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马克·吐温是给予中国较多关注的一位作家.他曾经就中国及华人问题创作过小说、戏剧.写过一系列杂文.还有一些议论散见于其它并不专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中。吐温对中国的关注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的.从早期作品中对旅美华工的生动报道和描述.到后期杂文和演讲中对侵华势力的讽刺和批判.他基本上是站在同情中国和华人的立场之上的。然而,吐温的同情态度往往被中国学界片面地夸大了.有学者甚至采取二分法简单地将他视作同美国等帝国主义进行不懈斗争的国际英雄、伟大的民心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在美国的最真诚的朋友。当然.对吐温的这一高度评价并不是妄加捏造的,而是建立在很充分的文学史料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结合多方面因素.深入全面地考察吐温的相关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话语表述实质上是被政治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所禁锢.是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对文本材料进行主观上的取舍裁剪之后所作出的结论。 笔者认为.考察吐温作品对华人形象的塑造和对中国问题的涉及时.应抓住以下几条线索:首先.作家是在何种背景下取得相关材料的;其次.作家是以何种方式将中国纳入自己的视域的;最后.中国形象或题材又是以怎样的角色出现于作品之中.怎样服务于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思想体系的。本文拟依循这几条线索.在充分占有文本材料的基础上.对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和他有关中国的议论进行重新梳理,并进一步探究作家的中国观及其形成的个人、时代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因素。 马克·吐温与中国的最直接接触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西部。当时他刚刚走上文坛不久.曾先后为弗吉尼亚城的《企业报》和旧金山市的《加利福尼亚人》杂志作撰稿人和通讯员。那时侯.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且进入垄断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为解决本上劳动力的不足.美国联邦政府大量招收外来移民.华人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美国西部各州是当时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①因而,吐温在西部的工作便为他提供了接触华人生活和性格的最佳机会。他曾将自己在弗吉尼亚城唐人街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自传体小说《苦行记》中: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