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广西文学》的“重返故乡”栏目中,我陆续读到了壮族作家凡一平的《上岭》、黄佩华的《生在平用》和蒙飞的《飘移的家》。像是事先约定好的,两位年轻的壮族诗人黄土路和韦佐,也分别在他们的第一本诗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和《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中,用较长篇幅回顾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历程,同样是一次精神还乡。 在这两部精美的诗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习惯了用山歌的形式抒发内心情感的壮族诗人,也完全擅长用现代的形式表情达意。 在他们重返故乡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故乡的气息。 2007年,黄佩华在他新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公务员》中,直接就把自己的故乡平用当作了小说主人公吴启明的故乡。《公务员》是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作为政府官员的主人公的现实生活。《公务员》中的主人公尽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确实还有着一些不甘堕落的挣扎。 如果说上述作品是作家对个体精神还乡的体认,那么,壮族散文家冯艺的散文《红土黑衣——一个壮族人的家乡行走》则力图以个人的视角展开对民族历史文化之根的追寻。在《红土黑衣》之前,冯艺已经写出了聚焦地域文化的《桂海苍茫——广西人文地理笔记》。这一次,他将目光锁定在壮民族身上,有意识地从这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壁画、服装、服饰中挖掘壮民族的文化心理,更从壮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如音乐、舞蹈中探寻壮民族的生命之谜。 对此,评论家陈剑晖这样评价:“冯艺的人文地理笔记可以说是在找魂,在寻根,更是一种深入民族历史深处的生命秘密的展示。当然,一个民族的魂灵不仅仅显现在那些崖壁上赭红色的壁画中,这其中,还应有作家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感念与热爱。正因有对于故乡、对于故乡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与感恩,冯艺笔下的生命解读才如此有血有肉可触可摸,才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的羁绊和民风民俗的浅层展示,升腾到一个具有一定精神纬度的诗性层次。” 当壮族作家们不断游走于城市与乡村故乡之间,从故乡获得灵魂的休养生息的时候,蒙飞则试图通过母语写作实现他精神还乡的语言仪式。 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等许多民族作家都喜欢用他们的母语文字写作。2007年,彝族在四川喜德举办了他们的母语文化节。相比之下,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尽管拥有许多本民族的作家,但壮文的长篇创作却一直很薄弱。因此,蒙飞与黄新荣两人合著的壮文长篇小说《CIET MOQ》(《节日》)就更加值得关注。 这说明更年轻的一代壮族小说家也开始崭露头角。李约热的短篇小说《青牛》获《小说选刊》2003年至2006年全国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涂满油漆的村庄》获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最具潜力新人奖。2007年,他的小说集《涂满油漆的村庄》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秦万里先生在该小说集序中写道:“李约热写底层,却并不直接铺展苦难,他也不喜欢将悲惨的命运推向极致,他褒扬宽容与善意,他嘲讽权势与不公,但他从不愤怒也不激烈。他是平静的,温和的,从容的,理智的,同时他又是智慧的,从情节的设计到行文的幽默感,都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他并不是没有立场,他有恨更有爱,他的立场站在底层的人群当中,他笔下的小说常常是时而真切,时而虚幻,他有时会与现实拉开一点距离,但总能选取一个比较‘智慧’的角度,努力接近生活的本质。” 更年轻的壮族小说家周敏也在这一年为读者奉献了由五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谁偷走我们》。 对于瑶族小说家光盘来说,2007年也许意味着他的新一轮出发。在此之前,光盘已经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2007年,光盘在《作家》《钟山》《山花》等杂志发表了《妻子说》《灵魂漂》《野人劫》等五六个中短篇小说。长期以来,光盘都喜欢用离奇的故事情节去承载人物内心世界的分裂与动荡,他笔下人物的情感总是在跌宕起伏。广西另一位小说家沈东子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他指出:“光盘的体内,还积蓄着大量的能量等待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广西的瑶族作家中出现了两位颇具潜质的女作家,她们是纪尘和蓝薇薇。 2007年的纪尘让我们知道她还有一个维族名字乔丽盼,这是几年前一位维吾尔族同胞送给她的。乔丽盼在维语中意思为“明星”。于是,在纪尘的《乔丽盼行疆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瑶族的纪尘常常努力用维族的“乔丽盼”,去照亮她南方炎热潮湿、昏昏欲睡的童年记忆。不仅童年需要“乔丽盼”的温暖,甚至爱情也需要“乔丽盼”来照亮。因为在纪尘的记忆里,“爱无处不在又总是出错。爱使人眼盲如蝙蝠。”熟悉广西瑶山的崎岖的纪尘,太需要新疆的开阔和一望无际了。在心灵的天空上,如果有一颗“乔丽盼”,灵魂也会熠熠生辉。 在南方小镇的绵绵细雨中,爱的面目模糊不清。当纪尘试图借助新疆的“乔丽盼”看清爱的面目时,仫佬族作家鬼子却用“一根水做的绳子”对乡村爱情做了一个纯情的阐释。鬼子在人们习惯了都市小资爱情的缠绵悱恻和三心二意的时候,却仍然保持了他的剑客本色,他的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中,小人物的爱情故事以“疼痛”作为关键词直击读者的内心。其实何止“疼痛”,甚至“惨烈”也难以形容。这使我想到了2007年中国影坛的几部作品,《投名状》表现了背叛的惨烈,《色,戒》表现了阴谋的惨烈。《一根水做的绳子》在今天的人们眼里却演绎了令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惨烈”。 原载:《文艺报》2008-4-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